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方辛政府内外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5年11月4日,阿根廷举行了二十年来第一次议会选举。选举结果表明:劳尔·阿方辛总统在全国的两年执政获得空前支持,其内外政策得到明确肯定。阿方辛政府取得这一胜利的原因何在?本文拟就阿方辛自1983年12月出任总统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及其改革和调整措施作一粗浅分析。一稳定国内政局,恢复民主制度是阿方辛总统执政方针的重心。阿方辛是在1983年阿根廷处于严重危难时刻就任总统的。自1930年乌里武鲁将军发动本世纪第一次政变推翻伊里戈延民选政府后,五十年来,阿根廷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军人文人交替执政,国家历经数届军人统  相似文献   

2.
1983年12月10日,阿根廷激进公民联盟(亦称激进党)主席劳尔·里卡多·阿方辛·福尔克斯就任民选政府总统,从而结束了连续七年多的军人统治,在阿根廷恢复了法制与民主。阿方辛执政两年多来,执行较积极的内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预计,在今后四年的任期里,阿方辛总统还会继续努力,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1989年是阿根廷历史上不平常的一年,5月份,大选如期举行;执政党激进公民联盟继1987年11月局部选举失利后,再次败北;正义党东山再起,第五次成为执政党,正义党候选人梅内姆以压倒优势获胜,接任阿根廷第46任总统;两届文人政府顺利地进行了近60年以来少有的权力和平移交。而这一切又是在经济社会形势异常严峻的背景下完成的。梅内姆如何度过眼下的难关,怎样重整河山收拾阿方辛政府留下的烂摊子,阿根廷的前  相似文献   

4.
180多年的马岛争端史使其成为全球最为悠久的领土争端。长期的阿英马岛主权谈判无实质性进展,阿根廷在马岛争端解决中陷入困境:阿根廷的马岛主权依据占优势,但收回主权乏力;国际社会大多数支持阿根廷的马岛主权诉求,但国际机制作用有限;马岛居民人口虽少,影响却大;多重利益交叉与争夺,加剧了马岛争端的复杂化。对于阿根廷来说,若要解决马岛争端,阿英双方应大力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建立马岛争端管控机制;非殖民化是全球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马岛亦不例外;阿方应强化马岛争端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阿方政府的更替不应成为方案设计断档的缘由;马岛居民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阿方应充分考虑马岛居民的意愿及相关利益;阿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前马岛争端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中阿关系以及中国在阿根廷的直接投资对阿根廷外交政策的影响的基础上,侧重考察中国在阿根廷非采掘业的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企业在阿根廷进行直接投资的驱动因素,以评估流向阿根廷的中国直接投资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商业和经济动机、多大程度上取决于阿根廷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和外交政策。文中分析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有意在里奥内格罗省兴建一座豆油加工厂,但这个项目随着克里斯蒂娜总统签发的"土地法案"而破产;第二个案例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意在火地岛省兴建化肥工厂,但公众抗议迫使火地岛政府不得不单方面终止项目。分析表明,中国赴阿根廷投资企业的动机属于商业驱动。中国企业在项目谈判过程中应纳入阿中央政府及当地合作伙伴,加强与当地公众的沟通,改善中国公司的形象。鉴于中国投资对阿根廷经济的重要性,阿方应适应双方经济互补的模式,努力改善其政策和投资环境以吸引中国投资。  相似文献   

6.
阿根廷经济呈稳定上升趋势黄星群1993年是阿根廷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第3年。在这一年,梅内姆政府加快了经济调整的步伐,在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指导下,在继续实施固定汇率和自由兑换货币政策的同时,全面实行私有化,进行严格的机构改革,从而进一...  相似文献   

7.
柬埔寨政治坚冰终于打破2003年7月开始 ,持续了8个月的柬埔寨大选僵局已开始化解。2004年3月15日 ,从新加坡体检回国的奉辛比克主席拉那列 ,在事先没有与桑兰西磋商的情况下 ,当天下午单独会见了人民党副主席洪森 ,双方就组建两党政府达成初步共识 ,并决定成立两党联合工作组 ,就具体问题展开工作。洪森在会见中表示 ,奉辛比克可以推荐一些非奉辛比克人士参加政府。会见当晚 ,他们联名将会谈结果报告给远在北京的西哈努克国王。西哈努克国王复函俩人 ,对僵局的打破感到高兴 ,赞扬他们的爱国精神。据透露 ,新成立的两党政府中 ,人民党和奉辛…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30日,阿根廷梅内姆政府时期的战略计划部国务秘书、现阿根廷战略研究所所长豪尔赫·卡斯特罗(Jorge Castro)博士访问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并作了"阿根廷发展战略与当前危机"的报告.  相似文献   

