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高校“两课”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可以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两课”教育中进行创新,就要在“两课”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1999年10月11日至14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简称"两课")1995──1999年改革工作总结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现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国等领导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两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参加教材(人教版)编写的同志,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两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长吴铎作了1995──1999年"两课"改革的工作总结。他说,这次改革是在1994年8月中央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意见和要求之后进行的。在教育部的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高等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创新"、高校教改成了当务之急.而"两课"因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两课"的教学创新已是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指出进行“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以学生为本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浅议高校“两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当代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改进两课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两课教学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科教兴校强警,育人为本,规范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成果,整体推进学校工作上台阶。回眸1997年,在校党委的精心布署下,我校教学改革工作狠抓实效不做表面文章,突出重点避免四面出击,收到了预期效果。下面,我们撷取四位教师在全校教学工作总结会上的发言要点,以示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教坛耕耘战果。  相似文献   

7.
“两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的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和德育课的实践教育教学十分重要。这对于开阔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求实精神,锤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铸造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政治课进行改革。新课程方案体现在课目和教材的变化上,将“九八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且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实行全国“一本通”。本期专题策划主题:“两课”改革,打牢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主阵地。  相似文献   

9.
学习、贯彻“十五大”,全党、全军、全国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高等院校的“两课”(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搞好国家教委提出的“三进”(即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要内容,改进“两课”教学,提高“两课”教学质量。本文就“三进”的必要性和如何搞好“三进”,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不仅是“两课”的中心内容,而且是指引我国走向振兴、走向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对高校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因而“邓小平理论概论”在“两课”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实践》2004,(2):12-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陈凯 《公安教育》2004,(10):47-49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两课”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特别在公安院校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机器”的合格“螺丝钉”方面的作用,是任何专业课程都无法替代的。胡锦涛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初,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指出了任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两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作为一名长期在高职院校从事“两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发挥“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两课”教学成败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两课”教学必须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其具体的教学目标,系统而明确地回答:通过“两课”教学活动,其结果将是什么,即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解决到什么程度,同时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各个方面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相似文献   

16.
龙鸣 《青年论坛》2003,(1):113-116
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即通过“两课”教学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明显效果。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两课”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 ,挖掘课堂潜力 ,拓展课堂空间 ,利用课堂调查、课堂设计、学生试讲和记笔记等方法 ,关注教育的广泛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全面性、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增强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两课"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课、核心课和灵魂课.它具有实践性、历史性、社会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它是传播党的指导思想和民族精神支柱的手段,是讲政治的保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源泉,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先导,是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加强"两课"建设和教学,必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必须加强"两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安院校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合格人民警察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各公安院校都把“政治建校”、“政治建警”作为办学宗旨,并对学生实施警务化管理。因此,公安院校在办学性质、教育教学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地方高校有较大区别。它不仅要求学校必须始终将“两课”放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第一位,而且要求“两课”教育教学自始至终必须围绕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见)习等教育教学活动展开。上述方面决定了公安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必然呈现出一种与普通院校不同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社政司…  相似文献   

19.
康强 《青年论坛》2002,(1):99-100
“两课”改革是具有全局意义和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基于高校长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两课”改革实践 ,既是对教改活动的科学总结 ,又是对具体思路和所做工作的描述。因而 ,其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改革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六结合式教学方法,代替原先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一、深刻认识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 1.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书本,形成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