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郑剑 《两岸关系》2012,(10):14-15
日本"购岛"闹剧以来,两岸联手保卫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内的中华民族海洋领土主权权益,成为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一致呼声。两岸同胞呼吁两岸联手保卫钓鱼岛,彰显了民族大义,表达了两岸中国人维护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体现了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品格。彰显中华民族大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维护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两岸共同的责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理想境界,两岸守土有责,有义务合作。正如星云法师所言:钓鱼岛是中国人的,两岸应团结面对钓鱼岛事件。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冲绳县派人派船从本月十一日至十九日去我国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了渔场资源调查活动。对此,我们不能不表明严正立场。众所周知,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鉴于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主张不同,两国政府在一九七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一九七八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对南海断续线(或称u形线)的法律地位基本是认同的,即认为是中国南海的"疆域线",或称"岛屿归属线",它表明线内的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皆属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此外,海峡两岸在维护南海主权方面也表现出默契,两岸学者曾多次在有关南海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过相互合作的愿望.近来海峡两岸已从昔日的对立状态逐渐开始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1968年,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赞助下,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学者,在东海及黄海进行地球物理探勘.台湾当局即已经关注钓鱼岛问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努力,维护钓鱼岛主权及领土完整.台湾当局坚持钓鱼岛列屿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但将领土与主权问题寄希望于美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钓鱼岛问题.台湾当局的因应,无论主观动机,还是客观效果,都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因应没有及时、全部对民众公开,被民众认为台湾当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软弱无能而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有效维护南海权益成为两岸共同责任。南海主权主张相同、政策相似以及"一中共识"为两岸南海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两岸长期对峙、外部势力干扰、台岛内部纷争又为两岸南海携手制造了障碍。两岸应坚持"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先经济后军事、先功能性后政治性"总体原则,稳步推进南海合作向前发展,共同维护南海"祖权"。  相似文献   

6.
两岸合作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法律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渔民的重要作业渔场。两岸合作开发南海渔业资源,是解决南海争端的重要着手点和突破口。两岸南海渔业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但这一合作必定面临诸多内外因素阻碍。内部因素是两岸主权共识缺失、互信基础薄弱、沟通渠道有限;外部因素是南海周边国家的分化和美国的阻扰。然而,南海渔业资源北衰南兴的现状与外来侵渔的紧迫形势决定了两岸加紧合作共同维护南海渔业资源主权权利是必要的。目前两岸在政策、法律和技术层面的一致性、默契性和互补性也决定了双方南海渔业合作是可行的。两岸可基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已搭建的制度化平台,由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南海渔业工作小组,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构建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12,(10):30-31
近期,日本内阁作出钓鱼岛“国有化”的决定,引起两岸人民轰轰烈烈的保钓风潮。维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以及台湾社会的认同分歧,在保钓过程中,台湾却暴露出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群像。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6,(5)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强调指出,菲方对于南海仲裁案的做法不合法、不守信、不讲理。同时,驳斥了部分大国提出"中方企图南海军事化"的言论,提出"军事化的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的著名论断。由于南海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得南海海域成为诸多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台湾地区从马英九上台后便强调其南海主权,且有意推动与大陆的南海开发合作。这给两岸解决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虽然两岸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阻碍,但在南海问题上,两岸的合作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华 《台声》2013,(3):36-37
自日本右翼提出所谓“购岛”决定引发钓鱼岛危机以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再单方挑衅并激化争端。海内外有识之士持续呼吁,两岸应合作保卫钓鱼岛主权。然而,台湾当局却一再表示拒绝,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0.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对钓鱼岛实行了长期管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分布在东经123°20′-124°40′,北纬25°40′-26°00′之间的海域,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  相似文献   

11.
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这 一点海峡两岸是有共 识的。但日本多年来经常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弄出点事来,妄图侵占钓鱼岛。最近,有媒体报道,美日将合作驻兵钓鱼岛,这是海峡两岸人民绝对不能答应的。  相似文献   

12.
龙湘群 《新东方》2012,(4):21-24
我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随着南海诸岛丰富的资源被发现,南海的争端也日益加剧。近期,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的设立,是中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保护南海海洋环境。笔者就如何对南海诸岛的开发与建设问题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6,(15)
正不管什么人、什么机构、想干嘛、干什么、怎么干两岸坚决对南海仲裁案说:不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南沙群岛领土主权争议。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随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纷纷对南沙群岛提出全部或部分领土主权要求,其中部分国家派兵占领部分岛礁。南海问题由此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今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甚至自己出面"购岛"。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领土主权,这一点有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然  相似文献   

15.
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文 《前沿》2008,(2):159-161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觊觎其重要战略位置以及巨大经济资源和军事价值,近年来纵容右翼势力不断登上该岛设置灯塔、神社等设施,企图造成该岛是日本领土的既成事实,并妄想最终通过“时效取得”该岛主权。我们要采取主动和智慧的实际行动,打破日本的梦想,维护钓鱼岛主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互动逐渐频繁,两岸在海事安全领域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当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加强两岸在共有海域的海事安全合作,不但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培育双方的互信,从而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记者问:你对马来西亚、越南同意联合开发南沙群岛和菲律宾打算在南沙群岛建立海空基地有何评论?答:中国政府曾多次声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为了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促进南海周边国家的合作,我们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一争端,并提出了共同开发的建议。中国政府的上述立场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希望有关方面不要做使这一问题复杂化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院判决对岛屿主权争议提供了一系列先例原则,总结这些先例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审视在钓鱼岛主权争议上中日双方各自的理由,有利于判断中日双方哪一方占据更为有利的法律地位。分析证明,日本的理由违背了国际司法实践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遵循的一般性原则,不能支持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而中国的理由符合构成领土完整主权的要求,因此,按照判例法原则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相似文献   

19.
日前,日本接连发生强震、海啸与核能灾害,相关的防灾救灾议题,成为两岸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也与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时期,两岸加强防灾救灾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最大程度维护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两岸互信的建立,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20.
余南平 《传承》2012,(19):75-75
随着中国对钓鱼岛主权宣示和反制日本"钓鱼岛国有化"行动的升级,一个攸关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问题随之而来,即在未来的"中国成长"道路上,我们将以何种能力来保卫属于自己的核心利益?哪种长期投资可以满足中国国家主权利益维护和经济转型的双重需要?国际关系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