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朗普政府新海洋政策从军事安全和海洋经济两方面入手,主动强化军事手段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突出海军作用,不断扩大海军行动范围,加大对西太地区的参与力度,着力提升海军远程部署与战备能力,以维护美国全球海洋主导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海洋开发,重海洋经济发展、轻海洋生态保护;以更强硬态势加快、加深对"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介入程度,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不断拓展海上利益,以继续维护其全球海洋地缘优势。特朗普政府新海洋政策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牵制中国的行动,直接增加了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使中国面临极为严峻的地缘挑战。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在安全领域提出“印-太战略弧”,透露出该国未来安全空间拓展的战略指向。澳大利亚在参与“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际博弈中面临着在中关之间、既有强国与新兴大家之间、太平洋次区域组织与泛太平洋组织之间的“选边困境”,其战略空间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共同挤压。澳大利亚未来安全空间的战略性拓展总体表现出三向性特征。澳大利亚探寻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的实践,既为“印-太战略弧”地区的国家安全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国把握太平洋安全形势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战略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轮廓日渐清晰.特朗普政府推崇"有原则的现实主义"战略,"美国优先"成为其对外政策的主基调,新孤立主义倾向显现.特朗普政府不愿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单边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是特朗普的执政目标,经贸关系和国防安全是其重中之重.特朗普政府用印太战略取代了亚太战略概念,重视印度所发挥的作用.特朗普政府将继续维护亚太同盟体系,但希望盟友承担更多的自我防务义务.特朗普政府更加重视支点国家,包括发展与新兴大国的关系,而对东南亚国家的重视程度下降.在经济层面,特朗普政府弱化乃至摒弃多边经济合作框架,强调双边谈判.特朗普更加强调现实利益,理想主义色彩淡化.特朗普政府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朝核问题、经贸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是当前中美间颇为棘手的主要问题.尽管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两国对抗和摩擦的风险在上升,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矛盾可控.中国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对美关系,采取恰当举措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9,(2):87-108
人们普遍认为,东盟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文化和话语身份建构主义理论忽略了行为体所处社会关系网络对行为体身份的建构作用,因此在解释东盟中心地位身份方面具有显著的局限性。本文借用关系主义身份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关系网络、东盟中心地位身份的可能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实质上是要确立"印太"关系网络在地区架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美国在区域架构中的主导作用。"印太"战略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于机会,东盟与美国在此方面建立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对东亚区域进程关系网络及东盟中心地位的护持,将是东盟应对"印太"战略挑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9,(2):59-86
在特朗普政府将印太战略作为处理美国与亚洲关系核心原则的背景下,这一战略的多重内涵、实施限度与发展趋向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鉴于智库在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重要影响,本文以美国主流智库发布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从地理概念到区域概念,再到政策和战略概念三个层次的演进,使"印太"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新话语范式。作为区域概念,"印太地区"反映了美国战略界对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进趋向的捕捉和判断。作为战略概念,"印太战略"是特朗普政府迎合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对美国亚洲战略和对华战略的再调整和再规划。受制于国内可供动员的战略资源不足,以及地缘政治格局和伙伴国战略利益内在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印太战略的实施尚面临诸多局限。其中,印度作为战略核心伙伴国、东盟作为外部潜在支持力量以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与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合作与竞争,是影响该战略能否取得内部支持和外部认可并决定其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7,(4):106-134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以"美国优先"为纲持续调整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经济民族主义"、"以实力保和平"等若干取向,战略态势上总体有所收缩,政策手段上以获取实利为导向。上述特点在美国亚太政策调整中也有所体现。特朗普政府倾向于"从中国看亚太",以"互惠"等为原则寻求推进"以结果为导向"的对华政策。在处理与亚太盟友关系方面,特朗普政府采取"交易主义"思维和策略,将安全承诺更多视为"商品",对同盟的价值观基础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军事优先"成为特朗普政府亚太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面对朝鲜核问题等地区安全挑战,美国更趋强化战略威慑。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政策仍未定型,未来发展将受到国内执政状况、热点问题走向、与亚太国家互动等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币贸易圈主要由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新兴贸易大国所主导,以人民币为主要贸易结算、储备与投资货币,以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地中海和西大西洋沿岸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建设为条件,以沿路各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为基础,沿路各国共同参与构建区域商品贸易体系与金融市场体系是其基本要求。