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看到近两期贵刊连续登载了有关财经外交方面的文章,作为一名中国的普通百姓,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2005年,成为中国的“财经外交”年。相对于国人熟悉的“乒乓外交”而言,“财经外交”对中国是个“舶来品”。所谓“财经外交”,是指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外交活动、外交磋商,为一个国家创造宽松、和谐的国际经济交往和活动的氛围和环境。而积极参加到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国际财经舞台上的中国身影2005年2月,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应西方七国的邀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我非常喜欢阅读贵刊”我很高兴地发现我的名字出现在贵刊举办的“历史与旅游”知识竞赛50名获奖者的名单里,我经常读你们杂志的每一篇文章。在第4期,有一篇文章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即那篇关于爱泼斯坦的文章,他目睹了中国近几十年的重大事件。我也很喜欢你...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最大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日益崛起。2005年,中 国外交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加强,“中国因素”日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各 国外交。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大外交 2005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 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部署,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 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领域积极主动,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5.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在好友处同贵刊不期而退后,便被贵刊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贴近基层、可读性强的特色所吸引。好友见我这样爱着《中国民政),以后每期一到,他都会及时地给我寄来一本,每期我都一字不漏地回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同(中国民政)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刊之所以叫我爱不释手,其一是它可读性强。“社会写真”‘“警示录”“生活热门”等栏目追踪广大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家庭、社会、生活等一系列文章,有分析、有见解,发人深省,很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其二是它栏目多、容最大、品位高。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我保存着256本你们的杂志当我在贵刊看到我的名字也列在“历史与旅游知识竞赛”的50名获奖人名单中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愉快。中国一直是有强大吸引力的国家。我有幸能阅读这本杂志,是从1974年(当时是《中国建设》)开始的。我把每月的杂志一本本保存起...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贵刊来信通知我获得了“历史与旅游”知识竞赛奖,令我十分惊喜。在全世界600多名参赛者中,我能获得50份珍贵奖品中的一份,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这要感谢贵刊编辑部。你们举办这么好的活动并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肯定有助于加深全世界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人大研究》编辑部: 偶然看到贵刊2010年第9期曾庆辉的文章,论述俄罗斯的议会制度。其中说“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其中225名代表由单一选区产生,另外225名代表由各党派选举产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已是5年多之前的办法了。我是研究俄罗斯问题的。据我了解,早在2005年4月,由当时的普京总统提议,俄国家杜马通过新的选举法,宣布取消自1993年以来实行的“混合选举制”,实行全按政党选举产生的“比例代表制”,使国家杜马所有450个议席都按政党得票比率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2005年以来,一直订阅《党建研究》和《党建研究内参》。近年来,全国农村成立了成千上万个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军人,在平凡的军营生活中,和所有的战士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愿望,那就是渴望了解令日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市场,以及全球军事发展状况。于是,《今日中国》成为了将军和士兵们共同的好朋友。要说贵刊的特点和优点是很多的,总的感觉是,贵刊真的给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深度,是杂志类的“老大”。希望贵刊更多地报道国际“新”点、政坛“热”点、社会“焦”点、经济“特”点、市场“沸”点、名人“优”点,保持原有本色,大踏步、大创新、大胆地向前走。前几期《读者园地》朋友们讲了好多建议,我再提一条:建议设立“经…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4,(7):91-92
贵州兴义胡启江(高级工程师)我是贵刊多年的读者,对贵刊多年来发表的一些佳作很是赞赏。2014年第4期的《破解两岸难题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一文,读后让我很受启发。古语云“位卑未敢忘忧国”,两岸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据有关资料记载,国共两党的老一代领袖,蒋介石、蒋经国、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有过两岸和平统一的探讨交往。只因“文革”兴起而中断。本人虽只是一名退休多年的国企工程师,对两岸统一之事亦很关心。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30年是中国阔步前进的30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的30年。在过去30年里,我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外交一线,亲历了中国外交的大发展。回顾中国外交的30年,我想是否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读者信箱     
《今日中国论坛》编辑部: 你好。 我是在某机关工作的贵刊的一名读者,在我们那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说一些不温不火的话,做一些中规中矩的事……可喜的是,我还没有麻木,还能为从贵刊上读到直陈社会之弊、直面社会问题的报道而叫好。  相似文献   

