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心理分析角度,探讨了我国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心理转换的不同步性,“正统”观念和趋同心理这一社会心态的劣根性。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对策选择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择业者和招聘单位两方面为再就业工程扫清心理障碍;对策选择应加强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城郊,作为毗邻城市,连接农村的交界地,近年来二、三产业讯猛发展。这一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进行改组的动作比较大,破产改制企业增多,下岗职工纷纷涌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下岗职工、失地、失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形成了大量的城市新贫困群体。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容易引起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心理失衡和不满情绪,从而危害城市的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 ,城市存在大量下岗职工都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提高农民收入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需求能力不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是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头等大事。我市国有、集体企业有下岗职工8000多人,同时,还有部分失业职工;另外,每年有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需要安置,新进入就业年龄的城乡青年也急于跨入就业大军;由于我市是沿海开放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对我市就业也形成极大影响。因此,我市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较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市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以及再就业工作,1998年8月中下旬,市政协提案委组织工青妇群团组、劳动局及部分政协委员对荣成市、文…  相似文献   

6.
海阳市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在下岗职工再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下岗职工程序的规范等方面仍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和城市组织形式、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职能逐步分离,原先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转向社区;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进驻社区;越来越多的企业离退休、下岗职工转入社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群体利益由"单位性利益"逐步分化为"社区个  相似文献   

8.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下岗职工再就业相应来说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实施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工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来自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一直被看作是农村现象,主要因为当时城市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微不足道,仅占人口比例的2%,约为400万。随着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下进行配置、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社会化”变革的不断深入,由于下岗和失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等原因,在20世纪最后的几年中,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10.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发展等综合因素导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课题,在我省尤为突出。据省劳动部门掌握的情况,目前全省下岗职工多达44.7万人,(其中失业5.7万人),下岗职工中生活困难者32万人(其中特困者15万人)。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下岗职工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种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下岗职工的自身素质低,远远不能适应再就业岗位的要求。解决下岗职工自身素质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当务之急。工会职工学校历来是职工学习的重要阵地。当前,工会职工学校应当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放在最重要位置。一、应对下岗职工的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一个时期以来企业下岗职工增多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实施好再就业工程,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1996年,我们通过深入基层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机械、纺织、电子仪表、冶金等十个局(公司)及50个企业的下岗职工及其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情况和对策建议综述如下。一、重点行业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和原因 (一)基本情况。 1、下岗职工人数不断增多的趋势得到控制,但人数比例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强化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探索和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加之城市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城市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使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等社会控制手段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现状和当前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拓宽管理思路;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提高综合管理效能;健全其他配套措施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们冶金系统有职工94189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转制和结构的调整、以及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严重的困难,使得部分职工下岗,截止七月底全系统己有下岗职工23202人。其中女职工4600人在这些下岗职工中特困职工500名,占下岗职工的2.19%。为了切实维护职工的利益,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安置与再就业暨解困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增长有所放慢,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加之城市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城市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此,针对外来人口现状及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和当前外来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拓宽管理思路;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提高综合管理效能;健全其他措施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关注弱势的三大动作1998年,针对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改制,大批职工下岗,而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启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市委会本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方向确定为如何帮助下岗职工走出生活困境。为此,组织机关干部分别深入街道、企业了解下岗职工困难情况,写出了《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的调查报告送市委、政府,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帮扶下岗特困职工。2000年初,我们又针对下岗职工子女就学难,辍学多的情况开展调研,在市政协全会上提交了《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子女就学难》的集体提案,…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下岗职工的思想引导,是关系到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巩固国企改革成果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问题。因此,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尽快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必须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职工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全国有下岗职工1151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630万人,1998年预计新增下岗职工350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300万人以上,占新增部分的85%。(《经济日报》1998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9日)。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已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对下岗职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已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们在积极组织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启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按照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五个结合”,着力实施“五个一批”,从而使下岗职工逐步得到有序、有效的管理和分流安置。1998年全县已实现再就业的职工有1859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87%。我们在拓展就业岗位、提高再就业率方面的主要做法是:一、结合企业“三改一加强”,着力优化资本结构内部消化一批。对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我们始终用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构成及其致贫原因2001年,亚洲发展银行组织国内外专家共同进行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课题研究。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城市贫困人口(即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总数已达1480万人,这一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另据2000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在职职工、下岗职工、企业离退休人员占其总数的54%,失业人员占17%,“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养人的占6%,其他人员占23%。我国目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即非通过救济难以维持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