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电影步入“暖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电影制片厂原本只是一个省办小厂,从1983年开始拍摄第一部故事片起,到1998年底,长达15年的时间里总共只拍了9部故事片,数量少、质量差。而从1999年起,这个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制片厂,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小制作激活大市场从《明天我爱你》到《25个孩子一个爹》,从《声震长空》到《暖春》、《暖情》,6年来,山西电影制片厂的成绩有目共睹:1999年至今,共拍摄故事片31部,电视电影6部,电影纪录片5部,电影科教片3部,电视连续剧20部400集,电视专题片25部100多集。特别是2004年,一年就拍摄了故事片15部,拍片数量名列…  相似文献   

2.
韩玉峰 《前进》2005,(12):48-50
山西电影制片厂是1958年8月成立的一个省办地方小厂。长期以摄制新闻纪录片为主,直到1983年才拍摄了山西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到1998年底,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总共拍摄了10部电影故事片,在山西电影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从总体上说,拍片数量甚少,质量也不尽满意,经济效益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在全国电影界产生多大影响和取得怎样的地位。具有40年历史的山西电影制片厂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了转机,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六年来,山西电影制片厂在创作生产中,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  相似文献   

3.
田正清 《今日民族》2009,(10):34-36
电影发明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电影自发明就以拍摄纪录片开始。我国和云南省的电影拍摄也都是以拍摄纪录片开始的。1910年,法国人拍摄了滇越铁路通车的纪录电影,这是云南最早的电影。其后,有国外、国内的电影机构在云南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其中最大的机构是美国新闻处,拍摄了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月19日,反映云南各民族团结发展、展现云南民族工作做法、经验的电视专题纪录片《一家人过日子——云南故事》观片座谈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云南省社科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云南省民族宗教  相似文献   

5.
一部由江西省公安厅、上海利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邱娥国电影故事片《阳光小巷》已进入后期制作,预计岁末年初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6.
1992年,李安拍摄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推手》。这一年,他38岁了。  相似文献   

7.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在长春建立了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为著名演员、编导和新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的袁牧之。袁牧之(1909~1978),浙江宁波人,原名袁家莱。在上海澄衷中学读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成为洪琛组织的戏剧协社的小演员。1927年入东吴大学,参加辛酉剧社,主演著名话剧《万尼亚舅舅》等。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演出话剧《五奎桥》、《怒吼吧,中国》等。1934年,在夏衍等人的帮助下,袁牧之编写电影剧本《桃李劫》,并在影片中塑造了他的第一个银幕形象——陶建平。《桃李劫》被认为…  相似文献   

8.
邓靖 《台声》2013,(6):72-72
4月30日至5月2日,旅居加拿大的原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河南省南阳籍著名诗人、市作协名誉主席痖弦先生回到家乡南阳,应邀拍摄《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纪录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由台湾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制作,是=争门为台湾文学大师拍摄的系列纪录电影。第一系列于2009年至2011年期问进行拍摄,选取了林海音、周梦蝶、  相似文献   

