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不死”     
杜新 《瞭望》1992,(16)
很难设想,江涛老师夫妇是怎样经受那样的打击的。几个月前,他们那有着“神童”之誉的小儿子江筱圻被淋巴癌夺去了13岁的生命。那天,他似乎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恋恋不舍地请求母亲:“妈妈,别离开我,抱抱我吧!”他从母亲腹中来,又在母亲怀里静静地归去。他是在非常清楚死是怎  相似文献   

2.
“望子成龙”而使为父母者弄出悲剧的事,已很有过几回了。早先的是父母“恨铁不成钢”,将子女殴打致死而悔之晚矣。近闻的这一回则相反,是儿子将老子杀死。据《中国青年报》载,四川省的一位父亲一门心思要儿子出人头地,将来能做“大官”。他常指着电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海外游子回大陆探亲,家乡消息在港澳台同胞中不胫而走,垂暮老人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要求更加迫切。近十年来,据有关方面统计,安葬在大陆的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已有十万人,仅湖南省就有上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台湾同胞。长沙的豫园,衡阳的衡山,芷江的明峰等公墓都是特意为他们开辟的。岳麓山夫妻合葬 1993年春节,在加拿大温哥华一所医院的急救室里,87岁的朱志青老太知道自己已经病危,用游丝般地声音,向守在身旁的儿子说了三个字:“岳麓山。”儿子吴君雷一下就明自了,母亲要回家乡去。但  相似文献   

4.
傅佩荣 《党政论坛》2013,(12):15-15
人在年轻时所设定的目标可以称为“五子登科”——“银子、车子、房子、妻子、儿子”。只要社会稍微开放,经济自由发展,上述目标到了三四十岁,就可能——达成。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有一次,我搭飞机从美国回台北,旁边坐着一位六十几岁的乘客。在闲聊中,他谈到自己很早就“五子登科”,后来3个孩子还全部在美国落地生根。原本希望在美国的子女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结果呢?  相似文献   

5.
傍晚的时候,一位年过80岁的老人与他的大儿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就在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并停歇在透明的玻璃窗外。父亲轻声问儿子:“窗外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儿子瞟了一眼,回答说:“是一只乌鸦。”过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题     
读书三题申泰(一)《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曾参以前住在费地。有个与他同名的犯了杀人罪。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还是不相信,...  相似文献   

7.
一位普普通通的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先后三次进藏工作,艰苦创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江泽民同志高度赞赏。西藏人民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国家气象局最近授予他“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1988年深秋,54岁的陈金水又要踏上援藏的征程。年迈的母亲说什么也要到车站送他。 “儿啊,你要早点回来。我已是86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天哪?”说着说着,母亲禁不住老泪纵横。 陈金水的眼睛也湿润了。他实在也不忍心把老母亲孤零零地扔在家里,把重担甩给多病的妻子一人。就在陈金水降临人间18天前,他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但他却始终未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1956年,陈金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8.
黄河     
思一 《瞭望》1989,(37)
79年头一回看到黄河的画展是在上海虹口公园,那时他才15岁,展出了40幅画,是同他的父亲黄永厚联展的。在场听到一句评语,这叫大人小孩都没法生气:“儿子比老子好!”话是余白墅先生说的。上海人会看“苗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能塞人口么?过了几年,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用整页篇幅发表了黄河的毕业创作《女娲》,风格显得特异而闲散。女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一篇谈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作者9岁的儿子在美国一所小学就读,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下午不到三点钟就放学回家。学校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最初作者大为不满:“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他问儿子对美国学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儿子笑着说:“自由!”一年之后,儿子放了学,常去图书馆,回来时背回一大书包的书,说是为了做作业。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国的文章。儿子用微机打出一本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  相似文献   

10.
从小混混到国家首席执行官 贾似道(1213年-1275年),字师宪,台州(现今浙江临海)人.贾似道的祖辈曾做过高官,也算阔过,到了他父亲贾涉这一代,还有几分底气,贾涉做过好几任不大不小的官,可惜小贾同学命薄,他10岁时,父亲去世.爸爸没了,妈妈呢?说来,贾似道的生母胡氏更命薄,她是贾涉在万安县当县丞时,为排遣孤馆春寒纳的妾,生下贾似道没几年,贾涉离任,走时光带走了儿子,胡氏就被打发回娘家另寻出路.后来,贾似道发迹,当时他的生母胡氏已经改嫁给当地一个石匠,贾似道接回母亲,后来派人将石匠杀害.胡氏的后半生,倒是跟着儿子享尽人间幸福,活到80多岁,死后又按国葬规格风光大葬,也算早年没白白受苦.  相似文献   

