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培红  孙久文 《新视野》2012,(2):99-101
行政区划调整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适应经济体制转型、打破现有区划局限性,实现区域或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资源整合、发展空间扩展和工作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启示未来各地的行政区划调整要妥善解决城市主体的归属感问题和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注重解决行政区划调整的长远目标问题,着力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创新的关系问题,积极解决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管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岳振 《当代贵州》2014,(30):11-14
正贵州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大战略安排。县域空间布局包括县域之间的组合调整和县域内部行政单元的撤并优化,其目的是把经济社会发展放置于更好组织资源要素的大平台上,从而充实、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能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可优化基层权力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社会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3.
孔繁峙 《前线》2010,(9):43-44
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开展后,原来的四个城区合并为两个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的表述从此淡出人们视野。原来的四城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资源最为重要和集中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调整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问题的关注,有人担心区划调整会造成对各区原有文化的破坏。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撰文,谈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大意义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行政区划空间演进过程中存在经济增长效应和财政治理效应。在中国现阶段,行政区划调整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而言,是有效的制度供给。通过行政区域层级设置调整及相应的财政权力和行政权力空间配置改变,能够形成与市场化、规模经济相适应的格局,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的地区间竞争无效率问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而判断行政区划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被调整地区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人居环境是否和谐。据此,区划调整应该以城市群为主体发展形态,形成由市场化利益倒逼政府公权力合理配置的格局,采用差异化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使用绩效,促使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加。  相似文献   

5.
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省级行政区划规模的过大在客观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区划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省级行政管辖区域的小型化、行政隶属机构层次的扁平化。这是一个渐进化的改革过程,其成熟性的主要条件是:政府机构的改革调整;地方区域内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城市化的进程与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岳振 《当代贵州》2014,(30):22-22
正以乡镇撤并为重要内容的贵州省县域空间布局调整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改革将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带来长久动力。基层行政区划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行政区划设置应从"量多面广"到"适度集中"的转变,这也是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在追求更高品质的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青发[2012]17号)和《关于市北区党政群机关机构设置的批复》(青委[2013]20号)精神,青岛市市北区圆满完成了区划调整期间机构编制各项工作任务。区划调整一年以来,市北区坚持"理顺职责、优化结构,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依法依规、严格程序"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区划调整后全区的机构编制管理。一是加强机构编制政策宣传。将《地方各级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着手,将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剖析了浙江区域城市化的制约因素——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分析了行政区划调整作为一种调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行为的方式对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的影响,并着眼于未来一个时期浙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群构筑新产业空间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文化是指特定自然环境地貌和独立长久的行政区划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本土性、世俗性、原创性等特色。区域文化是相对主流文化而言。由于地域性条件及其行政区划,区域文化必然促成文化成长的共生效应,形成整合性文化力量,包括资源积聚力和辐射力、行政向心力和执行力、文化亲和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行政区治理模式面临着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已经不适应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园区多种风险叠合,多种公共问题杂合、难以提供即时持续的管理服务等,因此,必须加以调整.从所面临公共问题的跨区域性、治理理念的适应性、政府组织架构的对应性等方面考虑,奥林匹克公园由“行政区治理”模式调整为“区域治理”模式具有可行性.根据区域治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奥林匹克公园应当从公共组织结构再造、公共组织职能重塑、搭建合作治理平台等方面调整和完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地方党校的智库作用,对于提高区域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地方党校智库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正>郯城县李庄镇积极借鉴经济发达镇改革模式,在整合机构编制、下放审批权限、构建服务平台、完善政策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通过两年时间的实践,进一步整合了资源,提升了乡镇行政管理、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一、合并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调整乡镇区划。将原所辖沙墩镇整体并入李庄镇,镇区域沿205国道向南延伸20公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既有的以行政区为界限的“行政区经济”格局,愈来愈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行政区经济”导致各地自成体系发展,产业结构趋同,要素市场分割化,以及所谓的“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从“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不仅要求转变区域发展理念、适当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更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立法,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乡镇面临的诸多问题 ,实现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临邑县在 2 0 0 0年 5月份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将原有的 1 8个乡镇合并为 1 0个 ,调整后的乡镇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为今后乡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一、调整乡镇区划的基本情况(一 )科学规划。临邑县乡镇布局是 1 96 5年划社 ,1 986年社改乡后沿袭下来的 ,其间除个别乡镇有所调整外 ,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区划布局。全县人口50万 ,有 1 8个乡镇 ,其中人口在 2万人以下的 6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乡镇规模小、人口少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乡镇机构和人员数量…  相似文献   

15.
正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县二级制,同时在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等准行政区划,在县以下设置区乡等准行政区划。另外,对县区乡进行分等。中共各时期的根据地在这些方面与国民政府大体相似。个别地方如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甚至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四种行政区划类型,即地域型、城镇型、民族型、特殊型,达到了较高的区划水平。不过,中共根据地的行政区划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根据地行政区划具有强烈的战时体制和局部执政色彩。根据地政权是以军事割据为前提的,而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使根据地的边界和区划都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连贯性,  相似文献   

16.
行政区划改革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象,就是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已经对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起了制约作用,而又长期得不到改革的现象.温州是我国经济改革走在前列的地区,但其行政区划改革却是相当滞后的,所以其行政区划格局就应当不断加以调整和创新,尤其应注重扩大市区规模、完善各县市城区的街道体制、赋予部分中心城镇"准建制市"地位和撤并欠发达的小规模乡镇.  相似文献   

17.
陈小山 《学习导报》2011,(11):29-30
2009年和2010年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后,雨湖区的农村面积占比由62%上升到93%,农业人口占比从13%上升到43%,城乡结构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雨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雨湖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城乡统筹来整合资源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城市向西、城乡统筹,对接大河西、建设新雨湖,改造提升老区、开发建设新区、  相似文献   

18.
李昕 《前线》2020,(4):60-62
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区域环境治理法规体系的具体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的实时化,区域协同治理检查评估的经常化,是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还需治本之策,根本在于实现最优配置策略,采取相对最小成本的区域污染防治战略,实现区域环境治理的制度化机制化。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战略是针对区域发展的高层次谋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自建国以来,我国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形势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合理布局,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致力于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失衡问题,并为"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式、板块式发展的深入化,向我们揭示出传统政府治理的盲点,即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的建设与调整的忽视。本文从政府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调适政府管理行为与区域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区域合作机制,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联系和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实现政府公共行政迈向公共治理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