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承》2006,(4):22-22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得不到贯彻执行,加上敌强我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60周年了,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征战中,叶剑英以其赤胆忠心和大智大勇,为红军长征的胜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长征前夕,为保护革命骨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错误领导下接连失利。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1934年5月间,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设想,准备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其准备工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党内政治生活的非正常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中,为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造就了党内高度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从而最终促成了长征的胜利。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征途中,依然要把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基础,深刻理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纪律要求。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的主因是经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的主因是经济问题单人麟红军长征的原因,通常把它看成是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利的结果。然而深究下去又可发现,当时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并未发生主力间的大规模决战,虽然红军处境不利,但主力尚在,战斗力犹存,仍是一支完整的军队。那么,导致红军放弃中央苏区...  相似文献   

6.
今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长征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史诗,是人类精神和生命力的赞歌,是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血火炼狱。到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此文将向你揭开惊心动魄的谜底。军情危急1934年7月,持续了半年的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终以“堡垒政策”的新战术,突破了苏区的四周防线。“门户既开,堂奥难保。”从7月中旬起,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分为六路渐向苏区纵深推进。北路军陈诚第八纵队两个师,已集结在泰和准备进入兴国县境;薛岳第六纵队一个师沿永丰县的藤田、沙溪向古龙岗开进;第三…  相似文献   

7.
长征     
《传承》2006,(Z1)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得不到贯彻执行,加上敌强我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10下旬至12月初,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28日,中共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遭到空前的严重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作战略转移的准备。在这危急时刻,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汉年受党的重托,前往寻乌县罗塘镇与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部进行一次秘密谈判。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异常紧张激烈的形势下,中央苏区面临被占的困境之时,为什么能促成这次和平谈判?中央苏区南线从两军对峙发展到两军对话,确实来之不易。事情还得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华侵略和我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战略的情况下,我军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扩大抗日反蒋统一战线说…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史,是一部军魂铸造史。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是在红军反“围剿”斗争的实践中提出的,但为全国各路主力红军将士所认识和把握,真正成为红军的军魂,是在长征中实现的。长征演绎了铸造军魂的历史必然,党的目标追求与红军官兵革命信仰的一致性,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成为红军军魂的思想基础。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对革命事业造成的严重损害,使在党中央绝对领导下团结对敌,成为各路红军指战员的共同组织要求。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领导的确立,是长征铸造军魂的政治条件。长征的军魂工程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它为我们党领导和坚持抗日战争,发展和壮大人民军队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长征铸造了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对我军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作为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它一直给人订了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红军为什么会长征?如果仅从王明左倾错误指导致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反“围剿”来看,那末,红军长征似乎纯粹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然而。历史昭示后人的远非如此。如果我们试着从红色政权当初发生、存在的原因来探究红色政权以后大部丧失的教训,我们也许更易于感到,在红军长征的历史表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发人深思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06,(10):9-9
8月27日,开国元勋子女活动组在胜利到达陕北后,在古城西安“万人见面会”上又一次掀起高潮。罗东进:长征,是一份十分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67岁的罗东进说,“纵观长征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长征,是一份十分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作为红军的后代,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发扬下去。”周秉德:长征壮举震寰宇,红军传奇重千秋“长征壮举震寰宇,红军传奇重千秋。”70岁的周秉德说,以前,她也多次走访过伯父周恩来等先辈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尤以这次感触最深最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二方面军分别于1934年10月、1935年3月和11月,从各自根据地出发长征,于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宁边地区,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等军  相似文献   

13.
鲍洋 《天津人大》2006,(11):41-42
今年是举世震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是为了铭记历史,是为了感悟革命来之不易,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弘扬光大红军长征所熔铸成的伟大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遵义会议开始形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的挫折,迫切需要更换“左”倾错误领导,新的领导集体的出现适应了中国现代革命发展的需要;新的领导集体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一个有权威的中央书记处;始终正确的路线。新的领导集体虽经数次调整,但都是在原来基础上的调整,这说明在长征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领导集体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相似文献   

15.
齐彪  徐晖 《党建研究》2006,(10):21-23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行程数万里,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完成了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向陕北的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实现了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民族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光辉的前景。革命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无论在报纸、杂志,还是在电视、广播……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红军长征那难忘的战斗岁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鲁迅把红军长征看做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幽默”地说,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  相似文献   

17.
长征的记忆     
韦建华  黎伟盛  蒋明初 《传承》2006,(10):42-47
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开始向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一改以往长驱直入打运动战的作战方法,改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碉堡战术,逐步蚕食苏区。此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左”倾冒险主义掌权,共产国际派出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掌握着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权。面对蒋介石的攻势,博古、李德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单纯防御战术。在李德的指挥下,红军饱尝失利的苦果。1934年4月,红军广昌保卫战失利,国民党军开始逼近…  相似文献   

18.
秦山标 《传承》2001,2(4):43-46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我军直入汝城地区后,蒋介石已预料我军将要沿6军团西征的老路,去湘西同红2、6军团会师的意图,即令湖南军阀何健、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零陵至兴安间,沿湘江天险部署好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然而,我英勇的红军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同时自己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人员折损过半,由7万多人骤减到3万余人。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为什么能够在敌人数倍于已的情况下胜利突…  相似文献   

19.
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从1934年8月起,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这次行动就是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继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后,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影响,红军伤亡惨重。遵义会议召开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3月,红四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宗帅 《传承》2011,(12):12-13
长征作为"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早已载入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史册。一直以来,党史学界对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的原因从多个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和梳理。事实上,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发生、发展以至达到极点,直接影响和诱发了党和红军在政治、军事、组织、经济等方面的错误,进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错误是多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左"的错误是导致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