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延滨 《学习导报》2011,(12):18-19
逢年过节,到处都见福字,这些贴在墙上,写在门上,正着站立的,倒着头朝下的,也是的,谁想出来的?把福字倒贴,让人说:"哎呀,福倒了!"于是真的就福到家门了。人啊,真会拿自己开心,幸福这个词,也是人一辈子想得最多,说得最多,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了。什么是幸福?  相似文献   

2.
过春节时,很多人喜欢在家中倒贴福字。对此,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冯骥才说,倒贴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  相似文献   

3.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新春之际,中国人大都喜欢挥笔就“福”。因为《礼记》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应喜庆之景,取百顺之愿。  相似文献   

4.
“福”乎何物?“福”乎何在?耕其田,劳其力,丰衣足食,“福”之哉也。如是,“福”无处不在,人人可享之。然真正一辈子享福的人不多,而想念和企盼得福者,却是古今普遍存在。于是欲得“福”而享者,便总是想着这“福”,追求那“福”,而那“福”偏偏同你若即若离。...  相似文献   

5.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辨,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家人。后来…  相似文献   

6.
一块写有"党员诉求站"字样的牌子挂在贵阳市延中街道团结社区的门楣上,社区党员钟敬涛望着牌子深有感触地说:"这下好了,我们的烦恼有人听了,有啥问题也方便向组织倾诉了."  相似文献   

7.
春节买回几张色彩斑斓、笔力遒劲的“福”字斗方,倒贴门面。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期盼。期盼全家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幸临福至。   “福到了”,是人生的不懈追求,也是相互间的美好祝愿。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和期盼是一致的,但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却因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而大相径庭。   有人以发财为幸福,有人以升迁为幸福,有人以吃喝享受为幸福,有人以声色犬马,纵情玩乐为幸福,有人以出国留洋为幸福,如此对幸福的理解和感知,难避偏颇与曲解之嫌。   古贤人对幸福却自有其圣洁高明的见解,曾曰:“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  相似文献   

8.
正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儿,一大早便有人在门窗上贴好了对联福字。家家户户,好嚼裹儿下锅,就等着中午吃年饭了。可是在庆安县致富乡永富村后冷屯,这个年的过法却有些不一样——水稻种植合作社的社长冷有义早上起来就把大家都叫到了合作社里,要办一次集体年饭。  相似文献   

9.
春节期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当属“福”字。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家家门上都贴着同样内容的“过年符”:一个倒写的“福”字,意即“福到了”。查阅《辞海》对“福”字这样解释:“本义指福气、福运。”拆拆这个字看,“畐”为象形字,“腹”字的初文,上半边像人的头部,下半边的“田”则像人的腹部。腹中的“十”符,是表示充满之义,那么“畐”的意思是肚子里边有东西,“示、畐”合起来就表示:不让肚子空着就是“福”。这让我想起种了一辈子地的姥爷常说的一句话:“吃饱喝足就是福。”自然温饱是生存的基础,但如果衣食不愁就是“福”的话,“福”也就…  相似文献   

10.
    
福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不是一般的字,这一个字意含深远。 它包含了很多很多,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可是生活永远不会十全十美,也不会事事如愿,此中有机遇也有意外,乃至旦夕祸福,这便加重了人们心中对福字的心理依赖。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纠结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与心怀的梦想。它是广大民间最理想化的一个汉字。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新的一轮空白的日子来临的时候,禁不住把心中这些期待一股脑儿掏出来,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这叫我们知道,人们过年时最重要的不是吃喝穿戴,而是对生活的盛情与企盼。  相似文献   

11.
记得今年春节,走访了十几家戚友,很少例外地看见主人家门前,不是倒贴一个福字,就是倒贴一个财神。不问可知,这一家家人在商潮飚起的今天,企求福祉,希冀财富。意愿虽未可厚非,做法却值得商榷。据说,倒贴的“倒”字谐音“到”,这样倒着贴,即是财神爷到家了的意思。殊不知人们做事往往直道而行。除非遇到险阻,不得已才绕道迂回而走。眼前这种做法中的“倒”字本身的音和义都非常直接而准确地在说明着你的行为,怎么能要人会正道不由,让你牵着旁门左道,画蛇添足地去另求一个谐音字来代替,以满足你财迷。C窍的一厢情愿呢?查《现…  相似文献   

12.
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是各地党政机关和纪检、检察等部门在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领导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手段;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3.
对我们党来说,提出和确定新中国的名称无疑是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中国的名称,有人认为是张奚若首先提出的,也有人认为是任弼时最早提出的。笔者认为,这一名称是党中央在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提出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4.
读书是福     
艾琳 《共产党人》2009,(12):55-55
我常认为,人这一生中,能有一段时间,静静地坐下来,集中精力读读书,便可谓是一种福气了。正因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也常在私下里窃喜,自己这一生虽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但总还是有福之人。这福之一,便是我能十分幸运地从小学、中学,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且不说读得从容,安定,单是受到的诸多名师的教诲和指点,就已经终身受益。记得上小学时,一位老师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王毅人 《奋斗》2006,(2):55-55
节约的话题,近一个时期又热了起来。但由于“一矢中的”.人们无不称是,特别是当有人说到世界上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人的眼泪了,倒觉得说的完全在情在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中国的名称,有人认为是张奚若提出来的,有人认为是任弼时提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会议上提出和确定的。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是由薄一波首先提出,而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确定的。 1937年6月4日,薄一波为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刊写了社论《牺盟会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7.
芮纪宣 《先锋队》2010,(2):46-46
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是各地党政机关和纪检、检察等部门在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领导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手段;也有人认为警示教育作用不大。笔者认为警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婧 《廉政瞭望》2014,(24):67-67
殳俏写过一本《吃,吃的笑》.文字鲜美生动。看似写的是厨房美食,其中亦不乏人情世故,还专门提到“每个人都需要一本点菜宝典,以此注意饭桌上的政治学和良好的点菜礼节。”我倒认为,不仪点菜,在各种精装“吃”类图书中,如果有人潜心出一本领导饭桌攻略,势必会大卖。怎么和老板吃顿饭?这是个既矫情又实用的问题,在文人眼里,简直阿谀地要命。不过让老板高兴,就是让周围人日子好过,从这个角度上说,和老板吃顿欢乐餐,给周遭带来愉悦的影响,也是造福同仁的好事。  相似文献   

19.
闫红 《廉政瞭望》2011,(12):55-55
在微博上,有人放出一张名表图片,围观的人都说“口水啊!”“赞!”“大爱!”……我想那一定是个好东西。于是我也很努力地看,看过来又看过去,上面没有钻石,也没有其他一望而知的高贵标志,倒跟我们小时候戴的电子表挂相。好吧,我知道这样埋汰一只名表是不对的,可是,真的,我实在看不出它比商场里那些几百块钱的表“高明”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许淇 《求是》1994,(21)
人贵有自知之明。《蒙田随笔》第43则说:“人人都应有自知之明,这一训诫实在十分重要。智慧与光明之神就把这一条箴言刻在自己神庙的门楣上,似乎认为此警语已包含他教导我们的全部道理。”(梁宗岱、黄建华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外一理:自知之明是很珍贵的修养。在人的一生中,往往上了点年纪,遭遇各种事由、不断碰壁之后,才主、客观逐渐统一起来,真正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我价值之所在。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