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4,(4):155-157
风险社会下,“女性自身问题意识”使女性遭遇信仰异化、自我认同危机和主体意识渐趋消解的精神家园困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关注女性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其理论,注重女性教育与素质的提升、引领女性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重建风险社会下的女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4,(11):155-157
风险社会下,"女性自身问题意识"使女性遭遇信仰异化、自我认同危机和主体意识渐趋消解的精神家园困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关注女性问题,为此,有必要借鉴其理论,注重女性教育与素质的提升、引领女性超越精神生活的物化、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重建风险社会下的女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刘小红 《人民论坛》2012,(14):164-165
当今社会存在着自然家园困境、人文家园困境和社会家园困境,最终导致人们精神方面的困惑。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和思想的式微。反思主体的自我存在范式、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和以制度与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有利于帮助人们重建赖以生存、赋予价值寄托和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和疯狂扩张,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对现代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意义世界构成严重冲击,导致传统价值规范日益虚无化,核心价值体系日趋无序化。在资本逻辑与物化意识侵蚀下,一些人精神家园荒芜、人生信仰迷惘、虚无主义盛行。对精神信仰的虚无主义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是当代中国走出精神低迷、重建精神家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即人对确定、可靠、稳定和超越的需求;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能被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意义世界和信仰系统,即确立共同信仰;中华传统文化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支点.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价值,在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到现代性虚无主义困扰。世俗化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价值僭政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生发的内在机理,而个人主义则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文化基因。针对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虚无主义困境,需要深化改革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营造精神家园,重塑信仰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提供价值认同,转化传统实现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7.
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要勇于自我革命,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伟大信仰涵养革命精神;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远大理想为革命精神鼓起未来的征帆;必须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必须敢于面对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及价值体系、权利义务规范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认同与信仰、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三个层面。基于浙江省多阶段分层抽取的1575名基层党员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而身份起点的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党内组织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是身份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识培育需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强化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加强入党动机考察,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相似文献   

9.
张秀勤  刘佳宏 《前沿》2013,(7):29-3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于唯物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认同基础上的主观确信,其内蕴着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二者辩证统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过程中,出现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需求凸显时期和以个体价值取向为主的信仰诉求多元时期。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关键在于: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终极关怀和个体终极关怀之魅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民化、生活化,使之贴近个体的信仰需求,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大众话语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动融合,借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大众情怀、民本精神、修身养性等特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理论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陷入种种精神危机。建设为心灵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治疗精神危机的良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是民族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最终  相似文献   

12.
宋春丽 《前沿》2012,(11):134-136
当今社会正在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持续转型之中,社会精神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物化与失落。情感萎缩、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扭曲、贪图物质享受,这些都迫使人们思考如何安顿人的文化生命。借助音乐的审美活动,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力量,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我们进入超越的生存方式,构建让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音乐的价值需要通过音乐普及教育来实现,使音乐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平民文化走向"精神贵族"的最基本路径,就是要建立世俗的信仰。当平民生活富裕了,就要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要有自己的特色,但一定要借鉴贵族精神的合理内核,使平民的生活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14.
复兴和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身处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冲击之下的中华民族,应对民族精神家园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意义重大.而当前学界对精神家园的特质、结构、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理性研究尚不够深入.文章以黑格尔对欧洲人精神家园的研究路径为参照,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主体精神(心理世界)与客体精神(文化世界)的统一,精神家园的发展内涵也是历史继承性与现实观照性的统一;阐明以回归生活世界唤醒精神家园主体的文化自觉:即通过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认同,通过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整合创新,探寻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信仰由于具有“自我性”,它本身就具有多元化和变化的特征,把信仰多元化看成是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的根源,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理想的现实根据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由于规律本身是普遍性的,并且可以在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间实现共享。因此,只要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被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把握和理解,就能建立和构筑社会共同理想。目前我国遭遇的社会共同理想认同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行动策略产生的负面社会暗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化过程中双重阻力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冯毅 《传承》2011,(22):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17.
冯毅 《传承》2011,(8):32-34,5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期,社会信仰呈现出信仰的物化、信仰的冲突、信仰的缺失等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信仰的知、情、意、行内在的不统一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思想观念的嬗变。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重新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18.
精神生活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的主动的需要。建设与物质生活的变化相平衡、相协调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问题。信仰、理想和心态是精神生活构成的重要维度。价值观对于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信仰提供方向,为理想提供动力,为社会心态提供定力。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在信仰定力、理想追求、社会心态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的精神生活建设,需要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增进价值共识,提升公共道德水平,形成自主奋进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提高"互联网+精神生活"的品质,为精神生活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人具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主要在于人有理性。然而,理性是人的福音也是人的祸因。因为正是理性使人处于一种永恒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类、人与自我的深刻矛盾。这种种矛盾在现实中无从解脱,常使人去寻求另外超越的途径。这就是信仰。对于吃饱穿暖的当代人而言,信仰是其强烈的需要,如何寻找人的精神家园正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思想和灵魂的栖身之所,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守。要充分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打好科学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清晰认识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理想性、现实性,树立崇高美好的精神信仰;要时刻心系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锤炼奉献社会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