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高考,拒绝继续求学上进时,必然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就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测算,2010年全国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今年全国弃考学生约100万人。在这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当中,以来自农村家庭者居多。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如果举全家之力背负一大笔债务,好不容易供孩子上完大学,最后还要为孩子找不到像样的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缘何不受欢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南京29中校长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开一封刚刚收到的家长来信,信中写道:“请求你,别再拿素质教育做借口,不要再愚弄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抓教学吧……不要误人子弟。”信的落款为“即将升入高三学生的部分家长”。"南京市这几年一直重视素质教育,但在经历了去年“分不如人”的“高考之痛”后,原本推崇的素质教育被贬成没用的“花架子”。“高考之痛”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学到升学率高的县中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终于也乱了方寸,普遍增加了课时。"在高考指挥棒下,应试教育理念在深深影响着家长们…  相似文献   

3.
移民!移民?     
刘瑜 《民主与法制》2010,(18):50-51
眼下被炒得很热的“出国班”正流行于京城,四中、八中、师大实验中学等纷纷设立“出国班”。由于申请留学的学生频频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和考试。高三不少班级经常出现四五个空座,而且多数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放弃国内高考的学子们部分是向往海外学习模式,另有一部分是随着其父母移民于海外,开始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春末,我在看《过去的中学》一书时,恰好看到5月18日《南方周末》一篇关于中学生的报道,超粗黑的标题大字很醒目———《“高考准状元”保送之争》。先简介一下这个发生在当代中学的故事吧:这就是我们今日的中学!已经无耻到了利用强权剥夺个人权利的地步!对于这个新闻,网友评论毫不客气:“功利教育,势利学校,中国教育何以堪!”“为人师者,毁人不倦也。”“现在的学校完全不顾学生的前途,而是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真是误人子弟!其实整个的高考体制下,很多事情都是扭曲的,中学、大学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李佳参加了北…  相似文献   

5.
各门课程都必须上好开讲课,高三《政治常识》也不例外。我在执教的实践中,深感开讲《政治常识》之前,首先上一节“信息与计划”课是十分必要的。《政治常识》是高三要学的新教材,由于高三毕业班的特殊情况,这门新课程的开设,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实际思想问题:会不会影响今后政治课的会考成绩?高考怎么办?政治教师更是顾虑重重,对新教材不熟悉,对新教材的命题路子比较陌生,而且,新教材可读性较强,老师怎样才能上好课?如何指导学生复习……等等,都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部分中学生的“托福病”据统计,目前“出国热”已波及到中学,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中学。一些学生染上“托福病”,他们放弃了基础课的学习,而拼命攻外语,争相考“托福”。仅上海市10所中学统计,去年就有百余中学生出国。某重点中学自去年8月至今,已有124名高三应届毕业生回校办理了出国学历证明。某重点中学两名应届毕业生,本是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学习尖子,然而他俩宁愿被分配到街道而不愿“直升大学”,理由是“以后出国更方便些”。一住家长直言不讳地  相似文献   

7.
期望理论视角下的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高中生弃高考现象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弃考现象尤以农村更为突出,本文从期望理论的效价和期望值视角入手分析农村高中生弃考行为的原因.文章认为,少部分农村高中生选择放弃高考,除了与通常所说的高校收费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城乡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等因素有关之外,更与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社会对子女高考升学的价值判断有关.由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导致未能实现高考升学期望值的学生面临多方面的社会压力,由此产生的扩散效应使得农村高中生群体对高考升学的期望评估值比城市高中生更低,并导致一部分农村高中生最终选择放弃高考.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人提出了“老百姓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市场上“太贵”的东西越来越多: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难,即便是买了,欠下的“债务”也要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育收费太高,有的家庭理性地选择让孩子放弃高考;医院看病费用高,平价医院一时还解决不了看病贵……  相似文献   

9.
学生高考成绩如何与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正确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将难见成效。我刚送走高三毕业班,从高考成绩及学生的反馈来看,我的教学算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的。回顾高三教学,总结经验,我的备考有四招。一、规划整体思路,确定教学进度我从整个高三学年的高度,先规划教学思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坚持打好基础、加强训练、提高能力的方针。首先,把基础理论讲明讲透,注意知识内在的整体联系,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构成知识的“互联网”。然后,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学习计划从早上6点排到凌晨1点、一学期参加3门资格考试、早上6点就要去图书馆占座、大学校园中“最明亮的星”是通宵自习室……很多人想象不到,刚刚经历严峻高考磨砺后的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拼劲依旧不输高三,他们没有“松”、更没有“躺”,过着“超努力加强版”的大学生活。早早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能使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但“真诚的拼”和“无效的卷”也需要刚入校门的新生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11.
高考高压     
<正> 时下是高考的季节。每当这个季节来临,有一片乌云也随之飘来,并在人们的心头四处弥漫。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认为高考的季节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考生,面临"生死之战",毕其功于一役;家长,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学校和老师,担心今年重点大学的录取比率下降;连政府部门也紧张起来,勒令建筑单位晚上不得施工,以免影响学生复习备考……我虽然已经与高考无关了,但回想当年,仍心有余悸。我是在去年与高考"遭遇"的——我的孩子那时高考。我们全家在孩子高三的下半学期,便全线进入了  相似文献   

