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6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中国哲学界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1世纪初,东亚社会与东亚文化面临着特殊的机遇、问题与挑战。如何将东亚哲学与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整体加以研究和把握,并发掘其传统文化资源,以回应东亚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课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等哲学界…  相似文献   

2.
伍德罗·威尔逊在1885年发表的《国会政体》是美国政府体制研究的一部奠基之作,在美国政治学和宪制史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力。本文追溯威尔逊就任总统之前的学术经历,讨论《国会政体》的写作背景与学术意义,并将之与威尔逊的其他两部相关著作——《内阁制政府》与《美国宪制政府》——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威尔逊对当时美国联邦政府运作出现的国会一权独大、立法混乱、领袖缺失、权责脱钩等弊病的批判,并分析威尔逊提出增强行政部门权威、改革美国宪制的理由所在。本文认为,威尔逊的研究经历在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和美国政治学学科起步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新型知识人如何在美国国家体制转型时代扮演"国家建构者"的角色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近代的意义最近三百余年的历史是普通数学等基础之能成为世界通用教材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革命与战争的过程。1936年由兰斯洛特·霍格本(bocelotH0g-ben)编著的(Mothelnaticsforthendllton)一书1989年在日本译为(百万人呼数学),1991年在台湾则译为(大众数利。韩国、中国及保加利亚的高中生所学习的数学教材都是同样的内容。近代又是需要日用食粮以及日用机械的时代。在近代社会中,技术不分国籍,学问也不分国籍。西方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之流入韩国,已是17世纪初。世居三代便可认做当地人,因此流传已300余年的西方科学技术亦不应…  相似文献   

4.
2003年8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中邵志勤出版了一部专著——<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以下简称<简整>).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亚太丛书"中的一部.通读全书,总是感觉是:本书从理论到实际,还有大量的数据分析,问我们展示了东亚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全貌,是一部可读性强、有学术深度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以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举办了一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涉及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既有前沿、热点问题的分析,也有相关背景分析和理论思考。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研究员应邀来我所就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做了一场专题报告。为扩大学术交流,特将其报告内容整理刊发。(所刊登的内容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并经演讲者本人修改定稿。  相似文献   

6.
当代东亚的文化景观庄礼炜本文不是一篇纯粹的学术文章,因为它较多地涉及到个人的一些主观感受,加之9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的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化“运动”(首先是形式的规范化),笔者更不敢妄称这篇文章是“学术研究”了。从欧美刮将过来的一阵“实证”、“方法”狂风...  相似文献   

7.
"东亚"一词源自日语,其中有着沉痛的战争记忆。如今"东亚"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近十余年来,在台湾学界的努力下,"东亚儒学"已足以构成一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已到了对此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及将来发展等问题进行总结反省的阶段。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来审视儒学的未来发展,既有必要坚持文化多元论的立场,也有必要树立具体普遍性的观念,以此作为尊重"他者"、展开文明对话的基础,同时又能与"文化自信"的确立产生良性互动,因为"自信"绝不是意味着无视"他者"的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8.
《德国研究》2013,(1):1-F0002
<正>《德国研究》杂志是社科学术季刊,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及动态研究,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展呈德国研究及其与之相关的欧盟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杂志辟有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专栏,真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有兴趣从事德国研究的各界人士惠赐佳作。  相似文献   

9.
东亚意识与东亚秩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意识的内涵包括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利益观念.东亚意识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我们性"的认同和东亚意识的社会化.未来东亚社会秩序的构建根本上取决于东亚意识的社会化程度、中日关系的和谐发展和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东亚认同还处于萌芽状态,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清算意识"还很缺乏,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还将在东亚长期存在.因此,可以预见,东亚意识的社会化将会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新的东亚社会秩序也不会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个高度认同,以中日关系、东北亚和东南亚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的东亚社会秩序将会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和平发展带来持久的动力,因此,东亚国家应该为实现这一目标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6月10日,韩国百济学会、忠清南道历史文化研究院与中国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古代东亚世界中的中国与百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吉召开,来自韩中两国1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上午九时,研讨会开幕,延边大学研究生院、朝鲜半岛研究院院长朴灿奎教授主持开幕式并  相似文献   

12.
一东亚论的文理“东亚论”视韩半岛为重要一环,其出发点是把东亚作为一个分析单位或者一个思维单位。①为什么要把传统的一国的单位扩大为一个区域呢?这是为了和平解决韩半岛的问题,谋求这个区域的长久安宁。韩国战争(1950~1953)以后,美国以日本为中心把南韩、台湾、南越连接起来构筑了东亚反共包围网。韩半岛的南北分界线也是这个网的一个结合点。以此线为界,北方三角同盟(朝、中、苏)和南方三角同盟(韩、美、日)形成势不两立的对立局势。但随着越南的统一(1975)、美国与中国的和解(1979),东亚的意识形态同盟关系开始进入解体阶段。苏联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当代亚太》2012,(5):4-32,157
文章对中国崛起背景下东亚格局的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崛起在性质上改变了东亚格局的面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互分离的二元格局,该格局的形成是中国的经济崛起、美国的"接触加遏制"的对华政策以及众多东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的政策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格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东亚国家两面下注的政策。二元格局的存在,对东亚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地区内大国和重要行为体更多地把地区制度作为战略性工具来使用,使地区制度安排成为服务于权力竞争的手段。总体来说,东亚二元格局会在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持续,我们需要在这一前提下,探索东亚秩序的稳定持续与有效运作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东亚秩序的稳定和效率,需要中美探索共处之道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6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9049-6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余载有关美国东亚政策的研究探索,从美国对华战略、中美战略关系、美国对朝政策、美国对台政策和地区安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美国东亚安全政策的基本线索、主要思路及政策实质。本书从相互依存和竞争两大变量分析中美关系走势的观点,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底线、中美战略协作的途径、中美战略冲突及化解的分析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19日,"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召开,亚太所所长张宇燕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有关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存在的问题、周边地区在中国未来总体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开展周边外交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沟通。为了反映这次会议的思想成果,本刊特设此专题,与广大读者交流。(稿件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并经作者本人审定)  相似文献   

16.
张礼恒 《当代韩国》2013,(3):121-123
19世纪60~90年代的朝鲜半岛局势始终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外历史学家对这一时期发生的外交活动更是倾注了无穷的心血,出版、发表过的学术论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如果将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研究比作一项建筑工程的话,大凡有过史学研究经历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平地盖房容易,高空建楼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24~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东亚政治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着"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这一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江户时代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江户时代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而且特别重视成人之前的幼儿及青少年教育。江户时代涌现出基础教育发展的势头是在江户时代中后期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普通民众日益受到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江户时代的社会稳定需要家庭以及家庭所在地区也要参与到基础教育中,全力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之士。可以说,这是一种官私学堂、家庭、地区三位一体,联合而开放的教育模式。江户时代的基础教育思想非常具有现、当代意识,解读并研究该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4年8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社会研究室和<当代亚太>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东亚政治社会转型"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东亚:宪政与民主",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学者与会并题交了专题论文.  相似文献   

20.
王晓德 《美国研究》2007,21(4):116-127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立新教授的沥心之作《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以下简称《政策》)于2007年9月出版。掩卷之余,感触良多。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作者对如何释读美国外交政策提出的理论思考或研究路径,为研究美国外交史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或思路。尽管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这本书对促进中国的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学术意义是无可置疑的。这里发些议论不能看作是对这本书的全面评价,只可算是读了这本书之后的几点感想而已。一从词性上讲,“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但在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