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及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非洲地区的安全问题增多,形势更加严峻。国家内部冲突外溢、军事政变回潮导致政局动荡、恐怖主义扩散、气候异常变化等一系列挑战凸显非洲地区人的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脆弱性,区域安全秩序严重失衡。与此相应,非洲区域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出现变化,和平与安全架构不断完善,其与区域治理架构以及非洲联盟与次区域的经济共同体等机制之间的协调不断增强,安全治理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等。但是,非洲安全治理机制的自主运行能力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非洲问题非洲解决”方式无法充分运用,持续不断的冲突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有鉴于非洲国家的国情和区域形势,非洲安全治理需要以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为导向,进而动员非洲国家的资源,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提高非盟安全治理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
非洲农业危机的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桂梅 《西亚非洲》2002,20(3):22-25
近年来,非洲农业发展缓慢,地位下降,处于危机之中。其根源在于非洲国家失误的发展政策,不利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技术,内战冲突频发,以及发达国家操纵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在新世纪,非洲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多样化格局,大力推广农业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3.
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非洲集体安全机制是非洲国家开展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非洲人民努力实现联合自强、集体自力更生的重要表现。冷战时期,非统在建立非洲集体安全战略和安全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冷战结束后,随着地区形势的变化及非洲地区主义的新发展,非洲国家在地区安全一体化中进行了新探索,在深化泛非层面冲突控制机制的同时,积极鼓励次地区组织强化预防和处理冲突的能力,且以综合安全战略作为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础。此外,笔者还对非洲国家进一步完善集体安全机制的建设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 ,外国私营雇佣军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了非洲的内部冲突 ,这一现象的兴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 ,也与非洲的冲突形势密切相关。有 3个主要的外国雇佣军公司介入了塞拉利昂长达十年的内战 ,它们的介入在客观上对塞拉利昂的冲突局势产生了影响。公司化的雇佣军行为 ,是对塞拉利昂这样弱小但资源丰富的后冷战国家新形式的“新殖民主义”。尽管塞政府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主权和人道主义代价 ,雇佣军没有也不可能给塞拉利昂带来和平、稳定与民主。塞拉利昂的稳定依然非常脆弱 ,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仍然没有找到在非洲冲突国家实现和平的有效方式 ,非洲的和平之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5.
“冲突钻石”是指一个国家内由反政府势力或派别控制地区所生产的钻石,这些钻石被用来资助反对合法政府的军事行动。“冲突钻石”的产生与有关非洲国家的国内状况、世界钻石界的运作现状以及某些国家的纵容密切相关。“冲突钻石”的存在使一些非洲国家的冲突和战乱长期化,并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战后重建。只有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清除非洲大陆的“冲突钻石”。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非洲政治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政权更迭频繁,局部军事冲突肆虐,恐怖活动分散化,治安威胁突出。非洲安全形势的变化体现出近10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斗争、社会思潮兴起的冲击,前景不容乐观。非洲安全形势的动态变化对中国外交构成新挑战,威胁中国在非投资和人员安全。中国应该与非洲国家加强和平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领域的合作,并不断加强自身安保能力,推动中国安保产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非洲政局总体上趋于稳定,经济形势有所好转。西方国家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纷纷调整对非政策,其关注非洲的程度较之前些年明显增加。这些在客观上有助于非洲改善国际处境,提高国际地位。但非洲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局部冲突不断,经济全球化大潮下的被边缘化,以及西方对非政策明显的局限性。非洲国家正通过集体努力解决自身问题,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汪巍 《西亚非洲》2002,(6):24-25
第57届联大会议《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召开高级别会议,支持非洲国家通过联合自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说明国际社会对非洲发展问题的重视,也表明非洲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趋利避害,以稳定求发展。非洲国家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速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力求使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在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力量的同时,扩大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但落实该计划面临资金短缺、发达国家将政治与之挂钩等问题,预计该计划近期难获实效。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终结、新南非的诞生、联合国维和与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加强,给非洲安全增添了建设性因素。而非洲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局部动乱和武装冲突的高发地区。地方民族主义往往酿成一国之内的族群冲突,对中央权威形成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党民主化运动加剧了地方民族主义,侵蚀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国际恐怖主义肆虐、艾滋病蔓延和非法武器交易泛滥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所起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非洲联合自强步入新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非洲成立了“非洲联盟” ,推出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中 ,是唯一保持持续增长的地区 ;冲突的预防、处理和解决也取得一定成果。与此同时 ,中非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非合作论坛后续工作进展顺利。新世纪之初 ,非洲开局良好 ,但未来“非洲复兴”之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1.
12.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