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实践》2008,(9):I0003-I0003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阴山中段北麓,南倚巍巍青山,北接茫茫草原。 武川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武川北魏建镇,是扼守阴山南北的战略要冲,旅俄、旅蒙的驼队商道,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之地,形成了独有的阴山白道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胡延春 《实践》2010,(5):54-54
从史前时代的旧石器原始人类和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到公元前841年有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阴山南北地区人类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曾在鄂尔多斯发现了“河套人”古文化遗存,在呼和浩特发现了“大窑文化”遗存。而在两者之间及其周边地区,同样也有许多考古发现。巴彦淖尔阴山地区.与“河套人”发现地和“大窑文化”之间。相距都不远。又恰好处于九十度的转折点上,加之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何金玲 《实践》2005,(9):42-43
8月上旬,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包头 市举行,期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包头市委 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草原文化与包头文化两个学术专题,将草原 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内容涉及包头文化的特征、 阴山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地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会学者、 专家们认为,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一 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之地。同时,大型现代工业企业 在包头市的建设发展,又为内蒙古草原文化增添了现代工业 文化的内容,使包头市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别具特色。因而,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5)
正岩画是远古先民在深山的岩壁或洞穴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图像文化。东起内蒙古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这片广阔的草原带上形成的万里草原岩画画廊,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宝库之一。北方草原岩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内容以动物为主,风格较为写实,技法大都是凿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天山岩画、昆仑山岩画和宁夏的贺兰山岩画等。内蒙古阴山岩画是北方草原岩画的重要代表。阴山横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9,(3)
正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中西部,阴山横亘东西,将全市分为南部河套灌区、北部乌拉特草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安全尤为重要。半个多世纪来,该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却也存在气象部门大包大揽,各级政府、公安等部门职  相似文献   

6.
走进五原,一望无际、平平展展的河套大平原.让你的心胸一下子豁然开朗。这里北枕阴山、南临黄河,京藏高速、110国道穿境而过;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自秦皇、汉武就在这里设郡、屯垦、戍边;这里至今回荡着冯玉祥将军誓师北伐的爱国壮歌;这里有抗日英雄们的精神家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这里被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蜿蜒,唯富一套。巴彦淖尔市不仅有富产粮食的河套灌区,还有连绵横亘的阴山山地和一望无际的乌拉特草原。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在1000多万亩水浇地和7900多万亩天然草场的雄厚基础上,发展起了乳品产业、肉类产业、羊绒产业三大牧业支柱产业,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市的牧业实现了更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哙炙人口的歌谣,写出了多少年前美丽的敕勒川平原和阴山北麓草甸草原畜牧业的美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畜牧业的发展,只有在草畜平衡、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中才得以实现,时间年轮到了现在,今日阴山下的荒漠化草原上如何发展畜牧业的问题已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荒漠化的成因我区中西部草原属于中亚地带性干旱、半干旱区,这里水资源缺乏,土壤瘠薄,植被稀少,由于在本世纪初人口剧增和超强度开发利用,草原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9,(10)
<正>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巴彦淖尔市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顶端,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北部是美丽辽阔的乌拉特草原,畜牧业历史悠久,戈壁红驼是世界珍贵畜种,二狼山白山羊绒有"纤维之王"的美名。中部是雄浑壮美的阴山山脉,矿产资源富集,5万多幅阴山岩刻被称为"千里画廊"。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黄河流经345公里,年引黄河水50亿立方米,浇灌着1100多万亩优质耕地,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10.
张冷习 《实践》2010,(10):52-52
<正>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北方草原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北方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他们随着气候、人口等的变化而迁移,也带动了草原文化及游牧文化的转移以及与农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草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一旦形成了文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人文概念,经济概念等的重合。在对草原文化的挖掘与梳理上,应该从大视角出发,从多重角度对草原文化进行解读,从而为草原文化的繁荣与当代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军平 《实践》2009,(7):54-54
鄂尔多斯是蒙古古部名,意为"宫帐,宫廷的守护者",因蒙古鄂尔多斯部人居河套而得名.秦汉之时为"河南地",明代称之为"河套".由于鄂尔多斯地区北有黄河和阴山之天险,西有黄河和贺兰山之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2.
海峰 《实践》2004,(12):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海峰 《实践》2004,(11):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还俊 《实践》2009,(9):41-41
巴彦淖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源泉之一,是巴彦淖尔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弘扬河套文化为重点,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古老黄河大大的一个“几”字弯,拐出了八百里河套平原的肥沃土地,洒下了乌梁素海等大小湖泊300多个。巴彦淖尔也因拥有众多湖泊而得名。全市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1区2县4旗,59个苏木乡镇,648个嘎查村,108个社区。常住人口167万,有40个少数民族,人口10.1万。灿烂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培育了巴彦淖尔人民勤劳勇敢、朴实豪放、团结向上、海纳百川的个性,也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总干”精神。如今,这种精神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融为一体,已经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引领着巴彦淖尔市文明建设的赶超和崛起。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宣传巴彦淖尔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和创建成就,实践杂志社组成专题调研组,走近巴彦淖尔,走近滔滔黄河、巍巍阴山、茫茫草原,踏访这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探寻和领略巴彦淖尔精神文明建设的七彩华章--  相似文献   

16.
刘秉承 《实践》2010,(3):53-53
<正>曾活跃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虽然在经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最终消失,但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匈奴曾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恩和特布沁 《实践》2008,(10):50-51
一、河套文化的形成是民族文化在相互菱流中的发展和更新 河套文化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年代初发现于河套南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沿岸一带。前后共发现“河套人”化石以及大量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这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之一,与宁夏银川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文化统称河套文化,后来历史学家将“河套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为“萨托乌苏文化”.或称“大沟湾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武家政 《实践》2006,(1):45-46
在北方草原文化集中发源地的内蒙古,如果说东部是以赤峰地区的兴隆洼遗址、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为翘首,那么在中南部则是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和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为标志。距今约七万年前,属晚期智人阶段的“河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15,(9)
<正>核心观点:草原丝绸之路是在整个"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路程最远的人文通道,草原文化则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绵亘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作为欧亚草原人类迁徙流动的大通道和连接东西方的大陆桥,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它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形成一个个性鲜明、形态多样、范围巨大的区系文化,并为其不断注入新的异质文化元素,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和活跃,将整个草原文化推向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推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缩小了文化差异,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草原文化走  相似文献   

20.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