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强调文化差异和体验感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消费者的一种新风尚,这对传统的旅游产品经营者提出新挑战.从接触点管理的整合营销理论角度来分析福州文化旅游产业,能有效地甄选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接触点,制定有效精准的整合营销方案,塑造福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形成独具特色的为福州地区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2.
李东旭 《奋斗》2011,(4):17-18
旅游业是一项绿色产业,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一业举百业”的带动作用。据统计,旅游业能够直接拉动交通、餐饮、通讯、商贸、文化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收入就能增加4元以上: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至7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体验型旅游的开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杰 《世纪桥》2007,(8):84-84,99
体验型旅游是旅游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新鲜和重要的课题。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和需求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旅游业要从科学开发体验型旅游、加强体验型旅游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应对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尤艳茹 《共产党人》2011,(24):20-22
<正>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是增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4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岗位,就会带动5个间接就业岗位。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当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之后,旅游消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即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桂林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取代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提法。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改变,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8.
沈建勇 《学习月刊》2012,(18):103-105
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国际旅游岛的地位1、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一个国家获取外汇收入有多种方式。一国既可以通过货物的出口获取外汇收入,也可以通过为外国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产品换取外汇  相似文献   

9.
朱伶  许勇 《当代贵州》2014,(36):46-46
正2009年9月,世行黔东南州旅游项目开始实施,预计总投资2.53亿元,其目标是"帮助黔东南州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发展,使项目社区(包括少数民族)从其中受益",并为进一步加速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世行黔东南州旅游项目是世界银行第一次在中国实施的以旅游为载体、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创新贷款项目,实施5年来,项目稳步推进,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升了村民素质,在保护中全力推进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红色旅游意义重大。首先,发展红色旅游,就是弘扬革命精神。面对当前旅游产品多样化,许多游客选择红色旅游线路,主要目的就是体验长征文化、凭吊革命圣地、见证老区发展。2008年,到会宁"长征胜利景园"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的各类游客就达到了32万人次。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能够寓教于乐,使政治教育由虚变实,让  相似文献   

11.
假日旅游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假日旅游具有拉动国内消费、提高旅游业总体管理水平、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着破坏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负面效应。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应遵循自然规律,控制环境容量;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客流量,从而把假日旅游变成一种长效机制,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因其生机盎然、发展前景广阔被誉为“朝阳产业”。作为投资少、效益高、污染少的综合性“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旅游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世界旅游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其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每增加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岗位。而且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当前调整经济结构的大环境下,发展旅游业不易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目前我国已有23个省(区、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大力发展。中国旅游业这一轮朝阳,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冉冉升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使旅游业成为西部各地区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经济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正用活资源、做优长板,山地旅游,大有可为。黔东南州将"山地旅游"定位为"生态经济的优势牌、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全力推进。接待游客12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1亿元,在今年春节黄金周贵州省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排名中,镇远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分别占据第一名和第三名。立足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黔东南州提出了"旅游活州"战略,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随着景区精品项目的落地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一谷、一城、二园、二文化"的旅游大格局。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项目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5.
省委"5个100工程"的战略部署,为贵州旅游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从全省现有185个景区中优选出100个精品旅游景区进行重点规划、打造,与其余4个"100工程"之间相互统筹、互为补充。贵州旅游业资源条件好、工作基础好、发展机遇好,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总量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外汇、扩大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0个旅游景区,既是100个经济抓手,又是100个发展引擎。顺利实现景区改版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还存在着全域旅游定位不清晰、产业规划不明确、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品质有待提高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吉林省发展全域旅游,需全面统筹,构建全域旅游主体功能区;产品发力,创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龙头引领,带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构建吉林省全域旅游新形象;产业融合,发挥全域旅游产业粘性;全面保障,助力全域旅游腾飞发展;加强宣传,提升吉林省全域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会展业,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专项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并提出赋予其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据此,打造并推进呼包鄂会展、节庆、旅游一体化的构想就成为可行性极强的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福州,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却未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福州旅游经济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通过打造旅游产品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及加强旅游营销等措施,加快福州旅游产品的开发,以促进福州市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聂洪东  付松 《当代贵州》2013,(21):34-35
"带着灵魂去旅行"的现代旅游价值取向,从游客心理及文化体验的角度为贵州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杜鹃花似海,满山留异香。"走进百里杜鹃,处处生机勃勃,诗意盎然。"醉九牛"、"花底岩"、"索玛花神"、"千年一吻",一个个景点演绎着古老传说,浪漫神秘;插花、跳花、祭花神、火把节,一个个节日展示着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从自然景观到民族文化,从观光旅游到多元体验,从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8,(1):8-8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