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将近9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是"三农"问题.而在影响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长期起作用的是农村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山路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权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土地等农业资源能够消化的劳动力仅为1.96亿人,除去目前已在乡镇企业就业的9000万人、在城镇打工的8700万人外,尚余71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寻找出路,而近年的理论与实践皆表  相似文献   

3.
夏经纬 《民主》2004,(6):47-47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4月7日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张宝文介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1.6亿人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据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劳动力,加  相似文献   

4.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江苏、上海、浙江考察时指出:我们有12亿人口,9亿人在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书记的这一指示,把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12亿多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而总数约达4.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剩余率约为30%,有的地区达到40%~50%。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按照古老的劳作方式仍滞留在土地上“修理地球”,势必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尤其是贫困地区,将封闭在贫困圈中,很难摆脱困境。但是,片面地强调将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近9亿,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和我国经济发展及改革进程息息相关。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使农业摆脱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无疑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我们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是第一次农村经济改革,那么现在另一个重要问题摆在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面前,即如何在第一次改革的前提下,彻底实现由小农家庭经营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本文正是以实现农业经营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可行途径。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荆棘 《瞭望》1996,(35)
近几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以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范例。作为较早提出并全面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1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  相似文献   

8.
廖京 《瞭望》2005,(26)
近年来,山东省广饶县创新“三农”工作思路,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增强“三农”发展活力入手,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走“育龙头、带基地、促增收”的路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  相似文献   

9.
李莎 《瞭望》2007,(33)
为了适应今后城乡统筹的需要,政府应该加大扶持职业教育的力度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31亿亩,人口达到13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村的现有劳动力大约为4.85亿人,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亿人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采取分层培养模式,将对年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对中年农民工的短期职业培训相结合,才能将大规模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0.
赣宣 《民主》2001,(12)
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而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我国13亿人口,8亿在农村,提高8亿农民的文化素质,尤为重要和紧迫。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各级人民政府和干部要把巩固与加强  相似文献   

11.
<正>新常态下的定海神针《瞭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如何在连续增长下继续保持向上势头,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韩长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连续两年超过12000亿斤。农民增收实  相似文献   

12.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在“六五”建设中坚持开放、改革、搞活的方针。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实现83.64亿元,此80年工农业总产值40.99亿元增了一倍多,实现四年翻一番。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07.9亿元,五年内增长一倍半。1985年农业经济总产值(包括区级企业)51.1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7.7%,农民收入有较大的增加,人均收入达934元,比1984年增加了136元。实现了“三个产业一齐上,五个层次齐发展(五个层次即:区、乡、村、体、户)”的大好局面。农业增产、增值、增分配的形势,是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结构改革的新进展。农村实行第一步改革后,以家庭为單位的生产承包责任制日趋完善。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调整种植业,由單一化转到发展经济作物;调整“大农业”将人力、財力,物力从传统的纯农业转向林,牧、副、渔四业;乡鎮企业新军崛起,发展农工商  相似文献   

13.
一、“翻番”问题与基本国情矛盾 新中国五十多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主产品供需基本可以保证总量平衡,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人口增长翻番、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分别从1949年的410亿斤/4.5亿人,增加到近年来的1万亿斤/12.6亿人。 然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业的不断大丰收导致了农产品的销售困难,种植业从过去所说的低效  相似文献   

14.
一、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有近12亿人口,吃饭穿衣始终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农村经济在经过迅猛发展之后,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也是市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本文仅就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增长很快,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农业劳动力由23,700万人增加到45,713人,平均每年增长2%。在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设占地,耕地相对减少。若按一九五二年的每个劳动力负担11.6亩播种面积计算,现在要剩余1.56亿农业劳动力。毫无疑问,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16.
何刚 《瞭望》2002,(13)
广西来宾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97万人口中80余万是农村人口。直到90年代初,由于需脱贫的人口基数大,全县仍有30余万人口处于温饱线以下。然而近7年来,来宾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1年,来宾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农业总产值完成13.38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32.34亿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1,(49)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里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充分反映了包括近9亿农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8.
西部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于近3亿西部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在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在从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差距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从教育投入、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透析了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韩俊 《理论视野》2001,(2):20-23
一、农民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时间,已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20.
<正>到2020年,要解决约l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l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l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是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三个l亿人"问题。"三个l亿人"的问题,实乃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不得不翻越的"三座大山"。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横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