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有位朋友,是位知名画家。几乎每次去他家,总能遇上有青年画家登门求教,他也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常常一耽搁就是大半天。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画家,他还热心地向有关部门、媒体推荐,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知道他的时间很宝贵,而提携后辈完全是尽义务的,就忍不住问他:“伯父,您何必呢?你随便画一幅画就是几千上万块钱,多画点画多好,何必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欣赏禹松德中国画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作为特殊一族延续着,直到唐宋时期中国画才进入成熟阶段。一千年来中国画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鱼都已形成明显地民族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画极力为政治服务。在题材和内...  相似文献   

3.
曾有这样的案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对黑板上的人物画进行模仿练习,当他看到一名学生在画好的人后方添了一层淡淡的黑影,便问学生画的是什么,这名学生认真地回答:"这是他的影子……"没想到老师指着黑板,厉声训斥道:"你难道没看见我是怎么画的吗?他后面有影子吗?"学生望着老师严肃的表情,一脸茫然,但还是拿起橡皮,轻轻地擦去了那个影子.  相似文献   

4.
林玉 《春秋》2016,(1):48-49
细读1988年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书画》第二十三辑,看到刊登在这一辑上郑小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阿妈》《秋收》和《苗岭赶秋图》(局部),给人的感觉就格外不同,在不觉为之一震的同时,一股南衷的感慨禁不住从心底油然而生。工笔重彩人物画历史悠久,是中国画很古老的一个画种,  相似文献   

5.
建新 《公民导刊》2011,(2):50-50
悄然无声地走到我眼前的这个忠厚农民,就是这次“结穷亲”活动给我分派的“穷亲戚”。中等个子,上身穿着一件褪色的绿军衣,光着脚套了一双旧的胶鞋,上面到处都沾满了泥,我一看就知道通往他家的路不怎么好走。  相似文献   

6.
本期人物     
《今日浙江》2013,(3):60-60
方增先出生于浦江县西塘下(今属兰溪),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广具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和推动者,在中国水墨画传统基础上博采中西绘画特点,创立了一套融合写实造型的中国画人物方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9,(2):F0002-F0002
郑军里,1957年生于广西南宁,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曾在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人物画研究班深造。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会员,广西美协副主席,广西书画院副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闲画成立中     
ChengLizhong's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立中擅画山水;尤其擅画大气磅礴的山水,我正是通过那些跃然纸上而又尽显钟灵翰秀的湖光山色一,读识了立中君。立中曾师从双流的焕章老先生,兴许如此;在立中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中,我时有捕捉到焕老之丹青神韵的感觉,立中不仅秉承了老师墨痕里的飘逸,而且也秉承了老师人品的笃重。记得前不久,一位香港友人托我在四川找一位画家画“梦”。我将那位友人的梦中意境告诉了立中,未料几天后,立中便交了一帧四尺宣纸与我,漫不经心地笑着对我说:“这也是梦中画的”。我将信将疑的展开画纸,刹时…  相似文献   

9.
朱德庸 《今日广西》2008,(19):65-65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画漫画刚满20年的我,以前有两种题材从来不碰:一种是动物,一种是小孩。不画动物是因为我太爱动物了,以至于无法在它们身上开任何玩笑;不画小孩是因为我太讨厌小孩了,以至于我根本排斥画他们。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我在北京市延庆区大榆树镇残联干协管员。一次下乡入户一个叫吴挺的孩子打动了我。吴挺10岁了,由于患有智障、多动症,连特教学校都不愿意收下他。原本我打算为他联系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可他残疾的父母无奈地直摇头,他家窘迫的经济状况又哪里负担得起啊。想到帮助辖区内的残疾人是我这个协管员的职责,于是我决定亲自来教他,等他有点基础了再送到特教学校去。  相似文献   

