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相似文献   

2.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由此可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国梦"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进度,而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也成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内生要求,既体现了政府使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是公众衡量和评价政府履行职能状况的重要指标。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迫切需要政府通过有界行政、依法行政、透明行政、诚信行政和责任行政来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这是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执政公信力,是执政党掌握和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赢得公众信任的力度。执政党执政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的是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和支持率。换一句话讲,执政党执政公信力强,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高,支持率就大;反之认同度就低,支持率就小。再进一步讲,如果执政党公信  相似文献   

5.
问计于民     
《党课》2012,(12):47-4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历史实践证明,凡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人民都给予强烈的关注,也都想积极参与。然而现实情况是,如今有些地方政府不信任群众、缺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囿于因循守旧、惯性思维,结果是事情办不好、群众不满意、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1,(12):22-22
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保障检察权特别是侦查权依法正确行使,最高人民检察院将从今年5月至明年1月深入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检察机关将深入排查剖析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文明和不廉洁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一、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概念与重要意义1.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公信力的定义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顾名思义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指检察机关通过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回应和满足社会的司法需求,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从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在社会公众中享有的信任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主观评价、心理反应及价值判断,是衡量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满意程度、信赖程度、认同程度的重要标尺。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其实质就是提升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  相似文献   

8.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能力来获取社会组织和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宗旨的公共性、民主性,组织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凝聚力。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及公众对政府能力及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信力     
《实践》2015,(2)
<正>公信力是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一方面,是指"社会公众"或"人民群众"相信、信赖和认可的力度和程度,是社会公众进行评价的结果,是一种由个体意识集合而成的群体性意识,因此公信力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权力行使主体、过程和结果的期望、体验、认识和评价,表现了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行使机关所具有的能够被信赖、认可的力量和效力,是公权力内在品质属性和公共权威的表达,因此表明了公权力对社  相似文献   

10.
正政府具备公信力,就意味着政府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政府推行政策措施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家就会繁荣安定。相反,一个政府如果出现公信力危机,就会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终将失去生命力,被人民群众所鄙弃。社会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社会公信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决策的有力执行需要政府公信力的保驾护航,公民的诚信意识也需要政府公信力的有力引导。  相似文献   

11.
执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实现现代法治的重要前提。检察机关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机关之—,执法公信力的高低,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前提。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要求检察机关通过树立公正文明的司法形象、提供完善的便民服务来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程度,真正树立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许怀中 《党建文汇》2001,(12):26-26
(一)正确认识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辩证关系。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本来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正确决定来自群众,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了全局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坚决地、认真负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才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对上级负责是对群众负责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领域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关乎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从而赋予了教育事业更高更新的使命和责任,凸显了教育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的重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所谓公信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对领导干部而言,公信力是个大问题。公信力不仅体现在“红头文件”里,更体现在社情民意中。对每个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能力高低,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能称出干部水平的“斤两”,也能称出干部公信力的“斤两”。如果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少公信力,就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提高公信力,关键是“公”字当头。要看淡、看小以至摒弃个人或“小圈子”的利益,做到立言公道、处事公正、为人公平。立言公道,就是说不分尊卑高下、白领蓝领,一视同仁。当下紧要的是把立言的…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及其行政行为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一个标准。造成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自身职能定位不明确、政府依法行政存在不合理现象等。协商民主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新的民主理念,强调以平等参与、理性沟通的对话方式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协商民主视角下,从制度、政府和社会公众三大方面着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对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视传播是我国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最密切的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发挥电视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秀党员干部,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舆论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炳权 《前线》2022,(3):13-1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新时代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公信力是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执政党公信力内在地包含着执政动机和执政资源两个要素。执政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必须深刻认识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考验,与时俱进地转变群众工作理念,树立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职观、民生观、民主观、服务观、法治观,保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8):58-59
现在,被问责的干部大面积、几乎百分之百地复出,免职如休假,伤了民心。被问责干部不是不能复出,关键是不能神神秘秘地复出。任用什么样的干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那些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才会着力为群众造福谋利。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保障干部提拔的公正性。否则,不仅侵害了公民的民主权益,而且会损害党和政府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党报的舆论监督,是我们国家整个监督体系中社会监督与群众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舆论监督不同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它是以党报为载体,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舆论的威力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从而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当今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并不懈地强化这种监督的力度,便是摆在我们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所谓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就是受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公众事务、公众权力、公职行为进行监督的作用强度的体现。加强舆论监督,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激浊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