9.
2001年阿根廷爆发危机之后,在阿根廷出现了与中国之间发展经济合作关系的现实机会。2002年1月6日,阿根廷放弃了实行25年之久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提出了发展生产和扩大出口的经济主张。根据这种变化,2002年1月8日宏诺南美经贸咨询公司在题为《阿根廷经济模式的转变和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的文章中,提出了推动双边关系的建议:推动中国企业与阿根廷企业之间的战略性联合。文章在对阿根廷实行新的经济模式之后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后,对生产经济模式下阿根廷必然要经历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认为阿根廷必然要为其出…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阿根廷经济增长速度加快,1991~1998年其年均增长率超过6%。自1995年以来,阿根廷成为世界上通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近10年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61%,从2581美元增至1999年年初的9231美元。政府自1991年起所采取的本国货币比索与美元自由兑换的政策不仅稳定了物价,遏止了高通胀,而且吸收了大量外资,使阿根廷经受住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考验,保持了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阿根廷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阿根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亲美”到“离美”的重大转变。梅内姆政府与美国结盟,推行亲美政策。德拉鲁阿政府和杜阿尔德政府时期,阿根廷调整了对美政策,其外交理念的实用主义增强,强调多边主义。基什内尔政府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离美倾向更加明显。未来的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会在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1年是阿根廷“从经济紧急状态开始向增长和生产革命过渡时期”的关键的一年,“秋季计划”实施后,经济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秋季计划”是1991年4月1日阿根廷议会批准实施的新经济计划。由于这个经划是在阿根廷货币奥斯特拉尔出现崩溃性贬值、通货膨胀急剧上升、政府原经济部长岗萨雷斯被迫  相似文献   

13.
阿根廷的经济改革与中阿关系晓章阿根廷是拉美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国,有277.68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400万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600多美元(1993年)。对中国企业界来说,阿根廷无疑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市场。00年代以来,梅内姆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改...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以来阿根廷外贸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阿根廷外贸政策的演变杨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的外贸政策经历过多次重大变化,其中主要有1976~1981年军政府的改革和1991年以后梅内姆政府的改革。这两次改革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第一次改革基本上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改革目前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从阿根廷货币危机看美元化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根廷目前的货币危机宣告了不规范的货币局制度在阿根廷的失败。有关阿根廷经济究竟应以美元化为主还是以比索化为主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一些人认为 ,无论美元化有多少优点目前对阿根廷而言都是不合时宜的 ,阿根廷的一些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持不同看法 ,而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依然在描绘美元化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6.
一、中拉经贸关系的现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共有33个独立国家和13个尚未独立的地区,我国同它们均有贸易和经济往来。在同我国建交的17个国家中,12国(古巴、墨西哥、牙买加、厄瓜多尔、秘鲁、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乌拉圭和玻利维亚)同我国签订了政府贸易协定;9国(古巴、牙买加、圭亚那、智利、厄瓜多尔、乌拉圭、玻利维亚和苏里南)签订了政府经济合作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3国(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签订了政府海运协定;2国(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签订了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我国在17个建交国家中,均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养老金制度改革,改革后二者均形成了现收现付与个人账户共存的混合养老保险制度:阿根廷的统一退休养老金体系与中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均遇上了一系列的问题,阿根廷更是在2008年宣布退回到现收现付制度中。本文分析阿根廷养老金改革转向的动因,以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各种因素为分析切入点,通过对阿根廷最近两次养老金改革进程中问题与政策的详细分析,指出阿根廷的养老金改革是为了实现养老金制度目标的理性选择——在阿根廷国内条件下,现收现付制度较之个人账户制度是更优的选择。最后,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养老金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为完善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里总统执政期间,阿根廷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比索大幅度贬值。尽管马克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在民粹主义盛行的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缺乏良好的社会政治基础,许多看似美好的政策实施起来阻力重重。贸易自由化没有显著提高阿根廷出口额,金融自由化也无助于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阿根廷,却给短期投机资本进入和逃离阿根廷创造了便利条件。货币政策不能有效扼制通货膨胀,外汇及资本管理政策未能有效阻止国际储备流失,也未能控制本币持续贬值。日趋紧缩的财政收入政策抑制了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意愿,也降低了对外资的吸引力;过多的社会福利支出削弱了政府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债务增长显著提升了债务违约和本币进一步贬值的风险,短期内阿根廷经济实现复苏的难度较大。持续的经济衰退不仅导致前总统马克里未能实现连任,也给新当选的费尔南德斯政府留下了诸多难题。不断增加的贫困人口和民粹主义的再次兴起,将给未来阿根廷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带来重重阻力,并可能对阿根廷长期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4年阿根廷对传统的DB型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建立起一个多支柱混合型社保制度.2008年11月阿根廷突然宣布对其Dc型完全积累制的私有化社保进行"国有化再改革".本文对1994~2008年阿根廷私有化社保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对2005年以来尤其是克里斯蒂娜总统2007年12月上台以来实行的改革取向作了评介,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11月国有化改革的过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立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析.对阿根廷社保国有化改革的反响不尽一致,国际舆论普遍持批评的态度;而在国内方面,工会和参保人则持坚决的支持态度.本文认为,阿根廷社保私有化改革之后存在的问题在拉美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它虽然基本解决了制度可持续性和政府财务负担等问题,但却始终存在着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手续费较高而利润却"旱涝保收"、社保制度碎片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治且特权制度依然存在等很多具体问题,特别是覆盖范围狭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被排斥在外,广大国民没有得到实惠,于是,社保制度合法性危机便逐渐显现,这既是拉美私有化社保模式的致命缺陷,也是阿根廷社保制度成功实施"国有化再改革"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整个20世纪,特别是1983年民主转型以来,阿根廷多在政治不稳和经济乏力之间摇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迟滞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度,从而削弱了统治的合法性,以致阿根廷多次出现可治理性危机。危机的总根源可以归咎于"制度脆弱性",具体表现在政治文化和历史传承形成的路径依赖、权力制衡机制的失灵,以及政党职能异化导致利益表达渠道受阻而激起的大众抗议。2001年危机无疑是阿根廷问题的总爆发,使阿根廷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必须注重平衡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部门的差别化利益,努力通过扩大公民社会参与政治决策来谋求发展共识的新道路。"阿根廷对话"正是探索这种新道路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