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之困惑:如何保障农民私权利经过数日多方调查,本刊记者发现,农民与艺术家房屋诉争焦点是,农民有无权利将宅基地上的私有房屋出售给城市居民?法院一审判决村民张海涛与居民李玉兰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依据是他们签订的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2.
周青 《法制与社会》2010,(3):188-18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又是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即农民的权益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问题,通过分析目前农民权益保障程度,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法律地位,保护和拓展农民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严洁如 《人民调解》2007,(11):30-33
人民调解与民事立案审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在维护社会稳定、构  相似文献   

4.
“中华老字号,这还用问,自然是好东西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的王大妈指指手中拿着的王致和豆腐乳“中华老字号”的字样说,“就是冲着这个才买的。”  相似文献   

5.
《法人》2005,(9):116-116
在工作闲暇时,选择一个安静的午后,在中国会院落内的长征吧,呷一支雪茄,寻找一本适合心情的老书,在古老与静谧之间享受时光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位于西单西绒线胡同五十一号的中国会,处于一片四合院群落的一隅。如果不仔细寻找,很难在西单的一片繁华之中发现这个小角落。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会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会所的安静的环境。朱红色的大门半掩着, 丝毫看不出来这里是一个现代的会所。  相似文献   

6.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农村儿童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关系着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如何解决,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还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解决不好,若干年后,这一问题将可能成为未来国家之痛!  相似文献   

7.
2002年11月25、26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和南京大学亚太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经验:法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东郊宾馆举行。本次大会是继2001年第四届费彝民法学论坛后的又一次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会议。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的知名学者和出版界人士共60余名,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共27篇。会议历时两天,与会代表围绕着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提出了鲜明的观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场气氛非常友好活跃。会议的研讨共分五个议题:  相似文献   

8.
明辉 《政府法制》2008,(23):59-59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基于民情、风俗、习惯等本土化传统,对于纠纷甚至狱讼的解决与裁断,古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态度和相应的司法实践,其间蕴含着丰富且耐人寻味的古代传统司法理念。我国商周时期的西伯、召公等都因善于治国而受到百姓爱戴,他们的做法折射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令人深思的悠长韵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人民法院而言,起诉农民负担的行政案件日益增多,大力收办农民诉行政机关摊、收、罚等案件,依法减轻农民负担,已成为法院一项重要的审判工作职责。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能否受理诉农民负担文件这类特殊类型的行政案件,还存在一些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须。因为建设法治中国,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司法必须被国民信任和尊重,否则,法律、法治将形同虚设;建设法治中国,政府权力必须被制约,而制约政府权力的重要机制是司法。人民如果不信任司法,不运用司法监督和控制政府权力,政府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将不可避免;建设法治中国,社会矛盾和争议必须主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将中国社会一劈两半:一半光鲜夺目,另一半是黯然无光;一半日新月异,另一半停滞徘徊.如果你不幸生在另一半,对不起,你抽到了下签.生为农民,你得付出比城里人多一倍的力气才能过上体面生活.  相似文献   

12.
郭卫军 《研究生法学》2008,23(5):137-142
美国当代学者、政治家昂格尔的著作《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一书,以法律为切人点对现代社会的特质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在书中,他毫不隐晦地直陈现有的社会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社会,传统的社会理论范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基于此,他试图重新建构起具有解释力的现实的社会理论,他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对我们重新梳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反思现代性问题并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中国问题”均极具启发意义,可以说,这也恰是我做昂格尔此书的读书札记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赵大程副部长在中国公证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也强调指出:“不断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把公证服务向基层社会延伸,向农村延伸,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延伸,  相似文献   

14.
顾云卿 《中国公证》2005,(10):34-35
今天,人们对"借贷"一词已经十分熟悉."借"字,即暂时取用他人提供的财物为己所用;或者将自己所有的钱财暂供他人所用,前者是借入,后者是借出.<左传·定公九年>谓:"(阳虎)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这个阳虎,将借来的车不当回事,把轴弄断了,将车面弄毛糙了才还给人家.再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不用解释,即知前者是借入,后者是借出.  相似文献   

15.
张蕊 《中国公证》2003,(3):19-22
〖不堪打骂毒杀丈夫〗 据<扬子晚报>报道,2000年6月18日,江苏镇江市妇女周某因不堪忍受丈夫长期虐待,用老鼠药将丈夫毒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曾斌 《行政法制》2006,(1):31-32
《法学家茶座》杂志雅俗内赏,参与者日众,令人喜悦。相比板起面孔的说教,其无疑确实另辟了一条让人喜闻乐见的蹊径。笔者不揣冒昧,针对《法学家茶座》第七辑上的《中国正在进步》一文(以下简称“中”文)中的两个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中”文依“由于火车晚点七名旅客获补偿机票”的消息报道,得出了“中国正在进步”的结论。该文还从该案及与之相似的案例中看到这反映了“中国公民不断增长着的权利意识和权利诉求”,并进而认为“滥诉”一说不成立。“中”文的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有一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意义与两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学——法学家”的路径来分析,《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做出了巨大知识贡献。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两种反思的分析框架可以使人们洞见到其中的可能缺陷:知识内部的反思不充分,知识外部的反思被忽视以及“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提法不妥当。这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长文”的目的不能充分达致。受现代化范式支配与缺失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缺乏自觉意识与反思精神这一问题的两个面向。中国法学要超越这个时代需要深入到知识内部与知识外部的各种因素乃至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9.
虽然目前我国尚未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但随着我国与美国等国签署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我国加入WTO的前景已经明朗化。因此,“入世”对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各层面将要产生何种影响,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关于“入世”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从长远看,中国的法制建设将表现出一种国际出的倾向“入世”无疑将加快这种倾向。因为我们所要制定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本质上是现代市场交易的规则,在这些规则背后起作用的是现代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规律。因此,凡是国际社会中已有的、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共同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王魁 《天津检察》2010,(4):72-74
一、地方性知识及其认识论原则解读——从雷格瑞事件说起 巴厘岛村民雷格瑞由于不满村议会未采取措施把他出走的妻子找回来.拒绝担任村议会轮值的义务。村议会根据自身信奉的规则,驱逐了雷格瑞。雷格瑞失去了房产,最后染上精神病,没人理睬,成为流浪汉。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在《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以下简称为《地方性知识》)中所描述的经典的“雷格瑞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