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发起国、出资国、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货币金融大国,能够为沿路各国专业化分工与区域合作提供人民币交易工具与平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币贸易圈的主要推动者、获益者与公共产品及相关制度安排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币贸易圈的形成与发展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亚非欧国际贸易、金融与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和转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作为印度洋地区惟一聚焦于海洋安全的泛区域性合作组织,印度洋海军论坛已成为该地区海军和海岸警卫力量共同讨论海洋安全事务并寻找合作性解决方案的平台。然而,作为传统的海洋大国与正在崛起的海洋大国,美国和中国等在该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地区外国家均被论坛首倡国和主导国印度有意识地排斥在论坛之外,这与印度可能的地缘战略意图一脉相承:欲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鉴于中国在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海洋利益,着眼未来,中国应当努力争取获得该论坛的常任观察员或正式成员国地位,着力倡导"和谐海洋"的思想,积极而稳妥地推动对于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宏伟构想的认识与实践,追求一种开放、包容、全面的海上安全秩序,在确保自身海上交通生命线尤其是至关紧要的能源进口安全的同时,为印度洋海域、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安全、稳定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因其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能源运输的角度,印度洋都是世界各国利益汇聚的主要海洋区域。对于中国而言,其在印度洋的主要利益就是航道安全问题。航道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并不是远端利益,而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世界格局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因此,必须树立"非排他性""非霸权性""非扩张性"的新型海权观;加强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努力改善与周边大国关系,加强合作;发展海上力量,加强我国远洋海军的建设。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加强对中国印度洋航道安全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0.
阙天舒  张纪腾 《外交评论》2020,(3):121-154,I0005
鉴于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特朗普政府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并从战略定位、体系架构、财政投入与对外政策四个方面对美国的人工智能战略做出了新调整。实际上,美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是其维系全球霸权的重要基础。特朗普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调整,目的就在于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总体上,特朗普政府的人工智能战略呈现以"美国优先"为由的科技民族主义趋向、基于"绝对安全观"的技术战略扩张趋向以及威慑与遏制并行的现实主义趋向。鉴于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人工智能战略将使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受到较大制约,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冲突将随之加剧,"科技脱钩"与治理缺失的风险也将不断凸显。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大国,中国应在保持战略清醒和定力的前提下,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印太”的建构与亚洲地缘政治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交评论》2018,(1):16-35
2017年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的重启,意味着"印太"概念自二轨层次的讨论逐步纳入官方话语,并在日益塑造新的亚洲地区架构。"印太"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的重启,是亚洲地缘政治变化的结果,而四国内部关系的提升和对话机制的建设则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内在动力,塑造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相关国家对"印太"概念的把握以及安全对话机制的诉求仍显示出一定的内在张力。中国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印太"概念的建构及其战略和安全意涵,另一方面,更要采取积极应对之策,参与并塑造"印太"格局本身。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安全问题因其诱因多样隐蔽性、破坏力影响广泛外溢性、应对机制综合性和公共产品性等特点,对主体间达成非传统安全合作兼具积极与消极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囊括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和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海洋自然灾害和生态恶化、区域金融危机、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在安排松散、覆盖地域广阔的海上丝路规划战略下,要寻求建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务实合作机制与安排,需要协调好主导化和多元化、自治化和国际化、多重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三大基础问题。沿线相关国家应从战略高度加强政治互信,实现经济联系和安全合作相互促进,注重发展双边-多边机制并存、政府-社会力量多层参与、法律权利-责任不断明晰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安排。  相似文献   

13.
印度洋通道安全对于中国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印度洋通道在安全上,是中国能源和资源运输通畅的充分条件;在政治上,是中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良好保障;在经济上,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在外交上,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印度和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南海岛屿争端的复杂局势,使得中国在维护印度洋通道安全问题上面临着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经略印度洋,构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  相似文献   

14.
