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国竞相拓展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后,各国对东盟的关注增加。在亚太的外交博奕中,中、美、日、俄、印等纷纷拓展与东盟的关系,各有突破,形成了亚太外交舞台上的“东盟热”。  相似文献   

2.
2002年的东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东盟各国政局普遍较为平稳;经济上,东盟及其成员积极推动经济复苏和地区合作;外交上,大国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其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在反恐方面,地区性的反恐斗争逐渐步入正轨。 一、政治 东盟各国在2002年没有发生导致政局更迭的重大政治事件,约一半国家保持平稳运转的惯性;另  相似文献   

3.
多边外交是一种顺应后冷战时期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而兴起的外交形式.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起开始多边外交往来.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要大力推进彼此间的多边外交,主要是因为双方面临着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发展经济、建立安全互信关系等共同任务.经过20年努力,中国与东盟间已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型的多边外交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中国与东盟在多领域展开合作,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东盟实施多边外交战略,采取多头下注和风险对冲等策略,在大国间开展平衡外交。东盟为提升多边外交的有效性,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主导多边合作机制增强与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关系,加快实施海洋安全等各功能领域的行动计划,扩大和其他地区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之间的合作,提升其在亚太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影响力,从而将以东盟为中心的点线体系结构构建成立体多维的体系结构。但东盟在大国间摇摆、内部协调不一致等问题会影响东盟多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亚太地区大国均无力建立区域霸权的格局下,东盟虽无力解决大国间的纷争,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国紧张关系升级,发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过渡期的稳定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视角中的印度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印度重新意识到东盟对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的重要性,及时提出“东向政策”。印度调整东盟政策,提升与东南亚的战略关系,是印度实施全方位外交、推行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东亚区域合作及中国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国应适时调整与东盟、印度的关系,增强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与合作愿景,推动中、印、东盟三边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衡量现代外交双边关系是否可靠的根本依据还是要看双方的合作基础是否紧密、是否坚实,而这些基础包括经济、政治、安全、军事等方面,其中经济基础为第一位。如果双方交往的经济基础牢固而密切,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不可分割局面,那么双方的政治、安全、军事、外交等关系将在此经济基础上趋于成熟与完善。这也正是冷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外交与合作的着眼点之一。比较东盟与中国之间,东盟与西方(尤其是美日两国)之间交往的经济基础可以看出,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将明显地相对薄弱,中国对东盟的经济影…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分析日本和东盟的外交关系时,大多从经济、政治或军事方面人手,而对于双方的文化关系,以及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的论述还相对缺乏。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全面了解日本的东盟外交战略,并探讨其对日本和东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静外交通常强调建设性和有效的幕后接触,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与地区争议。近年来因其成效显著,安静外交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安静外交在透明度、倾向性、时效性和正式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安静外交是中国与东盟维持和发展良好合作关系的途径之一。中国与东盟双方具有进行安静外交的传统和经验,但当前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中国与东盟应该持续发展安静外交,为促进和提升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本国军队建设和安全利益出发,越南积极开展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军事外交,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越南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军事外交(一)高层军事互动较为频繁。首先,积极参加东盟框架下的军事会议。东盟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为了维护东盟的安全和稳定,以东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东盟十国和其他对话伙伴国参加的军事会议。这些军事会议包括东盟防长会议、东盟防长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一贯重视对东盟公共外交,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后,对东盟公共外交在机制、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通过高层公共外交强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以政府开发援助和对外文化交流为基础丰富了对东盟公共外交内容,以妇女、青年和意见领袖为抓手拓展人脉网络。安倍所采取的系列公共外交举措成效明显,增强了日本在东盟的存在,也优化了其在东盟的舆论环境。面对日本东盟公共外交的迅猛发展,中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进一步优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三届首脑会议上签署了对东盟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盟宪章>.宪章就东盟的战略目标、原则、地位以及构架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对各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相似文献   

