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二战以来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运行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发展援助政策受到猛烈冲击。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并受两德统一的影响,德国的发展援助政策所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和典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90年代初以来,德国对其发展援助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发展援助政策呈现出政治化、弱化、实用化的特征,发展援助资金所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连年下降,这些现象在冷战后西方主要发展援助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调整中极具代表性。一、发展援助政策基本原则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各类社会主体所参与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在保护人权、抗灾减损、精神抚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在国际人道援助法律关系中,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最主要的参与人,因其在国际法与国内法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各自面临着不同的理论性或规范性难题。对这些主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将减少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法律准人障碍,推动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快速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外援助一部分的政府援助有着独特的作用,虽然政府援助属于国际经济领域现象,但是其所带来的政治收益更能够对自身的产生、发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以政府开发援助为载体的日本战后经济外交,其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政治收益的考虑而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对外援助在二战后呈现出规模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对外援助的国际法律规范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从事对外援助的国际法依据,主要包括适用于对外援助领域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规范对外援助行为的国际条约以及指导对外援助实践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决议三类,这三类法律文件构成了对外援助的国际法律框架.中国对外援助因理念和原则不同而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发展援助,在对外援助领域独树一帜,但是作为对外援助的重要实践者和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政府应依据国际法律规范履行国际义务;制定和完善对外援助国内专门立法;重视并积极推动对外援助国际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5.
国际道义视角下的发展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韶彬 《外交评论》2009,26(4):72-82
近年来,减贫和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发展援助的道义基础也成为国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通过向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或优惠贷款,发展援助与国际道义之间具有某种天然联系。发展援助国际道义的现实基础在于全球性国际社会和全球相互依赖的形成和发展,而其理论依据则主要来源于人道义务和正义义务。在援助实践及援助制度中,这种道义关切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国际道义论并不能取代援助国利益论,二者构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如何实现有效援助是制约国际援助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认为,有效援助问题成因主要集中在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管理技术、制度安排等三个方面。尽管国际援助协调逐步加强,但真正落实仍然困难重重。无论是援助方、还是受援方都有待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彭云 《外交评论》2009,26(2):94-104
援助理念是塑造日本援助国际形象以及争取国内支持的重要途径,反映了日本对政府开发援助的自我定位。战后日本的援助理念在表现形式上经历了从省厅文件到内阁决议、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则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性和侧重点。不论日本的援助理念如何变化调整,其演变的核心逻辑始终没有改变,作为外交的组成部分要服务于外交战略,作为经济协力的一部分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其落脚点始终是寻找外交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利益均衡点。  相似文献   

8.
《外交评论》2016,(6):131-156
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发展援助体系已走过近70年历程,各种弊端暴露无遗,转型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南南合作的复兴,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等核心要素的发展合作新模式对长期主导发展话语的"援助—受援"范式构成了挑战,推动了国际发展援助的转型和全球发展治理的优化。在南南发展合作伙伴中,印度的发展合作理念与实践体现了发展合作的精髓,尤其是印度对非发展合作具有发展合作的典范意义。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南南合作是对南北合作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后者仍然是国际发展合作的主渠道。同为新兴经济体,中国应当从观念、机制、政策等方面反思本国的对外援助理念与实践,创新并践行发展合作,推动中外建立更加有力的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凝 《外交评论》2014,(2):114-128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国际开发署便在伊拉克开展了援助活动。国际开发署的援助项目涵盖了伊拉克战后政治、经济与社会重建等多个领域。国际开发署在推动伊拉克战后重建与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强化了美伊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但鉴于美伊之间不对等的互惠关系、伊拉克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国情,伊拉克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加之美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使得国际开发署对伊拉克的战后援助缺乏持续性的资源投入,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其援助活动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官方发展援助的政策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永生 《外交评论》2002,1(4):55-62
本文从4个方面归纳、研究了官方发展援助的政策目标,以揭示国际主体实施官方发展援助项目和政策的原因与内在驱动力,从而帮助人们撇开表象的外衣,从本质上认识作为外交政策的官方发展援助及其目的。  相似文献   

