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不仅具有结构上的特色,而且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具有明显的宪法效力。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仅仅是对立法机关立法行为的一种判断,同时,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也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原则的规定。南亚国家宪法中的政策条款不具有可诉性,同时也排除了司法审查。南亚国家宪法建立起了政策条款和基本权利条款在宪法效力上的区分与平衡机制,这体现在:将基本权利条款与国家政策条款分开并赋予不同的效力,基本权利条款和国家政策条款在内容上有重叠,基本权利条款和国家政策条款冲突时折射出社会公平的价值等。南亚国家政策入宪的启示是:国家政策入宪,有利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进行确定性指引,为人民评价和监督政府提供了明确标准,可以展示国家的目标和理想等。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宪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近代宪法是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过程中产生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永恒的主题。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国要通过修宪和宪法解释工作进一步确认一些与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要的基本权利,并通过规范国家权力和加强司法救济等手段来确保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障论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世界各国宪法中均写入了大量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为了使这些条款真正得以落实,现代西方国家往往在宪法中确立了包括分权、宪法解释的原则、宪法权利的直接适用性、违宪审查方式等具体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基本权利与刑事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基本权利具有根本性、普适性、强制性等特征。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刑罚权具体化、现实化而形之于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为了实现正义的理想、安定的目标,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实现刑罚,追究犯罪过程中很可能忽视被追诉人的基本权利。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只有在刑事诉讼上才有如此尖锐的冲突。国家为确认刑罚权实行追诉与审判的职权活动,决定了刑事诉讼对宪法基本权利的公法限制属性。为防止这种限制的过度与失衡给公民权益造成侵害,刑事诉讼中必须贯彻法律保留原则及比例原则,以加强对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运作和个人防御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5.
张兆平 《学理论》2010,(11):105-106
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运行机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强宪法的实施,必须改进全社会的宪法观念,加强宪法的宣传,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的司法化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对言论自由界限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但是宪法与法律所保护的基本权利发生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为了达到基本权利的平衡,必须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诸多因素出发,进行全面考量.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宪法基本权利冲突的客观性源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权利边界的交错性,但基本权利冲突并不是泛化的,需要受到三种限制。实践中,基本权利冲突的产生是宪法基本权利效力进入"私法"领域并引起宪法诉讼格局变化的结果。宪法诉讼中解决基本权利冲突的进路分为"判断"与"选择"两步,学者在关注后者的同时也应对前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周丽萍 《团结》2003,(2):20-23
一、实现宪法司法化,保障宪法权威性 所谓宪法司法化,是指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公民可以直接引用宪法的有关条款进行诉讼,法院以宪法的条文作为法律依据判案,即宪法自身具备可诉性。 200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一起冒名顶替上学案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作出《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害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认定被  相似文献   

9.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宪法文本变迁中迂回前行,期间虽有暂停甚至是倒退,但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进步终究是不可阻挡的.明确宪法调整的对象、充分发挥宪法解释作用,会走出频繁修改宪法文本的困境,从而有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刘敏 《团结》2008,(5):42-44
随着对人权保障的重视,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宪法对民事诉讼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越来越突出,因侵害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基本权利而获得宪法救济被许多国家所认可。与此同时,民事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保障权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与国家关系中的“民本主义”,文明社会中的人道主义,社会秩序中的稳定与和谐原则,市场分配制度中的公平、正义原则。正是这些深层要求使社会保障在二战后迅速凸现并被逐渐地法律化和制度化。可以说社会保障权之存在并获得国家的切实保障,是人类社会文明而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空间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渐突出,传统的隐私权领域因此扩展到网络空间,网民的隐私权不仅遭受着来自于民事主体的侵权威胁,有时也面临着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的侵害。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网络隐私权应当得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保护。而我国的宪法只对隐私权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当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对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进行探讨得出:将隐私权作为基本权利规定在宪法中;完善隐私权立法体系,辅之以相关制度;防止公权力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完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法制基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相似文献   

14.
万其刚 《民主》2004,(5):14-16
1982年《宪法》在深刻总结我国民主、自由和人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仅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而且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位置提前,放在第一章“总纲”之后、第三章“国家机构”之前,从而凸显了公民的自由权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执政为民。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法治的灵魂,作为国家的根本法,统领着国家治理。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现行宪法凝聚了中国国家治理的价值共识,奠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通过赋权规范着国家治理能力,引领着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目标定位。现行宪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柯阳友 《团结》2008,(5):39-41
2004年3月,我国《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人权入宪"是我国法治发展和宪政制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还没有对诉权的明确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迁徙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的缺位是造成中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的根源。因此,在宪法上确立“自由迁徙权”是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是当前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待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要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以宪法为根本保障。宪法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宪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念保障、制度保障和方向保障。深刻认识和领悟宪法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宪法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国家的全面治理、科学治理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论诉权的宪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权作为公民享有的宪法规定的各种基本权利的载体,我国宪法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既不符合我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诉权保护宪法化、国际化的潮流。因而,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的目标,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必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诉权,加强诉权的宪政保护。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8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这部宪法由《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组成,共有一百零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