9.
牧齐 《传承》2010,(28):51-53
是郑正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也是郑正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摇篮,更是郑正秋始终坚持"教化大众"的编导理念第一个指明了中国电影的前进方向。少年时代萌芽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电影《阿诗玛》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即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发掘;对云南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的发掘;对云南民族节庆资源的发掘;对云南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的发掘和宣传;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发掘和展现,并讨论了影视作品在塑造新的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电影艺术,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向前发展,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为主流,同时又重视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回顾三十五年来我国的电影事业时,首先想起一九四九年观看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情景。当时,解放战争还在南方进行着,在解放较早的东北,人民在自己创立的电影制片厂(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里摄制了这部片子,并在刚成为首都的北京首次上映。这部影片描写的是钢铁工人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而抢修大桥的故事。当我看到钢铁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银幕上的主人公时,不禁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桥》实际上不仅仅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而且为以后电影艺术的创作开拓了一条宽广的、生气勃勃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当时,一切尚在初创时期,一年只能摄制十部影片;今天,中国电影的摄制规模和水平都已远非昔日所能比拟,仅一九八三年一年就摄制了一百二十多部故事片。然而,《桥》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再现我国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先生光辉形象的电视剧《最后的演讲》(上、下集).由中共湖北省委育传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稀水县委宣传部、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中共黄冈市委宣传部协助拍摄,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以闻一多先生在昆明的最后岁月为主要内容,撷取他的《红烛》等四首诗歌为抒情脉络,不惜浓墨重彩着力表现其诗人气质、学者风度、战士风采,用诗的语言沤歌其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还展示了当时聚集在云南的李公朴、吴晗、朱自清等我国老一代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女人中国最早的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新新舞台放映,引起强烈反响。此前中国电影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只是没有情节的动作和戏曲片断。《难夫难妻》以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描述了从媒人撮合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的整个过程,因而又名《洞房花烛》。全片共长4本,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亚细亚影业公司拍摄。  相似文献   

14.
如果您想像“看”电影一样“有声有色”地了解云南民族工作近50年来的历史,搞清楚为什么要“反‘左”不反右,讲团结不讲斗争”,知道什么叫“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弄明白云南一系列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出台的前前后后,了解建国初期云南各族人民的风情风貌,以及他们如何打破千百年的民族隔阂第一次兄弟般团结起来的“秘密”,吸取一些从事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学会一些做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妨来读一读《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王连芳同志曾长期担任云南民族工作的领导职务,是云南民族工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参…  相似文献   

15.
刘澍 《同舟共进》2009,(3):72-73
建国后,反特片作为故事片题材的一种形式,以其情节曲折、紧张、惊险、充满悬念,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57年初,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决定筹拍反特故事片《羊城暗哨》,该片由广东著名剧作家陈残云根据建国初“广州第一大案”的真实事件和另一敌特案件综合改编而成。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策划推出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大观丛书》(16卷)、大型画册《云岭欢歌》、《民族政策法规与云南民族知识》三种图书于近期隆重出版。这三种图书的出版,既是云南省民委代表云南各族儿女为祖国50华诞奉献的一份厚礼,也是5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成功实践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它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云南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的50年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努力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与李瑾同志的相识、相交皆缘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要求我省组织民族民俗展览赴京展出,云南省委、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筹备《云南民族民俗展》。1985年7月我被抽调到昆明参加展览办的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时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部长、省民委党组书记的李瑾同志。记忆中的李老很有魄力、非常熟悉民族工作,是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长者。李瑾同志十分重视《云南民族民俗展》的筹展工作,1986年8月20日,专门邀请云南省委、省人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电影音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中的电影歌曲打破了常规的作曲手法,积极借鉴、引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素材,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它是中国电影音乐向民族化道路上迈进的重要一步,所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不可低估。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歌曲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功能和音画结合方式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滇西南边陲临沧地区,是一个高寒贫瘠的多民族地区,毗邻缅甸。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文化落后、少数民族同胞中还有相当部份群众看不懂汉语电影。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看懂电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临沧地区电影公司和耿马县电影公司于1978年在傣乡孟定组织农村傣族放映员,自己翻译,自己配音,土法上马,录制了第一部傣语故事片《铁道游击队》。该片上映后,一炮打响,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79年,在中国电影公司、省电影公司和各级民委重视帮助下,临沧地区成立了少数民族语电影…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立体声彩色电影故事片《跟我回家》,由江西省公安厅投资拍摄,于2001年9月28日在江西南昌开拍,10月23日顺利封镜。 电影《跟我回家》是根据全国公安战线打黑英雄石建国、打拐英雄施华山、维权英雄万斌的真实事迹综合改编创作的。全片在江西境内拍摄。影片通过表现一位普通公安民警石万山历尽艰险、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解救两位被拐卖姐妹的故事,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打拐斗争,集中展现了我公安民警的大智大勇、捍卫法律、维护人权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