11.
骨法用笔,以形写神的重新呼吁是针对当前中国水墨人物画重感受、重形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认为如白描、重彩等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都同是一理。如果在写生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些原则,必然逐渐地获得现代的造型能力和民族艺术特点,从而在创作中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2.
看到他们,我首先想到一幅画──油画家罗中立的那幅经典的《父亲》。满脸沟壑的父亲给了我们粮食,然后,就定格在我们心中最易感伤的部位。典型的中国父亲和母亲,一生劳作,播种粮食,孕育儿女。粮食割了一茬,新的一茬会长出来,但儿女,却只有那么一茬,几株。我所看到的警察的父母,连儿子也给了我们。一姜益恭,原西安市碑林公安分局收审科科长,1996年退休,现住碑林公安分局张家西村家属院。2001年5月21日上午,我穿过古城的一条小巷,在约定的时间找到他家。敲门,进屋,他大声问:“是采访姜渭的事吗?”老伴含笑出来,斟两杯清茶…  相似文献   

13.
心迹     
近几日,我去野外听鸟玩景,总发现一位老画家在干涸了的河道里转悠来转悠去,似在捕捉什么,又似在琢磨什么。停下来的时候,便支起画架,入痴入迷地画着。一条枯竭了的河,有何物可画呢?“我在画河的灵魂。”老画家凝视着画板对我说。河早已死去啦,哪有河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4.
到西藏,意味着一次非凡的出行。这也是眼下的一种时尚。 很多年前,我遇到一个熟识的画家。闲下来聊聊,他激动地告诉我,西藏让他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以前的画都是没有意思的,风情的,甜腻的。从西藏回来,他决定抛弃从前的画风,不再画版纳啊,大理啊,丛林啊,女子啊这一类“没劲”的东西。画家的画确实让我刮目相看,因为那些画充满了西藏美丽简单的线条,充满了荒凉的地平线的空阔,枯死的野牛头,写满经文的玛尼石;苍凉的经幡在画幅里飘动的样子让我敬畏,而匍匐长叩的信仰者让我感到灵魂的惊动。画家让我听一组国外来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较快,而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直接借鉴和引用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为框架,结合中国画技法规律建立了一种"新体系",并融合西法成为人物画的主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50余年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因此,希望建立以"笔墨"为主、符合中国画传统"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鹏 《前沿》2013,(3):191-192
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是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地域特征,用内敛、含蓄的中国画特征与粗犷豪放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施以大量浓彩、皴擦,把人们心中对于蒙古民族人物画的那份激情渲于画幅,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着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我党党员龚思全“川剧人物画展”在京举行由我党中央宣传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戏剧电影报社、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龚思全川剧人物》画展于5月26日在北京团结湖公园“九月画郎”举行。我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方荣颀为展览题了字;宣传部长李汉秋等出席开...  相似文献   

18.
郑志刚  田飞 《中州统战》2001,(11):28-30
生前。他名不见经传。穷得连一次个人画展都没办过。他说:“我的画不是卖钱的。是要争取传世的。”身后。他用生命中的最后10年创作的《走出巴颜喀拉》相继在北京、上海展出。引起了轰动。国内传媒纷纷给予关注。著名评论家邵洛洋先生盛赞:“盛唐吴道子、北宋武宗元、明末陈洪绶、现代李伯安。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四根擎天柱。撑起了人物画领域的朗朗乾坤。”  相似文献   

19.
春节即将到来,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陈永弟伯伯和办公室主任钮荣森叔叔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我家问候我和我妈妈,还带了生活用品。在得知我今年要回家乡过年的消息,陈伯伯提议让我在上海过一次年。我好奇地想知道在上海过年和在家乡过年的区别,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第二天,陈伯伯就来电话告诉我春节里的安排。大年三十的晚上,陈伯伯带我去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则是钮叔叔带我去他家玩;大年初二是宣传部科长朱瑾阿姨带我外出游玩;大年初四,就去陈伯伯家。听了这么丰富的安排,我想,这个假期生活一定很丰富吧!  相似文献   

20.
宗合 《今日浙江》2010,(6):58-58
在2010年3月14日的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