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人和草原是蒙古高原最动人的音符。草原文明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是人不离马、马不离人。在北方草原,人和马肝胆相照、平等相待,共同走过了漫长的激情岁月。在血与肉、生与死的命运洗礼中,马以超越其天然兽性的灵性和悟性,成为草原人民最崇信的生命伙伴和最神圣的赞美对象。在草原文明创造者们的认知世界中,马不仅是五畜之首,更是生活相伴的挚友  相似文献   

2.
<正>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马既是草原精神的化身,也是草原文明的摇篮。内蒙古的马文化渊流已久,关于马的谚语、岩画、颂诗、赞歌、舞蹈、琴乐、雕塑、器具……灿若星辰。人马之情,渗透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全界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寄语全区  相似文献   

3.
诺敏 《实践》2008,(5):48-49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游牧文明是重要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丰富了人类的文明史,扩大了人类视野.游牧文明的文化形态就是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4.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在处理与草原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状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包括生态层面的目标、经济层面的目标、社会层面的目标、政治层面的目标、文化层面的目标等五个方面。明晰草原生态文明内涵与目标,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有效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5,(9)
<正>核心观点:草原丝绸之路是在整个"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路程最远的人文通道,草原文化则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绵亘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作为欧亚草原人类迁徙流动的大通道和连接东西方的大陆桥,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它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形成一个个性鲜明、形态多样、范围巨大的区系文化,并为其不断注入新的异质文化元素,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和活跃,将整个草原文化推向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推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缩小了文化差异,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草原文化走  相似文献   

6.
正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文化虽历经多次变迁和兴衰沉浮,但其内在的脉络始终没有中断,这使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古老和悠久的地域文化之一。因此对于草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草原文化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完善与发展自身,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乌兰托娅 《实践》2013,(8):48-49
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是博物馆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我区建设和正在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专题博物馆,逐渐形成以草原文化为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例如中国马文化博物馆、元上都博物馆、鄂尔多斯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2)
<正>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蒙古马的故乡和蒙古族马文化的摇篮。蒙古族以"马背民族"著称。在蒙古族文化中,马被奉为"神"。在北方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中就有马的形象。在草原上,人们把那种没有一根杂毛的纯白马视为"圣物骏马"、"长生天"派来的使者,是能为草原带来美丽富饶和为牧民带来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形象标识。一、内蒙古马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养马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9.
朱秉龙 《实践》2006,(8):42-43
历史命运注定动态的进攻性的草原文化和静态的建设性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这块土地上狭路相逢,这是草原作家们难以回避的文化背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曾产生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文学的辉煌。当时,作家们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叉视角观照草原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从而使草原文学具有了双重文化身分,迅速得到了新中国中华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比如  相似文献   

10.
董道焱 《实践》2015,(3):51-53
<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研究草原文化,将进一步拓宽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也将草原文化在全局性、深刻性方面的研究更推进一步,为草原文化的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一、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一脉相承草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包含了生活在草原上的各民族物质  相似文献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人类从哪里来?要走向何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面对触目惊心的黄沙肆虐、河水断流、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陈寿朋教授的新著《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从一个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些十分紧迫的问题,是研究草原文明的又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利俊 《实践》2005,(2):43-44
以游牧文明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文化,其传统价值内涵十分丰富。但就其精华而言,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草原游牧人为了维持畜牧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采用游牧和轮牧的生产方式,从而使牧场牧草资源得以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获得大量牲畜和畜产品。这种草原文化特有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理念,对于当代人类普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识,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邹万银 《实践》2006,(9):43-44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形态。从它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看,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重要阶段;从它的分布区域看,它遍布于欧亚大陆。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世代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创造的文化。我国草原地区通常包括沙丘和森林地带,在  相似文献   

14.
赵宝通 《实践》2013,(2):50
察哈尔右翼后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千百年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特别是蒙古察哈尔部在长期的征战和发展中,传承了蒙元宫廷文化的庄重华贵,汇集了蒙古诸部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文化是以草原为依托,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多种生产方式结合并举的经济文化类型,是近代以来草原文化较为普遍的类型,是草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察右后旗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  相似文献   

15.
王海荣 《实践》2013,(8):52-53
人类文化是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这种进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都必然遵循的发展规律,草原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发生的形态与结构的变化、载体与功能的转移及价值观念的更易,都表现为草原文化的变迁,并因此呈现出盛衰互见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5,(3)
<正>近年来,达茂旗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让文化的阳光照"靓"草原。拢准依托,打造游牧文化特色品牌作为内蒙古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有距离呼包二市最近的天然草原,有1.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历史上,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其中以蒙元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最为典型。达茂旗境内留存的大量岩画,表明这里很早就是游牧文明的重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4,(9)
<正>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进程,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具有鲜明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区域文化。古代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是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北方草原多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出发,探讨北方地区城市形成、发展与文明进程的关系,才能正确  相似文献   

18.
胡匡敬  包斯钦 《实践》2004,(3):43-44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草原处于亚洲草原丝绸之路的中段,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造就了灿烂的草原文化。由于一直处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之下,哈萨克草原文化也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其文化的一体性也不断增强。近代,由于历史原因,哈萨克文化被分置于不同的境域内,其文化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文化的一体性为当前中哈两国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帅 《理论建设》2012,(2):106-107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1]生态文明以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