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选择从语言哲学入手,试图重新解构具体案件事实同规范文本之间理论连结的逻辑框架,力求较为深入且细致地剖析并论证出,刑法明确性原则在此架构内,如何往返作用于刑法教义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活动之间。同时,以犯罪论体系关于不法与罪责、构成要件性错误、禁止性错误等理论分析为论证媒介,结合法益概念、刑事政策等为理论背景,以期探讨刑法明确性所具有的多维度、多层次范式下,其统领并衔接刑法学各个相关理论的学术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刑法规范应当是明确清晰而不能是含混模糊的,否则便可能为司法人员有差别地、随意地适用刑法预留广阔的空间,从而不利于保障民众的法自由与法安全.刑法的明确性包括构成要件的明确性和法定刑的明确性两个方面.在判断某一刑法规范是否具有明确性时,如果一般民众能够理解其意义和适用范围,并能据此预测某一行为的后果,那么,该规范就是明确的.所以,刑法明确性的判断基准是具有正常智识的一般民众而不是法律专业人士,判断的尺度包括理解可能性和预见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明确性是罪刑法定主义对刑事立法的一项基本要求,它要求立法者不得制定构成要件不明确、行为犯罪化的边界不清晰、法定刑幅度不确定的刑法规范。判断标准是明确性原则的核心。在判断某一刑法规范是否具有明确性时,如果一般民众能够理解其意义和适用范围,并能据此预测某一行为的后果,那么该规范就是明确的。所以,刑法明确性的判断基准是具有正常智识的一般民众而不是法律专业人士,判断的尺度包括理解可能性和预测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5.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书文 《中国法学》2001,(3):165-178
针对当前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规范之模糊性”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的状况 ,本文以自然科学中的模糊论与语言学理论中的模糊语义学为基础 ,着重论证了“模糊性是刑法规范的又一基本属性”、“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等观点 ;指出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平衡是刑事立法的理想追求 ;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基本途径就是“明确性与模糊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裁判规范,刑法是法官据以认定犯罪并对犯罪科处刑罚的依据。明确的刑法规范无疑为国家刑罚权划定和标识了清晰的疆界,指明和框定了刑罚权发动的具体范围。因此,刑法的明确性原则具有规束司法权的恣意和任性,进而保障民众的自由和安全的价值意蕴。但是,刑法的明确性原则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频繁修订而稳定性欠缺、刑法条文之间的失调与失衡在所难免、个别公正难以完全顾及。因此,既要肯定刑法明确性原则的价值和功能,也要对其局限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警觉。在对待刑法的明确性原则问题上,任何一种非理性的态度和单向度的思维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明确性是刑法规范对立法语言的基本要求,然而,犯罪现象的复杂性、立法者理性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立法语言自身的固有缺陷,决定了刑法立法在客观上不可能达到绝对明确,刑法的明确性是一种相对的、有限度的明确性。在内容上,刑法明确原则的相对性主要包括构成要件明确的相对性和法定刑明确的相对性。其中构成要件明确的相对性要求立法者所型构的行为模型要能够划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明确的相对性则要求立法者采取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模式。  相似文献   

8.
刑法中的兜底条款是立法者为堵塞、拦截行为人逃漏法网而在列举相关具体行为方式、方法或手段之后所作的概括性规定。兜底条款是否具有明确性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问题,考察其生成机理与结构特征就会发现,兜底条款的设置不仅在所难免,而且可以保障刑法的社会适应性、稳定性和简洁性。在同一犯罪构成中,列举性规定所描述的行为和可涵摄于兜底条款中的行为具有同质性,依据列举性规定可以推断兜底条款的大致含义,并预测行为的法律效果。所以,兜底条款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并非漫无边际的,符合"最大可能的明确性"要求。为了减小兜底条款对明确性原则造成的冲击,需要审慎采用兜底条款,将有些兜底条款所涵摄的行为单独设罪或划归行政法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罪刑法定明确性和罪状明确性、法定刑明确性的公众认同,能够得到法规范的预测可能性原则、认知心理学、心理强制说等原理学说的深切说明,但此说明应当以人权保障和秩序维护为旨趣,最终落脚在完善思路的实践方案上,包括增加叙明罪状、减少堵截条款、设置罚金标准、避免刑度过大、保持适度弹性等等.另外,专业性和通俗性应当服从并服务于明确性,这也是刑法公众认同所提出的相关题设.  相似文献   

10.
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应依据一定的规则控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即凡是适用其他法律足以抑止某种违法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凡是适用较轻的制裁方法足以抑止某种犯罪行为、足以保护合法权益时,就不要规定较重的制裁方法。①由此可以看出刑法谦抑性的两层含义:一是罪之谦抑,要求严格收缩法定犯罪圈;二是刑之谦抑,要求严格收缩法定刑罚圈。可见,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是刑法谦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引入经济原则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经济原则,是指以最小的付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用其它代替措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以下,我们拟具体阐述在我国刑法中引入经济原则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一、引入经济原则的必要性(一)刑法经济原则赖以产生的学说渊源刑法经济原...  相似文献   

