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显平 《桂海论丛》2011,27(4):56-60
关于"文革"起因的研究是总结、反思"文革"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中国历史上复杂且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其得以发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对此,应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注重分析主要原因,也要顾及次要因素,力求能够对"文革"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面、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中,徐坤以超越父权制中心化价值体系压抑的书写策略,来实现作为主人公的徐小红艰难的自我指认和建构作为叙述者的徐小红"本真"的女性声音.小说中恣情凸显的女性主义姿态不仅仅具有女性独有的性别意识、生命体验和叙事欲望,更富有一种"性政治"的理论自觉与女性自审意识、自省意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这就使得徐坤在对"文革"进行书写时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共和国历史上有段岁月叫作"四清"(后段改称"社教"),时在"文革"前的1963年至1965年间.由于"文革"的荒唐,过来人在回顾、反思历史时,往往淡漠了"四清"的实践与影响.从我的感受看,"文革"固然疯狂,但属于人们已普遍发昏,社会陷于非理性的闹剧,而"四清"则是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通过整个党政系统有组织进行的,参予者无不认真,甚至可以说是清醒的.所以,"四清"更能反映当时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体制的特点.我所在的内参部曾花了很多精力服务于这项"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4.
《同舟共进》2008年第8期《陈伯达之命运》一文,使我想起自己对于陈伯达的多次采访和相关著作(《陈伯达传》上、下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文革"作为一场大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文革"留给人们的反思是无穷尽的。"陈伯达现象"便是值得探索的反思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每一代青年都有表现其精神风貌的标志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不仅有应当反省的狂热迷失,也有在反思中挣脱思想束缚,走向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文革"群众运动退潮之后,青年人学习和探讨的群体--"思想村落"承载了这一转变,见证了一代人走向思想解放的脚步.本文依据口述资料,考察青年思想村落的社会环境、活动方式及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有位大学生在给老师的信中写道:"在众多的同学与朋友中,我仍然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是谁?"一位女学生在不辞外出前给母亲留言"您给我那么多的母爱,却仍然不能理解我……."另一位十九岁的男学生为弄清"杀父之仇"(其父在文革的混乱中去世),独自远去,开展自己的"身世调查".很多研究者指出,这类现象在当代青年中大量存在,是青年自我意识强化的客观事实.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首先,青年与少年、成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心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这是青年人群的一般心理特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反思教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崭新的教学方式,我们也要反思:教与学本是统一的,在反思教学中,教师要反思"教",学生是否该反思"学"。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推崇和提倡反思教学,其实焦点往往定格在教师身上。既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反思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如果学生没有反思意识缺乏反思能力,反思教学依然是教师的独角戏。从反思教学理论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在数字上有个恋"十"癖,这事鲁迅早曾提出过:风景要凑齐十景,功劳要举十大,罪恶要列十条,大补要称十全,做寿要临七十八十的逢十之年.要纪念历史上的大事,逢十周年也格外隆重.乃至要回顾、反思各种事件和事变的经验教训,逢十的周年也特别郑重其事,如"文革"几十周年,"拨乱反正"几十周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讨论"的几十周年,等等.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文革"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集中于"文革"下限的阐释方面.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才政策的反思与构想潘逸阳45年青年人才政策的反思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21世纪的挑战与青年人才政策的构想45年青年人才政策的反思自建国至今,已有45个年头。这期间,青年人才政策,大约可分为较明显的三个阶段:以“文革”为界线,“文革”以前为第...  相似文献   

11.
侗族传统文化具有女性思维偏向,这种特点是在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土壤所构成的发展空间中形成的,表现为重视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观,喜欢宁静、向往团圆的“月亮文化”观和“前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张明菊 《桂海论丛》2005,21(1):53-55
由于历史与现实、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运用无论是在"一边倒"体制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还是着力推进"世界革命"之时,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才真正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平共处"外交思想才 有了全方位的运用。与此同时,伴随着"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中国外交也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作为“文化昆仑”,《围城》中的讽刺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霸气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王朔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中的调侃在于批判的同时尽显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之巨大。写作教学应当重视对作者创作个性的全面培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世界话语为背景,运用当代话语理论阐述了苗族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观点:苗族文化是世界第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苗族文化是由一个文化母体演绎而成的复杂文化系统;苗族文化超越许多世代具有极大的历史穿透力。文章并根据这些观点分析了苗族文化的若干事象。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在历经文明与文化交流及传播时发生内化与异化,促使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交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意旨是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其间,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为适应环境而变化,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发生位移与生态位变化,致使文化生态各个构成部分大都在被该系统溶铸的同时,又对该文化生态圈打上自己的印痕,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正是此种情景下建构新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6.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波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73-182
学界对于古碉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就作者个人视野所见,对古碉的类别进行系统总结的尚不多见。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在简述藏羌民族的族源等简况后,系统分析了藏羌古碉的类别,总结了藏羌古碉在历史、民俗、宗教、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即古碉集中地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从古到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成为记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时期统战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学院的发展方向和作用。作为"弘扬中华文化之窗口"和"学习历史文化的基地",文化学院大有可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文化学院要发挥"平台"、"窗口"、"基地"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19.
"五花爨弄"及其意义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花爨弄"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关于"五花爨弄",近世学者研究已多而分歧亦多,至今仍然悬而未决.本文考订认为"五花爨弄"即南诏、大理之高级迎宾馆--五花楼内所表演的一种爨系乐舞,渊源于爨氏统治时期的"乐人幻戏"."五花爨弄"于北宋末传入内地后,不啻巨大地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且直接丰富了中国汉语言的表达.由此揭示,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文化影响是相互的,虽不排除内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正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对这些珍贵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面临传承发展问题的困扰和挑战。因此,全面、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已刻不容缓和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