2016年4月27日,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的特朗普在华盛顿五月花酒店发表了以"美国第一"为中心思想的外交政策演讲.这一演说清晰地提出了特朗普当选后的外交政策方向,是美国现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南.特朗普执政后的外交实践就是在这一外交纲领下付诸实施的,其对美国包括东南亚政策在内的全球和地区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形塑和框定作用.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东南亚政策是:对东南亚采取总体上的"忽视"政策,拉拢东南亚来应对朝核危机,安抚东南亚,对东南亚的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拉拢越南来平衡中国影响力.特朗普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对东南亚总体政策上的交易主义,对东南亚贸易关系呈现显著特点,安全上向盟友提供再保证,争取东南亚各国配合美国的反恐行动,东南亚政策中的中国因素仍将突出,出台明确清晰的亚洲贸易政策和安全政策.特朗普政府东南亚贸易和安全政策对东南亚、中国及美国自身都有重要影响.中国的应对策略为:继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通过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来管控中美南海冲突,建立单边或双边安全机制以削弱美国对东南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日益增多,确保海上运输通道的畅通与安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印度洋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为此中国也以经济合作为纽带,积极构建印度洋地区的海陆交通建设;加强与邻国的能源合作,确保油气资源供应;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护航,提升海军远洋实力等,对于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提高在印度洋的地区影响力和"一路"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印度洋发展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6.
《外交评论》2017,(2):65-84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对外决策具有明显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当前美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以提振美国经济与就业为明确目标。"交易思维"、"军人情结"、"反建制派"倾向以及漫长的"学习周期"等可以确定的特朗普个人特质、偏好与局限性,为其核心决策小圈子复杂的内部生态以及决策不确定性创造了充分空间。面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互影响下的特朗普政府外交决策,一方面未必要过早地对其具体政策路径选择作出必然性判断,另一方面也必须具有"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一切可能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挑衅不断升级。美方的表现一方面与其在亚太特别是南海地区的总体地缘利益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特朗普的对华战术选择有关。特朗普企图以南海问题为筹码,来换取中国在贸易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上的让步。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不可能偏离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亚太战略的基本框架,无论是在南海挑衅还是与中国进行利益交换,均是服务于美国当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中国决不应以牺牲主权和战略利益为代价换取美国一时的让步。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应正确判断美国的意图,做出恰当应对,要重视国际规则,坚持U形线内水域"主权水域"地位,慎用"领海"概念。  相似文献   

18.
审视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可知中国的贸易、投资、能源、宗教、领土、领海安全和印度洋息息相关,因此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需要把印度洋纳入国家的安全战略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样的地理位置天然地就与不安全感联系在一起。从陆上周边来看,活跃在中国周边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以及其他跨国犯罪活动都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此外,还有朝鲜半岛核危机,事实上已经上升为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问题。从海上周边来看,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存在着岛屿主权之争等问题。因此,中国周边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趋势。但是,从战略的层面看,有四大结构性矛盾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即中国对外开放与岛链困锁的矛盾、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非武力挑衅的矛盾、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的TPP协议的矛盾,以及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和平遏制的矛盾。因此,处理中国周边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古老的全球公域的海洋,承载着世界的安全与繁荣的重任。确保航海自由、海上贸易航线、海上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流向,都涉及北约的安全利益。在海洋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诸如海洋环境恶化、海盗肆虐、新兴国家海军快速发展等挑战下,北约打着保护全球公域的旗号,根据后冷战时代海军执行的几个行动实践,在北约新战略概念指导下,2011年1月通过了"联盟海洋战略"。北约海洋战略赋予其海军承担"集体安全与威慑"、"危机管理"、"合作安全"和"海上安全"的核心使命。在利比亚战争中、在反海盗行动中以及目前的叙利亚危机中,北约海洋战略得到检验,尽管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政治意愿投资海军。偏重于海洋的军事领域、并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安全的北约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北约的海军力量可能会遏止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可能会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疆纷争;对中国海军保护能源安全也会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