14.
编辑部: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也是一名业余作者,因此,对刊物的变化倍加关注,每期《中国民政》收到后,必逐篇认真阅读,深深感到近年来刊物办得有特色:内容较丰富,指导性较强,有启发性,服务基层,接近戾政工作者,特别是贵刊发表的基层民政工作者的律人事迹和民政工作,民政对象计对工作和生活实际而发出的肺腑之言,更是让我十分喜爱,我感到贵刊不愧为全国民政系统的一个好刊物。遗憾的是贵刊仍然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突出的问题是批评性文章太少,对民政工作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理所当然应当歌颂和赞扬,但存在的问题也不…  相似文献   

15.
贴近了基层     
编辑同志:春节之际,我遥祝《人民公安》杂志在新的一年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细读贵刊新年的新版本,感到:好。实。更贴近了我们基层民警。我是一名忠实读者,每期必读,且几次欲举笔寄言给您,但皆诸因而耽搁。除夕之夜,是贵刊新一期那“卷首语”及“编读往来”栏目衷语而激起我积存已久之欲望,首次向您一吐为快:其一,《读〈警服及标志不可亵渎〉一文有感》,丁学林、张俊峰两同志所提及问题完全正确。去年,我曾把贵刊丁学林文章介绍给我同事们阅读,大家为此积极讨论发言,同样谈及了许多类似本期张俊峰同志所言事例。为…  相似文献   

16.
贵刊第9期《故事中的人和事》7篇报道中一个个故事亲切动人,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与日俱增。中国有一句古活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中所引用,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民众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于政府间的外交官方和正式,民间交往常常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的沟通。早期,周恩来总理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也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宫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中专生,自今年7月开始订阅《今日中国》中文版以来,阅读了不少好的文章,大大地开阔了眼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学生,我更希望了解今后中国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一些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希望贵刊中专生以及同龄人开设一些相关的栏目。也希望了解贵刊自创刊以来的情况,创刊过程、发展情况,以及发行对象,等。此外,我建议贵刊能够鼓励读者更积极地参与监督,以便更好地指出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如贵刊9期的《上海迎接新机遇》一文中,在介绍上海医药总公司总裁时…  相似文献   

18.
我从看《中国建设》起,经《现代中国》到《今日中国》,至今己20年,且已退休多年,可谓是个“老读者”了,谨以虔诚之心,对贵刊今年改版以来的六期刊物提出五条建议:一,要体现“今日”。刊名《今日中国》,顾名思义,所刊文章图片当以“今日”为准,并以此作为选用稿件的标准,但贵刊有的文章并非如此,如有篇旅游文章,纯是资料,无“今日”一字,它可以登在“地理知识”刊物上,而不宜登在贵刊。二,要体现“综合性”。贵刊是综合性杂志,虽不能各行业而面俱到,但对改革开放中新的经济形式如二资企业、私营企业和精神文明、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国》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好!我作为一名中学生,非常希望贵刊能报道一些学生的情况。现在学生真苦啊,我希望你们能替我们学生说话、作主,在中学掀起“减负”之风,并深入校领导之心,我感谢你们!此致敬礼上述是寄自河北徐水县某户学的一封来信;应他本人要求。我们隐去他的名字。在“读者调查表”“您还希望看到哪些方面的报道”一栏中。这位中学生写道“请贵刊多多调查一下现在中学生的情况,比如在学习压力上、精神压力上等等。现在我国正在提倡‘减负’,我看并没有取得效果。相反,我所在的学校的分班管理行动(毕业班按名次…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幸福     
我是一名普通的刑警,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这是我的幸福。回想起我所获得的,我又深感不易,如果不是邓小平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理论,没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我这一叶扁舟还不知漂到何处。1992年,我国实施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c1994年,我通过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1996年忡国财经报》征集会计人档案,我的照片及简历被幸运地刊登在忡国财经报》周末版《财会世界》栏目里,1997年我用不到三个月的学习时间,以江苏常州地区累一名的优异成绩一次通过原规定可在两年内考完的五I’1课程。当成绩公布后,财政局负责职称考试的赵科长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