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吴群 《理论导报》2014,(11):29-31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建设拓展模式:以先进性、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革命性为核心价值,以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制度建设、严密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推广方式。中央苏区高效而又有创新性地发展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拓展模式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伟 《党的文献》2015,(2):108-113
总体来讲,中央苏区时期红军对俘虏采取了比较优待的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的具体做法有:缴枪不杀、尊重人格、予以释放、教育改造、提拔使用、进行扣留、同意交换、严格甄别等,特殊情况下实行就地枪决。这些做法基本上符合了中共的对敌统战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红军的兵源补充问题。在把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的优待俘虏政策贯彻到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会遇到一些不理解,有时需要变通,甚至有不能完全执行的意外发生,但总体来说是执行到位的。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俘虏政策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俘虏政策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我党树立威信、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化了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最初中共通过推行土地改革来解决乡村民生问题,但未达到理想效果,继而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主张。在强调发展生产时,中共重点选择了农业,并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当时处于革命战争环境,中共发展生产的效果也并不特别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央苏区土地制度与政策问题作为土地革命中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学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其中一些更细致的问题,如土地路线的形成过程、中共对于地权的认识与处理、对富农政策的反复、影响土地分配方式的因素、中央苏区各区域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差异性研究、毛泽东与中央苏区土地政策之间的关系、土地政策的政治或经济归属、国共之间土地政策的比较研究等问题,还大有深入开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地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为了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务院在2012年6月28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在财税、投资、金融等各个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原中央苏区的振兴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财税政策一直是区域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陈云同志从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在江西中央苏区战斗、工作了一年零九个月,时任中共中央局成员、常委,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等职.他求真务实,富有卓见,在苏区从事经济、工运和白区工作期间,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判"左"倾劳动政策,领导工人正确开展经济斗争,深入实际指导订立劳动合同;大声疾呼反对官僚主义,体察群众的疾苦,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指导开展白区工作,转变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协做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等.他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在中央苏区党内"左"倾思想十分浓重的氛围中,凸现出青年革命家敢于批"左"、纠"左"的理论勇气和唯实、务实的革命风格,不失为我们当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执政尝试,新生的工农民主政权从宪法和法律文件的层面赋予了群众监督的效力;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建立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群众监督推进了苏区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央苏区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稳定、最有民主、最为进步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时期,我党在领导苏区经济建设过程中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解决了人民生活困难,极大地支持了革命战争。这些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科学领导方法的结果,科学的领导方法包括:调查研究的方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法;自觉遵守经济规律的方法;分清主次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及时修改纠正错误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合理 《学习论坛》2004,20(2):39-40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保障 ,在公民的基本人权中 ,财产权又居于核心地位 ,很值得重视。加强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我国宪法关于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尚存在缺陷 ,应通过修宪给私有财产权以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体育也称赤色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苦人民大众的体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是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它不但锻炼了苏区军民的体质,增强了军民的战斗力,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同时也为新中国体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战斗、工作了四年零八个月。其间 ,他有显著政绩 ,出类拔萃 ,却历尽坎坷 ,大起大落 ;他出色地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创造红色政权的斗争 ,却遭受“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批判和打击。他求真务实 ,刚毅执着 ,襟怀坦荡 ,忍辱负重。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 ,根本不是什么“毛派”,而是党内的“实事求是派”,是坚持毛泽东正确路线、反对王明“左”倾错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1930年10月—“—小阳春”。在浏阳县18区区委做宣传工作的胡耀邦,恰巧赶上中共湘东特委前来挑选青年干部到苏区工作。在少共工作中显示了出色的组织才干和严于律己品质的胡耀邦毫无悬念地被当地组织推荐,去江西莲花县、永新县的苏区工作。选送江西苏区的青年干部在众多的青年中,挑选还未满十五岁的胡耀邦是有眼光的。他个头不高、两眼晶亮、性格清澈、办事明了。从11岁开始,他就在如火如荼的农运斗争浪潮中迅速成长,在斗争实践中得到锻炼。进浏阳县里仁高小读书后,胡耀邦更加积极参加减租减息等农民运动的宣传,被里仁小学校长——中共文家…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央苏区的贡献与苏区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坚持革命战争,建立和扩大红军,发展苏维埃建设事业,以及支援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英勇牺牲。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造和培育出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弘扬苏区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中央苏区廉政建设运动的历史背景1 931年 1 1月 7日— 2 0日 ,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当时 ,苏维埃政府所辖区域、人口、军队的数量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国民党统治区 ,但它却能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和敌人严密封锁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着 ,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廉洁政府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 ,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 ,苏维埃政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贪污公款 ,铺张浪费。“各级政府的…  相似文献   

15.
肖甡 《党的文献》2001,(6):39-45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红军的建设。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 ,红军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扩大与巩固红军的任务” ;二是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重要原则 ;三是创办红军正规学校 ,培养红军干部人才 ;四是提高军事技术 ,重视地方武装。中央苏区红军建设的成功经验 ,奠定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朱荣兰 《党史纵横》2009,(11):17-21
在我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周恩来是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比辉典范。是我们正确处理党内思想斗争的学习楷模。他那高超的领导艺术,在早年苏区工作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后勤保障问题研究作为中央苏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取得积极进展。总体性研究使中央苏区后勤保障问题的概貌愈加清晰,专题性研究从粮食供应、医疗救护、交通邮政、财政经费供给等不同侧面深入探讨,拓展性研究使研究旨趣延伸至多种领域,再通过以各种史料为载体使历史记忆在交叠中愈加立体鲜活,构成了中央苏区后勤保障问题研究的学术进程。  相似文献   

18.
张宏卿  肖文燕 《理论学刊》2012,(5):22-27,127
在社会稳定期,农民阶级一直是社会精英活跃的历史背后的巨大场景;在社会变革期,农民则在精英的引导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进入中心,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是,早期苏区乡村社会的革命生态并不尽如人意,农民的保守性、中共党组织的涣散、有限的凝聚力与活动经费的短缺,这些都是革命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走向乡村的中共党人之所以能成为革命的“播火者”,正是通过其耐心而又细致的工作赢得了乡村社会的认同,凭借其对革命的信仰和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把农民动员起来,最终汇成革命的洪流,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力、坚思不拔之志和脚踏实地之功.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和苏维埃政府结合时代特征展开了全方位的政治动员,其鲜明特点体现在动员方式的多样性与深入性、动员过程的高度组织性与广泛参与性相结合、阶级动员与民族动员以及利益驱动与革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政治动员激发了苏区民众的政治热情,推动了苏维埃革命的发展,并对尔后中国革命的动员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