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学之科学性在于其"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在立基于"实践"的思考中、在对各种"关系"的反思中,亦即在对"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的发展"的关注中历史地生成的。只有始终保持与社会现实的亲和性,才能提高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力与有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实现个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9,(12)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变化的重大线索。本文立足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其理论表现,进一步分析青年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境遇下的批判逻辑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变革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诺曼·莱文以价值中立的知识学立场将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冠以"恩格斯主义",并构建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相区别。诺曼·莱文对恩格斯文本的知识论解读方式,遮蔽了文本产生的历史情境和它指向的现实问题,使其陷入了对恩格斯理论指向的解释困境。恩格斯文本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符合一般的思想史逻辑,更在于它始终面向现实问题,其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四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研究成为近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是,决不可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全球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四重涵义的综合,它不仅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否定,也是基于现实物质生活世界对人的思考,从根本上说,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表达,即唯物史观。同时,晚年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构成了其世界历史思想的新的涵义,是对其早期的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卜晓东 《学理论》2013,(11):35-36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异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对比研究马克思早晚期的异化思想来看,马克思后期的异化思想与早期《手稿》中的相比,二者绝不是断裂或者削弱的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晚年的马克思并没有抛弃他的异化思想,而是在《手稿》的基础上,又立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赋予异化思想新的内涵,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6.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研究方法的脱离。这种理论自觉的缺失主要是对马克思历史发生学逻辑的消解,表现为以抽象的激进话语来取代具体的科学理论。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马克思本人,去追溯他当年的思想成长历程,并审视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后他对于自身理论的合理定位时,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现实地凸显出来。这为探寻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路径供给着不可替代的理论营养、话语支撑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施浩杰 《学理论》2013,(16):73-7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论的不合理之处,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既是辩证的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同时又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现实中的人类世界。  相似文献   

8.
当前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有两种思考方向,分别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创新。当我们把论域划定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上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经典范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是一场话语革命: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理解话语的根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马克思的新话语奠定现实根基,参与现实的革命斗争使新话语最终确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对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在于:话语建设和理论创新互相带动;话语革新在根本上取决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思想家的工作,又必须通过掌握群众来"改变世界",它要求思想理论工作者不仅把话语建设作为理论研究对象和工作任务,更应该作为一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胡莹 《学理论》2010,(12):47-48
立足于《手稿》,从共产主义的发生学根源入手,分析此时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经济论据和现实基础,明确了共产主义通过对现实状况的积极扬弃,实现人本质的复归,是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统一,最终指向人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宗教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必然的逻辑起点.宗教批判不仅可以使得马克思把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改造有效地联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使之成为同一理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达.同时,也可成为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另一条线索,即:正是对宗教异化的批判才导致对其他异化的批判,作为起点的宗教批判与其作为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存在着逻辑与现实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的哲学史意义在于马克思哲学不仅是传统哲学的终结者,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开拓者,马克思哲学成功地引领了西方现代哲学进入全新的研究域,使哲学研究主体从宇宙本体转向现实的人,研究对象从思维世界转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研究范式从知识论范式转向生存论范式。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真精神、理解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立足于人本身对宗教进行批判,其理论蕴涵着深刻的人本向度.首先,他揭示了现实中的人是宗教产生的根源,阐明了人本质的社会现实性;其次,立足于现实社会对宗教进行批判,恢复了人的主体意识;第三,指出了精神麻醉性是宗教的主要作用,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人的发展.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之谜的求解进路及其科学结果,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批判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张力同构。马克思将“历史之谜”提炼为人同自然、同社会之间的矛盾,以意识形态义理阐发和现实导向之间的深层关系为立足点,以人的劳动本质为切入点,探寻到异化现实“必然构成”的破解之道。以“历史之谜的解答”为研究视域,厘清意识形态批判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逻辑互动,对于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波 《理论导刊》2006,42(6):26-28
通过对黑格尔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考察和比较,可以发现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合理内核,但同时,马克思依据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赋予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内容,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第一次真正变成了科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从批判黑格尔等人的抽象的人出发,提出了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与基点,人的解放与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程度是一致的。追求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尺度,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人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政治思想的传播是20世纪初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推动的文化启蒙,旨在使当时落后的中国走上解放与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择并在政治实践中拓展。鉴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点,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形成重整体而轻个体的思维模式的原因在于对俄国经验的汲取及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的现实需要。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探索,这种探索的重要特征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实践人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8.
韦先晓 《学理论》2012,(22):56-57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马克思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历史、现实较系统解读了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线"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哲学渊源,并提出独到的实践构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摩尔根等人类学家著作所作的篇幅巨大的笔记,表明了他晚年时期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放弃唯物史观原有立场和《资本论》创作,转向实证科学、经验科学色彩的"人类学研究"。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马克思在其晚年笔记中并未转向所谓"人类学研究,"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原有理论和方法,从历史哲学层次,概括、借鉴人类学家的最新科学成就,系统探索唯物史观的新研究领域——国家与文明起源理论、原始社会理论。"人类学转向说"不符合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实际状况,是对马克思晚年笔记严重误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谭芝灵 《理论探讨》2008,2(1):169-172
梳理、并以马克思价值理论批判性地分析自前古典经济思想至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财产与产权的观点和理论;同时考察国内外马克思产权、所有权思想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马克思所有权思想正是其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具体化,并因此认为国企改革应立足于劳动者所有权与其部门结构均衡模型的确立,以及劳动者所有权与资本所有权的社会价值总量结构均衡模型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