11.
命运与绳索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6):14-14
山里住着一家猎户。父亲是个老猎手,在山里闯荡了几十年,猎获野物无数,走山路如履平地,从未出过事。然而有一天,因下雨路滑,他不小心跌落山崖。两个儿子把父亲抬回了破旧的家,他已经快不行了。弥留之际,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两根绳子,断断续续地对两个儿子说:“给你们两个一人一根。”还没说出用意就咽了气。  相似文献   

12.
谢觉哉是中共著名的“五老”之一。他是政务院(后来改称。国务院”)内务部第一任部长。官至“大臣”,不能不谓之“大”了。官大了,“禄”想必会厚起来。可是,他连儿子买火车票的钱,也给不起。1950年1月。他在湖南的两个儿子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1883—1967年),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理学大师。他的母亲在临去世前日,为考孩子学业,指庭前菊花命作五律一首。11岁的马一浮应声而就,日:“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其母听后道:“儿将来不患无文,但诗乏烟火味,则少福泽耳。”一茸小诗让母亲看到了命运的玄机。“少福泽”成了马一浮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这样的奉献     
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她有三个儿子,老大决定当一名志愿者教师,到非洲去办学校,不幸被土著给杀了,老太太非常伤心。二儿子对她说:“妈妈,大哥死了我很难过,但非洲那些人好可怜,他们没有文化,您让我再去哥哥原先办学的地方,替他完成未完成的教育使命,好吗?”老太太点点头答应了。不久,传回了坏消息,二儿子也殉职了!同样的要求被三儿子提了出来。但过没几年,老三也死在土著的手上。三儿子的遗体运回了英国,就在追思礼拜上,老太太脱稿说了一句话:“我好后悔!”全场的人似乎也都可以体谅她的难过与不舍,岂料,她接着说:“我为什么没有第四个儿子呢!…  相似文献   

15.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几乎成了重点工程建设的同名词。在重点工程上,连续工作10小时、14小时,甚至24小时昼夜施工的,比比皆是;连续吃睡在工地一星期、一个月,甚至半年不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不胜枚举。 对此,有的职工家属起初不理解:他,怎么了,自上了重点工程,连家都不要了。有的家属还产生了一些误会:自己的男人整夜不归,会不会有什么“事儿”?儿子几天不回,会不会又恋上了害人的麻将牌?有的家属干脆摸到工地找亲人……  相似文献   

16.
琴心 《侨园》2013,(5):20-21
<正>4年前,一位漂亮的美国外教爱上了一个中国穷小子,正当他们恋爱时,小伙子却查出和他母亲一样身患尿毒症。他无奈地提出分手,她却不言放弃,独自回美国生下儿子,又不远万里回到爱人身边。此后,她一边靠拼命工作维持生活,一边四处奔走帮丈夫和婆婆寻找肾源……  相似文献   

17.
说“严”     
孙子论为将之德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他把“严”字列在最后,却不等于不重视它。据史书记载,孙子为将的第一次实践就体现了一个“严”字。吴王夫差为了试验孙武的才能,令他指挥一队宫中的美女演习战阵,他当场就把在演阵中充当队长而又嬉笑、不服从命令的吴王的爱姬杀了,使吴王大惊,同时也赢得了吴王的信任,以后充当吴军主帅,伐楚得胜。 在当今世界上,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又时兴起来了,号称企业管理能手的日本人倡导把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应聘担任过几年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治厂颇有高招,给人印象深的也是一个“严” 字,即劳动纪律要求严,产品质量把关严等等。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因为母亲是扫马路的环卫工人,儿子怕同学嘲笑,竟然闹罢学抗议。最近,为了让儿子重新回学校读书,家住乌鲁木齐市团结路大湾社区的这位母亲只好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读了这篇报道,笔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十分同情这位母亲,由于家庭困难,为了解决丈夫看病和儿子上学的问题,她不甘心领取低保金,而是在社区的帮助下当上了卫生清洁员。这是不向命运屈服、靠劳动改变生活状态的壮举,实在值得敬佩。可这一壮举反而给儿子带来许多的麻烦,最终不得不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小汉奸”三字对他的刺激 1922年10月20日,日本鹿儿岛山间一幢农舍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是中国湖南沅陵的留学生周佛海,母亲是湖南姑娘杨淑慧。周佛海为新生的幼儿取名“周幼海”。  相似文献   

20.
马敬福 《党政论坛》2010,(18):30-30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童趣的奇言妙语。其中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一些话语穿耳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