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使人们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的展开而忧虑.和谐法治无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的展开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谐法治是一种承认差别事实,以差别对策应对,旨在平衡、协调、整合差别的艺术.和谐法治作为一种新型法治,应超越形式主义法学观的旧思维,真正在实质主义法学观的指导下,立足社会本位,通过差别衡平化和衡平差别化,推进社会福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利益格局调整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是与法治之价值相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众多,是社会冲突与矛盾的体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直接面对和予以破解的实践课题。面对群体性事件,探寻其背后蕴藏的法治因素,继而在法治路径上予以处置是法治之应然。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人假设”为视角,以“靖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政府、企业和民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至上,忽略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责任缺失;民众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民众信息不对称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政府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健全民众环保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关立法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利益调整与分配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时被损害,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农民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农民会寻找各种利益诉求渠道维护自己利益,但遗憾的是,我国现阶段农民利益诉求机制很不完善,农民通过合法渠道维权的可能性极低,他们只能无奈地转而参与非法的群体性事件。在利益冲突视角下防范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要求我国不仅需大力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引导农民合理维权,而且要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利益表达形式,是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后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符合矛盾运动规律的一种现象。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策略是,构建一种容纳并可以制度化的解决机制,群体性事件在合理的框架内予以解决,而不至于造成社会秩序失范。当前,应当着力从四个方面着力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即利益主体的培育机制、利益表达渠道的实现机制、利益表达方式的规范机制和利益表达主体与客体的保障机制。而且这一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应当成为今后规范化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是民众面对政府绩效衰退时的一种呼吁,民众无法自由迁徙则是退出权的缺失。认为退出权的不同和忠诚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两个重要原因,此外还包括参与人数,呼吁的成本,需求质量弹性等。降低群体性事件,应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忠诚感),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增加退出权),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提高呼吁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对规范依据的双重复杂性,政府在实践中常常较难把握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法律与政策界限。从官方行动者的内在视角出发,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合法的、可容忍的和越界的三种类型,这既有助于完善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也通过使不同群体性事件类型对应于不同的规范依据,有助于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理性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讨论了将多媒体活动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从输入输出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由此,作者提出在英语课堂上进行"输入-输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凸显的产物,其根本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利益关联的复杂性.手段方式的多样性,时空影响的效仿性,不易根治的反复性。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原则是预防第一,化解为主。对群体性事件要准确把握处理时机,坚持党委政府领导靠前处置的原则,坚持慎用警力、用警必胜的原则。另外.事件平息后,要扎实、深入地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11.
首因效应是由最初接受的信息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先入为主性、偏差误导性、影响持久性的特点。首因效应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方面特征以及形成与发展紧密相关,通过首因效应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内涵的界定是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对特定行为或案件作出准确处理的必要前提。将群体性事件界定为诉求主体违法表达正当诉求或自认为正当的诉求,及其所进一步引发的不特定多数人参与实施的不同程度的危害行为所构成的行为集合。这个界定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体性事件也陡然增多,它蕴含了多种社会矛盾,且触及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我国转型期群体心理的新特点———盲从性,传染性,仿效性,匿名性。针对这些新特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心理,提高群体认知,为民众诉求提高合理有效的渠道,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利益表达视角下对群体性事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并在特定情形下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显现,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公安机关要配合党委政府构建起“依法维权、违法必究”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法治化利益表达秩序,并且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中把握好现场情势判断、法律法规适用和公共关系建设等环节,维护好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的持续深入和伴随而来的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但长期以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文章尝试从善治视阈深刻剖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和深层次原因,并试图从善治视阈探讨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快闪"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互联网的无国界传播,如风暴一般迅速席卷了全球并已在我国登陆。针对不同类型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对这种可能转化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动员力,有必要提高警惕、积极应对,我们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对其进行合理疏导,防止其最终转化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去年3月,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嘉禾两乡村民,大量闯入云南省农垦集团云胶江城分公司的胶林,争相抢割橡胶。同时在中越边境15号界碑旁搭建工棚,与云胶公司和政府工作队形成对峙。公司胶工因胶园被抢割,情绪十分激动。农民与胶工之间,农民、胶工与政府工作队员之间的对抗情绪很强烈,一场群体性械斗和流血事件一触即发,情况万分危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从利益视角出发梳理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机制,构建以利益为核心的调节机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多发本身是社会风险凸显的一种表现形式。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是提高风险意识,培植正确认知;摈弃传统应对模式,注重矛盾化解;提升治理能力,凸显合力效应;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治理责任;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彰显媒介消解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触点越来越多、燃点越来越低、借助网络资源大势进行炒作、煽动、串联的现实危害越来越严重等新特点。能否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关键还是要创新机制。必须在准确分析把握当前社会矛盾及焦点问题,准确分析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使各类矛盾及其诱因减少发生几率的长效预防机制、“以人为本”的和谐处置机制、反应灵敏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机制,以此遏制群体性事件多发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