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层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智慧。然而,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今天,到底是坚持“异地为官”还是转为“改流归土”,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考量地域回避制度的设计初衷和现实效果,认为当前的异地为官制度不仅没有发挥制度设计初衷的有效作用,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阻碍了县政改革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干部交流既是培养锻炼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思想古已有之,东汉时期就有关于任官回避的"三互法",即"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这也是官员异地交流任职的最早成文法规。到了唐代,对官员交流的规定更为明确,"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澄清吏治,减少营私舞弊现象,对官吏任职及科举考试采取回避制度。总的原则是: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部门做官,一般文职官员不得在原籍或寄籍担任职务;科举考试时,考官子弟一般不得参考,若要参考,必须另行编场,由特派官员监考和评阅试卷。回避制度对于遏制营私舞弊起了积极作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丰富的政治制度,其中就包括官员报告个人事项的内容。任职时须报告有回避的亲属古代任官实行避亲制度,规定有嫡系亲属关系及母家、妻家近亲关系者,不能在一个官衙中任职,或不能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官衙中任主要官职;中央高级官员的亲属不得在京都及附近任府县官,职卑者要回避,改任他官,以避免和防止官场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澄清吏治,减少营私舞弊的腐败现象,曾经实行过官吏任职的回避制度。回避的内容有亲属回避,地区回避和职务回避。亲属回避,即规定有一定亲属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衙门为官。例如唐朝中期时规定祖孙、父子、堂兄弟、叔侄等不能在中央的同一个部、司内为官。到了宋朝,朝廷制定了官吏任职的《回避条例》,本族的亲属和姻亲都要回避。到了清代,亲属回避制已发展得较为完备,康熙三年规定,中央各部院尚书、侍郎以下至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的笔帖式以上,有祖孙、父子、伯叔、兄弟之关系者,  相似文献   

6.
黄振华  张海超 《求实》2024,(2):32-42+110
政策加码现象始终难以根除,回避政策加码现象也普遍存在。基于体制结构、问责制度及行动者差异的整体性分析框架,考察湖北省武汉市C镇回避政策加码行为,发现基层回避政策加码行为源于晋升锦标赛下不确定性竞争事项强激励生产的动力机制、非正式制度弱化正式问责刚性约束的强化机制及积极官员助推“问责接受区”所形成的实现机制的综合作用。上述3项机制催生基层回避政策加码行为的内在逻辑在于,积极应对的基层官员围绕回避政策加码在体制结构、问责制度下创造了预期收益为正的区间,即“问责接受区”。“问责接受区”能为基层官员回避政策加码等冒险性政策执行行为提供普适性解释。  相似文献   

7.
<正>回避制度是我国干部任职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回避制度从行政程序上讲,主要有三种回避: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而地域回避是我国县乡两级基层官员任职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公务员法》和党的规章制度都对地域回避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务员法》第十一章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3):77-77
目前,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草案为官员公务用车“封顶”。这项草案规定俄罗斯官员用车档次与级别挂钩,80%以上官员配备公车不得超过120万卢布(约合22万元人民币),部长、州长、共和国总统等官员公车不得超过300万卢布(约合56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9.
正在古代的公堂上和官员们出行的队伍中,常常可以看见两块红地黑字的虎头牌,上面写有醒目的大字——"肃静""回避"。而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任庐陵县县令时,却将"肃静""回避"的牌子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八个字。这副对联式的"官箴"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字字珠玑。上联把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当作为官的首要职责,下联把倾听百姓的心声、正视自己的过错当作为官的重要品德。这副意味深长的八字联,被许多后世官员作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座右铭,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明神宗时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整顿驿递制度过程中,颁行过有关官员出差的规定——《给驿条例》,以限制官员利用出差之便享受特权。本来,在明王朝建立之初,驿站的使用是十分严格的,非军国大事,一律不得使用驿站。即使是勋戚王侯等达官显贵因公出差,也要持有政府签发的证件——“勘合”,住驿站只能带随从一人。可是,越到后来,官员们使用“勘合”的条件不断放宽,发放“勘合”成了送人情、拉关系的手段之一。无论公差私事,都可以住驿站,这就大大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于是,张居正在万历三年  相似文献   

11.
喜鹊当枝     
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在《说苑》中谈到为官之道时,把所有的官员分为12种,更为“六正六邪”: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行为,作风得到好转,成效有目共睹。但少数人开始感叹“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 “为官不易”的“感叹”,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的淡薄。“为官不易”,恰恰说明一系列制度规定真正产生了效力,意味着对权力的约束监督日益严格。真要彰显为民本色,就要主动远离不正之风;真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首先就要从弘扬清风正气开始。  相似文献   

13.
汪金友 《学习月刊》2014,(11):16-16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严词痛批“为官不为”。他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相似文献   

14.
官员问责制是对没有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官员进行追究的一项制度。自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以来,官员问责制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中央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条例,使官员问责逐渐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官员问责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官员问责”需进一步明确问责事由,增加问责对象,细化程序规定,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使官员问责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为官须知六正六邪西汉光禄大夫刘向往《说苑》中谈到为官之道时,把所有的官员分为12种,列为“六正六邪”。“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二、虚心尽意,扶善锄恶,此为“良”;三、夙兴夜,进贤不懈,此为“忠”;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源远流长,从汉朝诞生起,历代统治者都予以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官制官规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大力推行并不断完善。本文拟从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涵义、历史回顾及特点为基础来探讨其对现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奖掖后进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8):45-45
官至吏部侍郎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不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为官正直,好打抱不平,强调“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然而,善察的他在为官过程中考察官吏也有走眼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卞敏 《唯实》2014,(4):84-86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名垂青史。他生于苏州,死于徐州,曾在江苏多地为官,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为官江苏,多所建树,历史影响深远,后人永久铭记他的功德。  相似文献   

19.
孙瑞灼 《党课》2010,(3):127-127
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圳市委市政府规定,凡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裸体官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这一规定体现了对“裸官”的应有警惕和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值得称赞。但笔者认为,在不让“裸官”担任“一把手”的基础上,不妨让“裸官”的财产也“裸”出来。  相似文献   

20.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6):22-24
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下,部分官员心态各异,为官不为是其中较为突出的状态。有官员称,物质激励措施取消后,“大锅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趋势下,攀比心态导致“为官不为”,进而导致整个单位效率在下降,调动工作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