12.
刑法明确性原则,是指刑法的规定无论是关于犯罪还是关于刑罚,都必须尽可能具体,而且其意义必须明确。明确性原则对刑罚法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不明确的刑罚法规不仅有使无辜者深陷囹圄的危险,而且由于它根据特别的、主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4):113-11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铭暄等人在《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上著文说,在罪刑法定原则指导下的刑事实体法,具有两方面的价值:其一,秩序价值。刑法以维护秩序为己任。从积极意义上看,刑法通过明确规定犯罪的范围和对犯罪惩罚的措施,给公民以明确的行为指引,公民据此明确规定,可以自由地作出行为选择,有利于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从消极意义上讲,刑法是制裁犯罪行为的规范,有利于使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秩序得到恢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安全价值。刑法也为司法权的行使划定了明确的界限,有利于防止国家司法权的扩张可能导致的对刑法安定性的破坏,又有利于防止法官任意裁判,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和对犯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世界是个十分模糊的世界。从哲学角度来看,语义的模糊性是绝对的,而明确性是相对的,由此决定了建立在成文法基础上的刑法规范也同时具有明确性与模糊性的特征。刑法规范追求明确具体,但从立法技术的角度考察,却并不是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实际上,明确与模糊都是相对而言的,限度之内的模糊能够扩充刑法规范的涵摄力,进而为刑法解释提供能动的空间,这也符合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论说。  相似文献   

15.
刑法经济性理论根据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这就是对刑法功能二重性的科学认识,因而,刑法经济性的要求便应运而生。“所谓刑法的经济性,也叫谦抑性,是指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它刑罚替代措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用个人痛苦的最小值来得到社会防卫的最大值。”笔者所查的有限的书籍中,仅有刑法经济性的内容蕴含及实现途径的论述,却未曾见到对其的深层理论根据进行系统探讨的文章著述,在此,笔者谨以初入刑法学大门的学生身份,斗胆就其深层理论根据及其实现求教于各学界老师,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劳东燕 《法学研究》2004,26(6):81-93
罪刑法定之明确性要求与刑法系统的开放性之间存在冲突 ,从而导致罪刑法定之明确性要求陷入困境。这种困境根源于价值实践方式上的缺陷 ,与一种体系性的建构思路存在根本关联。概念性体系很难成为解决价值冲突的理想工具 ,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便是引入判例制度。有必要在我国构建两级法院的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科刑法教学目标亦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养成现代刑法价值观;系统地掌握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刑法价值观念的培养应贯穿教学始末.在理论体系的选择上,要注意避免学生走向司法岗位后出现理论与司法环境的对话困难,讲授上应综合运用讲授、案例、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案例讨论和实训课程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以《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的明确性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于罪刑法定司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对我国刑法的明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国刑法中广泛存在空白罪状、罪量要素和兜底条款,我国刑法学界对于这些立法模式的明确性是存在争议的。空白罪状因为存在参照法规,只要参照法规是明确的,则应当认为并不违反明确性的要求。罪量要素虽然是概括性的规定,但它是把本来应当由司法机关行驶的裁量权由立法机关作出框架性的规定。因此,罪量要素也不违反明确性的要求。兜底条款则要具体分析,如果仅是对行为方法的兜底性规定并不违反明确性要求。但相对的兜底罪名以及对行为方式的兜底性规定则确实存在违反明确性之虞。我国采用司法解释方式对兜底性条款加以规定,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明确化的应因之道,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  相似文献   

19.
袁彬 《人民检察》2022,(22):43-44
<正>随着生产作业的分工细化和安全要求的提高,当前新形态的责任事故犯罪不断呈现。例如,A公司长期从事危险品运输业务,后将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动态监控等业务外包给B公司,但因驾驶员超速驾驶发生重大事故,A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对此未落实GPS动态监管、安全教育管理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B公司及负责人张磊(化名)未履行对车辆的24小时有效动态监控责任。在此情况下,如何划分发包企业、  相似文献   

20.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是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法治保障。公平与平等、公正的含义存在差别,民营经济法治保障需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公平价值观。我国刑事立法长期存在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异化保护问题,刑法修正逐步趋向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保护的均等化,但也存在均等但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刑法保护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强化实质公平理念,克服均等化保护的缺陷,从而实现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形式公平要求不同所有制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民营企业产权受到公平保护和民营企业家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实质公平则要求司法机关针对不同所有制主体给予定罪处刑的差异化处遇。在将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背信行为入罪化的同时,须通过实质解释限缩其入罪范围。另外,在针对涉民营企业腐败犯罪贯彻“受贿行贿一起查”政策过程中,也需要秉持实质公平观念,避免同等处罚,真正实现刑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