12.
老挝是东盟成员国,但由于历史原因,老挝与东盟关系却经历了冷淡时期(1975~1985年)、接触和交往时期(1986~1996年)、融入东盟发挥作用得到实惠时期(1997年至今)等3个时期,本文将就老挝与东盟的关系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东盟国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进一步恢复;但印尼、菲律宾政局不稳,影响了两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外资对东南亚的信心。东盟组织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东盟国家下一步如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特别是印尼、菲律宾、泰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将对东盟的发展前景产生决定性影响。一、当前东盟政治经济情况主要特点  (一)东盟国家经济恢复进一步巩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盟平均GDP增长率为-63%,1999年恢复到4%,2000年进一步恢复为6%。[1]近两年全球经济形势好转,美…  相似文献   

14.
能源与东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油价上涨使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把注意力聚焦到了该地区越来越依赖石油进口(主要是从中东进口)一事以及更广泛的能源问题上来。位于东京、APEC下属的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称 ,除了婆罗洲岛上的小国文莱石油较丰富以外 ,东南亚每个国家都会成为纯石油进口国。越来越大的石油赤字表明 ,从东南亚的长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 ,人们不能再以为能源资源是充足的了。这一点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含义 ,不仅仅是在国内这一层面上 ,而且还是在处理与邻国的双边关系以及东盟各国的多边关系这个层面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东盟努…  相似文献   

15.
从《东盟宪章》看“东盟方式”的维护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东盟宪章》出台之前的背景以及《东盟宪章》自身的内容为研究对象,认为“东盟方式”正经历一场适应新形势的转型,除了维护东盟方式中的部分原则外,更重视“第二轨道”作用和“国家内部关系”规范,侧重向“机构健全、功能强化”和向“高效的法制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东盟与北越相互敌视。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与东盟关系出现短暂缓和。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后,双方关系再次呈现对抗状态。冷战结束后,越南与东盟之间关系走向和解。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双方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长期动荡和分裂的东南亚开始走向区域联合自强和一体化方向的新道路。越南与东盟关系的演变,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和各自的利益考虑,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盟崛起与中国东盟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转换过程中,国际舞台不断出现新生的力量,催生多元结构的形成和多极体系的发展。在亚太,东盟以其组织的不断壮大、实力的不断增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日益成为该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极。东盟的崛起与强大,对亚太的邻国形成新的影响,使之面临如何调整与东盟关系的问题。未来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新课题。一、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合作与友好:中国与东盟关系重构的基石作为同处亚太的中国与东盟各国,无论在文化传统、经贸往来,还是在地缘政治方面,关系都十分密切。在构筑二者未来关系时,我们应首先看到彼…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的东盟     
20 0 3年 ,东盟在政治、经济、外交、反恐及危机处理等领域 ,都发生了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大事件 ,这也将对东盟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新老领导人更替完毕2 0 0 3年 10月 31日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正式退休 ,副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继任 ,这标志着东南亚强人政治时代的正式完结。冷战结束以来 ,东南亚的政治舞台上先后走下 3位强人。他们分别是曾治理新加坡达 31年之久的李光耀 ,统治印尼长达32年的前总统苏哈托以及马哈蒂尔。这 3位领导人都是强势领导人 ,都建立了威权型政府 ,都把各自的国家带上了现代化的道路。首先 ,虽然都建立了…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1997 ASEAN crisis, instead of promoting a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ASEAN has preferred enlarging its membership and has opened up to its Northeast Asian partners, Japa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mounting economic trade flows among those actors necessitates calls for the coherent creation of effective regional structures. China in particular, among the three mentioned countries, has come to the fore with its diplomatic strategies concerning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As results of these recent changes, the structure of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the regional system are altering and ASEAN is going through a decisive transi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eed of the evolving framework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ASEAN would need a new political vision for the region,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its internal balance of power and for the elaboration of a clear approach toward external partners. Crucial problems affect the entire area such as deficit of democracy, wide development gaps among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widespread need for economic liberalisation and need for new human and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he EU would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and would be well inspired to avoid considering Southeast Asia as just a mere periphery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