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非婚同居现象日益突出,由于其不受相关法律规范,引起了大量的社会纠纷。要树立人们对婚姻的信心,应建立婚前财产保护制度,设立婚姻教育制度和示范性的契约婚姻制度,建立维护完整婚姻和保障离婚自由的价值平衡机制,通过完善这些相关制度以减少非婚同居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天价彩礼”现象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已对“天价彩礼”的成因、现状与后果予以关注,但对“天价彩礼”的生成机制还存在争论,对治理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还缺乏研究。“天价彩礼”的主要动因是男性婚姻挤压引起的婚姻市场恶性竞争与城镇化、市场经济和现代观念的冲击。已有关于婚姻成本的研究形成了五种经典理论,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所关注的要素各有侧重。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基于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婚姻实践,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在构成与金额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对“天价彩礼”的治理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地方政府因地施策、逐步完善与细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青年群体中掀起形成了.一股闪婚潮,许多青年开始抛弃传统的婚姻观念,选择新型的婚姻形式,出现了婚恋观念多元化趋势。青年由于心理上还不成熟,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要性认识得不正确,选择闪婚造成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闪婚主要是产生于当前社会的一种现象,社会转型对青年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影响,导致了闪婚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使用自行编制的“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区融合调查问卷”对1011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进行测量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社区融合没有达到较好水平;影响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心理融合的因素呈现多样性,目前是否在工作、房子类型、公婆是否同意外娶、婚龄、城乡、是否适应迁入地自然环境、是否了解丈夫家庭、迁移是否有遗憾、是否考虑到迁移困难、是否有困难、面对困难是否积极、回娘家情况、娘家人来婆家情况、迁入地是否有朋友等因素对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社区融合有显著性影响。应从多方面提升农村女性婚姻迁移者的社区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5.
婚姻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是子女健康成长和人类自我延续必不可少的组织.婚姻制度则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成果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因此,婚姻立法历来被社会所重视.本文立足于我国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事实婚姻现象和近年来逐渐凸显的结婚登记瑕疵两个问题,运用性别理论分析方法,正视“婚姻事实在先”的特殊性,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对婚姻的深远影响,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婚约现象在我国特别是农村仍然大量存在,但我国法律未将婚约纳入调整的范畴。文章探讨了婚姻的性质,并分析了婚约解除后财礼的返还问题。  相似文献   

7.
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青年农民工自身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陌生人社会与沉默的公共舆论、个体化进程与婚姻价值观嬗变、底层生活的压力与情感归属需求、同类群体的日常示范与模仿学习促成了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的形成。青年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会衍生一系列社会风险,给农村家庭稳定、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临时夫妻"现象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青年农民工家庭离散化问题,可以通过引导青年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和家庭化进城的方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力量的不断增长,宗教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也更加凸现。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宗教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宗教对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影响,尤其是充分认识宗教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潜在的隐性的消极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宗教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这对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及早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违法婚姻是当前我国婚姻家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违法婚姻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泛滥,长期以来成为困挠我国社会的一个症结,它损害了我国婚姻法的严肃性,并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有效地防治违法婚姻,是当前我国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试就违法婚姻产生的原及对策,作一些初浅的探讨。一、违法婚姻的现状及危害违法婚姻是指不符合法定结婚要件的男女两性类似的夫妻关系的结合。根据当事人违反结婚要件的不同,目前我国的违法婚姻可分类为:1.办理了结婚登记的违法婚,可分为两种:(1)欠缺了结婚实质要件的早婚、包办买卖婚、重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深刻的转型,农村青年婚育观念和婚姻行为处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之中。农村贫困地区青年通婚圈不断向外乡镇、外县市、外省市扩展,择偶观偏重个人资本。农村贫困地区青年生育观念更多地保持着农业社会的传统,同时也带有社会转型期的某些特征。值得关注的是,农村贫困地区新生幼儿性别比严重失衡,有关部门亟需调整相关政策,及时遏制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我国在立法上一直采取婚姻登记制度,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男女双方未进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事实婚姻现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屡禁不止。因此,对一些不符合法律婚姻条件而满足婚姻自然属性而结合的婚姻也应当用婚姻法来调整其所发生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现象有:公共设施损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关系型社会资本的下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的任务依然艰巨。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的影响,以及依靠社会资本成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最大;组织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次之;制度关系型社会资本发挥作用最弱;而依靠三类社会资本成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较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对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的依赖会逐渐减弱,组织关系型和制度关系型社会资本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事实婚姻是婚姻法的热点问题之一。事实婚姻的性质、法律效力在婚姻法中的规定不尽相同,对事实婚姻如何定位是婚姻法应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我国新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事实婚姻问题规定中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分析了当前我国事实婚姻产生和存在的现状、影响和原因,最后阐述了进一步完善事实婚姻制度,提出完善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夫妻关系的变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对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理解。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婚姻市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原有的小区域婚姻圈被全国婚姻圈所取代,而妇女在这种婚姻市场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种变动反映在家庭结构的变动上就是大量离婚现象的出现。伴随越来越多离婚现象的发生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人们的家庭与伦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本位的观念开始为个体本位的观念所取代,而这种观念与伦理的变化又反过来再生产出家庭结构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的离婚和夫妻关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离婚浪潮。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一批进城的干部纷纷与农村的结发妻离婚;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变态社会政治压力导致畸形的离婚现象增多。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全方位介入,离婚正以迅猛之势遍及中国大陆。据民政部门的统计,...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就业的边缘化指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被排除在主导就业领域的现象,由此带来自身生存和发展处境日益相对恶化、偏离主流生活、处于弱势地位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释放,必将会大量涌入城市。因此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边缘化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适龄男青年成婚难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是严格的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的农村适龄青年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结婚成家"的愿望也随之陷入令人堪忧的窘境;女性青年远嫁条件较好地区,造成本地婚姻资源的大量外流,使男性青年成为婚姻挤压的承担者;留守农村的男性青年为了实现婚姻,又被迫成为新的"婚姻移民"。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对农村适龄青年在婚姻方面的影响,在主动顺应城镇化中不断提升自我是农村适龄青年实现婚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信任、网络、规范社会资本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村的实地调查,可以发现社会资本缺失对农民政治参与各方面的制约,提出要通过发展农村社会资本的方式改善农民政治参与现状。  相似文献   

20.
由婚姻的概念纷争引起的关于婚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们对婚姻概念的认识分岐来思考婚姻现象的特殊性 ,认为婚姻这种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形式 ,是以男女两性的性的差异和本能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关系。婚姻以其主体的差异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间的永久性、社会的认可性、排他性为其构成要素 ,并承担特殊的社会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