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20周年,就要继续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同时,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我国宪政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宪政、宪法的概念入手说明两者的关系 ,并进一步论述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应具备的功能 ,从而使我们对宪政和宪法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产物。宪法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市民社会,笔者试图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挖出隐藏在宪法中的市民精神。并认为宪法的市民精神就是“自由、平等与互利”精神。对宪法市民精神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宪法研究的视野,有利于我们在形成对宪法的完整认识,也有利于达成法治建设应该体现对人的关怀的共识,并有助于我们在WTO的自由贸易体制框架下转换法制思考的视角,推进国家政治与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行宪法之修改是社会需要的必然性结果,其修改的主要内容为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权及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宪法保障地位;宣示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承诺,等等.宪法是宪政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宪政的实现有赖于宪法的充分实施.  相似文献   

6.
宪法精神,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厘清宪法精神在近代中国的起源与嬗变。对重塑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尤为必要。中国的宪法精神嬗变轨迹表现在,宪法中的人与权利:从缺失到凸显;宪法规范权力秩序:从突破到共识;宪法推进政治文明:从失落到回归。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宪法监督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和体制性缺陷。顺应宪法监督的世界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实际 ,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 ,我国的宪法监督应建立以宪法监督委员会为主导性监督主体的宪法监督模式与体制。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8日,法国进行了关于领土单位制度的宪法修改,将分权改革的成果肯定在宪法当中,并将从属原则作为确认中央与领土单位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承认领土单位的条例制定权、实验权、财政自治权等,在宪法上进一步充实了法国的地方自治权。  相似文献   

9.
杨建淮 《唯实》2011,(2):78-81
我国宪法实施的最大问题是宪法权利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现行的人大监督宪法实施体制,在实施的主体、方式、程序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在短期内又很难建立宪法诉讼。宪法与行政法作为公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门,二者关系最密切,集中表现为二者最大的一致性和动态推进的互动性。因此,当前可以利用行政法来改变宪法实施的困境,寻求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期间,中国宪法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之一,就是其价值目标经过多阶段历史性的调整与转变之后,最终确定了"社会和谐"的终极价值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终极的价值目标,就成为现在及今后宪法实施和宪政建设,改革亟待关注和实践的重大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宪政——政治文明的基础及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 ,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 ,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我们 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 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 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权力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多 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套能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机制。解决这些问题,走宪政之路是 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亲自带头起草了1954年宪法,了解此次起草的过程对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和推进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科学发展观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依法治国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基本治国方略.二者在这一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从其内在属性透析.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现代宪政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宪法价值。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已成为当下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人权的宪法保障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洪 《唯实》2004,(1):50-52
一从现代宪法的价值要义论之 ,宪法乃是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人权保障的总章程。人权是宪法的最高价值目标 ,也是现代政治统治的最深刻的合法性基础和终极价值追求。人类宪法和人权保障制度的历史表明 ,宪法与人权是互为表里、紧密联系的。无论是最早的宪政国家英国 ,还是美国和法国 ,都首先有人权的观念和人权的宣言或法案 ,而后有宪法的制度构造 ,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宪法配置和规制 ,防止国家权力对人权和公民权的侵害。所以 ,尽管英国 12 15年《大宪章》还不是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 ,但它已经包含了对人权的尊重和对国王权力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宪法观念上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据地时期的民主施政,到1949年的民主建国;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法律虚无主义,到十二大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到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在宪法观念上的转变,预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7.
把全国贯彻实施宪法,当作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党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确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抓住了依法治国的纲、政治文明建设的纲。十六大提出依法执政这个历史性命题,为实行宪政确立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韩慧 《发展论坛》2003,(5):26-27
一宪政,是指宪法或民主政治的操作与运行过程,包括创造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等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毛泽东同志也说过:“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就政治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政实质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的,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是被宪法所体现的民意限制的,在政府权力之上有一套更高的法律对政府权力进行规限,政府在法制下行使权力,才构成宪政。宪政与民主、法治一样,是人类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宪政以宪法为前提,宪政是宪法的有效…  相似文献   

19.
李适时 《求是》2013,(1):5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我们在聆听这一讲话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信心,深受振奋和鼓舞。我结合立法工作,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认为,法律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宪法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运行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以及在法治建设新时期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五次修宪,使宪法更加符合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和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这一伟大历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宪法道路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宪法发展的深层危机与误区,有力地解答了为何立宪、由谁立宪、怎样立宪的这一历史难题。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宪法发展也必然会不断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