12.
二十多万高中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再加上今年高考季,越来越多的状元们放弃北大清华选择香港大学,杨澜微博更直言大学教育让人失望。中国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再一次被推进大众视野。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的追问直指高校政校不分、学术行政化、指标化等等弊端,扼杀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之前的名教授兼职现象,背后暴露出的就是这种高校严重的衙门化和科技包工头现象。但事发当时人们可能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事件表面的不公平问题上。兼职现象不是当代更不是中国独有的,关键是它需要有健康的制度支撑。解剖名教授兼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大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精神之真谛,乃强调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学术空气,但愿学术回归学术。  相似文献   

13.
一、一惊一诧话收费 从1994年9月起8省市37所收费高校(上海、广东高校除外).每学年收费500至1100元不等,37所之外的高校也在去年收取学杂费的基础上对自费生收取一定的培养费。 收费学校的做法是,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用,改变现行的“公费生”和“自费生”双轨制,实行“并轨”。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确保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够上完大学。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以方针政策和就业信息来引导学生自主择业。 据笔者了解,目前普遍的看法是,能够以高分  相似文献   

14.
高三,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关键的一年,是一个转折点。论年龄,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生活浪漫而又幸福的。然而,高考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学习与生活,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他们活的很沉重。因此,每年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竞争、期望和压力,来自学习  相似文献   

15.
《协商论坛》2014,(6):61-61
6月5日是许多深圳高三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当同学们走上高考考场时,19岁的女生周莎莎却要背起书包回家她是华强职业技术学校的高三学生,是非深户的“异地生”,因父亲的社保交费年限比随迁子女参加高职类高考的政策规定少了3个月,而无缘高考“其实父亲这几年一直在深圳交社保,只是因为工作变动中间有中断”莎莎很委屈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09,(8):7-7
不像大学是从事专业研究的,高中阶段仍是人生“全面打基础”的时期;因此,湖南将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此消”很有必要。不过,“此消”之后,特别要严防“彼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严防“彼长”?首先,根据新版课程内容,先亮出“高考大纲”,必修课只考哪些基础内容,选修课只是哪些方面“适当拔高”,好让师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未来的高考只考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搞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相似文献   

17.
秦俊勇 《小康》2005,(3):19-20
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免费,到此后的200元/学年的象征性收费,再到如今动辄5000元/学年以上的高收费,中国高校学费于短短15年间上涨了25倍之多。因为缴不起过高的学费,中国各地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上不起大学,甚至还因此引发各类家庭悲剧。在今年各地的“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递交有关高校收费改革的提案。可以说,目前高校学费过高几乎已为全民共愤。在中国社会转型之时,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人们不断质疑:高校收费何以如此之高?我们到底是在向谁看齐?  相似文献   

18.
吴亚明 《黄埔》2006,(5):49-51
台湾学生怎么考大学?7月1日到7月3日,一连三天,台湾举行了大学指定科目统一考试,有近11万名考生参加这次考试,可以说这是台湾的高考,但是又不完全,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21495名学生被大学录取。那么,台湾的孩子如今是怎么考大学的?从1954年到2001年,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一直实行所谓的“联考”制度,其形式与大陆高考差不多,即由台湾“教育部”下属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统一负责各大学的招生,在考前临时召集部分大学教授统一出题,然后在每年7月1日、2日和3日统一考试;接着就是统一阅卷、分发成绩,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填报志愿,各个大学则根…  相似文献   

19.
郑明鸿  陈嫱 《半月谈》2020,(6):24-26
32岁的刘秀祥是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曾是12年前“孝子千里背疯娘上大学”的主人公。“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觉得很神奇,特别崇拜他。”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年级学生韦娟说,因为平易近人,亲近学生,同学们习惯叫刘秀祥“祥哥”。  相似文献   

20.
一名高三学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几率差别有多大?答案是:最大差别288倍。 高校招生分配名额失衡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教育部和高校之间利益交换的“名利场”,而被高考决定着命运的考生,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