11.
舒建中 《外交评论》2009,26(3):82-94
从国际政治属性、国家利益取向和对外政策工具等三个层面,现实主义理论剖析了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援助,并初步阐述了“战略性对外援助”的政策意义。美国的对外援助具有战略性援助的典型特征,但随着对外援助的多元化发展,美国的对外援助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对外援助的变化体现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变化以及美国援助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外多边援助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厚 《外交评论》2010,27(5):49-63
中国对外多边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世界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多边援外不断发展,资金规模逐渐增加,多边援外方式日益多元化。中国多边援外取得了显著成就,既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多边外交的开展,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当前,中国多边援外既面临合理满足国际社会不断增长的期望值的挑战,也需要解决资金有效利用的问题。展望未来,中国多边援外应注重在发展理念和规则上影响世界,积极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八国首脑会议会重点讨论援助非洲问题的四个原因。八国集团对非洲援助的积极意义及援助的局限性。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非洲走向繁荣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已成为衡量全球发展进程的首要标准和进行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框架。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落实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同时,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明确确立民生优先的导向性,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的有效性,大力整合发展利益攸关者的力量,务实利用国际援助和开展对外援助等。未来3-8年,是中国将其发展理念和经验外化为国际组织规范和原则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可以在提升中国发展理念、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设计国际发展规则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王钊 《外交评论》2020,(2):51-81,I0003
发展与援助在二战后的制度化结合是现代援助体系诞生的标志,对外援助的道德属性被框定为帮助受援国实现发展。但在现实中,西方和中国常质疑彼此的援助道德动机,前者认为后者的基建援助是"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后者认为前者的软性援助人员费过高、口惠而实不至、干涉他国内政。本文尝试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将对外援助决策的规范建构与理性选择双重属性理论化,发掘一国产业结构与对外援助政策间的关联性,以解释西方与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差异和误解来源。概言之,发展通过中间变量产业结构可以分解出发展理念、发展资源和发展压力等作用机制,影响一国对外援助的部门分配,因而工业国倾向基础设施与生产性援助,第三产业国则偏好投放专业服务类援助。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视野下,中国对外援助的偏好和结构具备合理性和正当性,不同援助方的发展援助既会产生竞争,也可互补共生,共同推动联合国"2030愿景"和新型全球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承担国际经济责任是中国从自身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以及国际地位和形象出发所做的必然选择。确立中国国际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既要坚持与国家经济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也要兼顾国际共识,讲究国际战略。当前,中国所能承担的国际经济责任包括发展和稳定国内经济、保持外贸相对平衡、实现汇率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一致、保证公平竞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维护和协调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七大内容。承担模式是政府为主、企业落实、民间为辅,由上而下、多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际劳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国际劳务合作发展的现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国际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年代 ,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采取无偿的方式。主要是考虑政治因素和人道主义立场。虽然当时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劳务合作 ,但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 ,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 ,伴随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劳务合作事业才逐渐开展起来。据统计 ,到1995年底 ,我国累计在世界上17…  相似文献   

18.
中国援外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弘 《外交评论》2010,27(5):3-11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对外政策领域,不仅赢得了发展中受援国的友谊,而且将中国与发展中受援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新时代里,中国对外援助需要进一步坚持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创新援外理念、优化援外结构、提高援外质量、改革援外管理、加强援外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孙洪波 《外交评论》2010,27(5):64-75
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拉美外交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援助古巴,不仅是寻求与古巴建交,而且期望在外围地区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70年代,中国的援助政策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八九十年代,在巩固和扩大外交阵地的同时,中国对拉美的援助开始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大型标志性成套项目增多,特别是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成为新时期对拉美外交的亮点。中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在拉美利益认知的转变,即从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转向支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从“涉台斗争”转向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外交。中国对拉美援助是当前实现中拉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由"援助换政治"到"援助推发展"的演变,通过调整力度与广度的界限,援助重心由实现革命外交转至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在安哥拉内战中未能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以苏划线"的政策使中非关系陷入困境,加之国内政局变动,中国自1976年开始着手改变援非政策,逐步摒弃"以援助换政治"的原则,乃至放弃援助莫桑比克以改善自身在非洲的战略困境。改革开放道路确定之后,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现代化战略开始限制对非援助的规模与让渡性,并以此形成对外援助政策的上限。同时,以反苏为主线的国家安全战略促使中国提高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在亚洲建立并支撑两个战略支点的同时,中国在非洲维系最低限度的援助以干扰苏联的全球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在由国家安全和现代化两大关键因素构成的合理战略区间内灵活调整,进而援外部门通过将无偿援助与军售、有偿项目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措施相结合,开始实现援助与收益的平衡,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与现代化道路和国家安全战略维持动态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中国对外援助良性持续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