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柯思想的精华是生存美学。生存美学思想中"关心自己"、"突出他者来消解传统主体"、建构"未来主体"等认识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会关心、老师作为中介参与教学过程以及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郭昭第《审美智慧论》在深入反思传统美学学科困惑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系列摆脱学科困惑的新尝试:一是整合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印度美学资源,尝试构建世界美学的新格局;二是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核心关系,尝试构建和谐美学的新思路;三是抓住一元论与二元论的知识美学与智慧美学的根本分歧,尝试构建智慧美学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哲学变革的深处,正酝酿着一场从抽象本体论走向生存(本体)论的"生存论转向"。而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已经非常关注人的生存论问题。本文正是分析了庄子思想中的生存论关注,并发掘其独特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哲学的反抗与批判,在现代哲学当中,海德格尔无疑是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传统哲学的变革不是枝节性的,而是一次总体性的进攻,是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否定。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及“生存”概念出发,阐释其是如何批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建立其以人的生存为根基的“存在论”思维的。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自然美的研究上,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过。在西方,康德对自然美的关注不仅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而且对后来的美学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庄子思想中的自然美不仅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对中国传统以来在自然和人生的态度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本文就康德和庄子的自然美论进行简要的论述,通过对二者自然美论的分析,使我们对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代表,庄子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哲学的浑然一体,以审美的观点渗透于整个思想体系论宇宙、论人生、论道德、论技术……庄子美学中包含的生态美、生存美、伦理美以及科技美思想,赋予了庄子美学深厚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研究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盲目崇拜西方,漠视民族传统;二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严重;三是研究范围狭窄。中国美学要实现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必须跳出误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并善于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当代生命美学的内在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美学以人的感性、生命、个体重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以个体方式介入现实和历史.因此,生命美学关注传统美学所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强调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同时,生命美学主张从生存论阐释美学,承认存在先干本质,承认审美活动是最具本源性的,强调对主客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时的赏鉴与悟彻。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和理学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而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正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从鲍姆嘉登开始的西方美学在经历德国古典美学之后开始进入现代时期.从表现-存在主义美学到"语言学转向"再到后现代主义美学,西文现代美学的发展一波三折.其中,生命美学是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命美学的观点观照法学,法开始具有了人文关怀的属性,法开始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息的家园,法开始成为人们权利的保证.中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更是为法美学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于是,一个新的人文学科,一个新的交叉学科,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开始了"静水深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的政治哲学受到了来自行为主义的强烈批判,后者认为真正的政治学应当是价值中立的政治科学,这直接导致了政治哲学的衰落。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政治哲学走上了复兴的道路。罗尔斯对于正义原则的论证逻辑,超越了古典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论证逻辑,其"思维实验"的方法具有非自明性、可反复性、结论唯一性等特点,这是其对传统政治哲学的超越。尽管赞成与反对的声音不一,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承认其论证逻辑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把传统哲学的消解为现实的归属,从而合乎其然地引出实践本体的预设。预设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后,不仅从现实层面取得了突破口,同时,也为理论逻辑批判打下了坚实基础,从而走向更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本体的设定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而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潮流中打开一条生存论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6.
姚斯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期待视野"是其核心概念。借鉴姚斯接受美学的立体思维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进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呈现整体性、有机性、动态性的特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应尊重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提高传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重视接受介体的良性合力共建,强化对接受客体的把关。  相似文献   

17.
美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主体“感性之学”的学科形态,其获得自身的场域伦理和知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现代性事件,从维柯的“诗性思维”理论到鲍姆嘉通对美学学科的界定,都体现出主体感性能力对美学合法性存在价值的承担。与此同时,主体对“空间”的诗性审美能力是先验存在的,并成为主体感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学、感性和空间三者便相互融合,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话语。在前现代时期,主体对空间审美的朴素认知构成空间美学的理论萌芽;现代美学的“感性革命”清晰地凸显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诗性伦理,比如海德格尔的“空间栖居”和梅洛 庞蒂的“视知觉空间”便进一步延展空间美学的理论脉络;现代文学的空间审美实践和话语流变再次推动空间美学的场域自律,并最终形成既关注主体生存,又充满文化批判的现代美学形态。空间美学将持续给未来美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知识学资源和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18.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思想文化是制约中国法治建设推进的主要原因。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需要转变传统的生存方式,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与法治精神相一致的生存方式,以及在传统重德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开出现代法治精神。为此,当代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学习西方的法哲学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植于传统思想文化建立法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统摄着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并造成了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明显偏向.我们应该尽力剖析传统思维偏向的深层根源,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竞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