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符号记忆,诉说着一个民族生命绵延的全部内涵.一种符号的远去与缓慢遗忘,标示着一种个性文化的消逝,同时代表着一种独特生命形式的消逝.这种消逝,犹如我们不堪回首的童年——无限美好和向往,但是一切已然成为过去,难以寻觅.民族——不断消逝的符号——难以留存的文化血液,这似乎成为文化人类学学者们永远的忧思.在新近出版的著作《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中,孙海兰、焦勇勤两位博士正是怀着那份文化人类学学者的忧思,全力追寻海南黎族织锦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民族记忆与生命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黎族是海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黎族民间文学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的现状,在当前形势下非常有必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深思现代化裹挟下黎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内化于少数民族内心深处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民间规则,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文化根系和生存土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轻视。黎族在长期生存繁衍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惯法,而这与现存的国家法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通过列举其在纠纷冲突中的表现,探寻其中缘由,分析国家法与习惯法失范与衔接,以求促进黎族习惯法与华夏法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增强延边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是延边实现“文化引领”、建设“文化强州”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以十八大为契机,积极推动延边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让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延边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国家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必然会影响、冲击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其文化内核不会轻易被瓦解,而且往往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初腾飞靠政策、制度和战略,长久繁荣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顽强地实现自我转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精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保护好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遗产。普洱的各民族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节日相结合而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保持地方传统文化本色,保护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又要不断创新,避免表现形式的模式化;建立民间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节庆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使其集聚了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古朴的民族文化要素,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基于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驱动旅游产业的动态发展,破解“资源诅咒”,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的新型道路,进而加强区际间合作与交流,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字及其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的书写教育是传承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书写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分析了书写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汉字书写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从重视书写教育和深化书写教学入手,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2002年3月10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北京联合隆重举行《黎族传统文化》大型画册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汪啸风,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说每个民族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表现为各个民族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性,表明的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何以如此的原因;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人都属于一定阶级。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无文字时代或无文字民族中,口述档案作为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密切相关。口述档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符号工具,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更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沉淀与凝聚力的体现。由于二者有众多的相似性,口述档案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根基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以及民族生命力的文化源泉,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中华文明经年累代,从未丢掉民族根本和文化传统,在进入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时期后,始终促进传统与现代相融相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地位作用的科学认识,是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和遵循,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性的深刻领悟,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基础,为国家、民族的存在、发展提供精神凝聚、心理认同、价值取向、生存理念和创造动力;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责任担当:担当起传承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责任,担当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担当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创造源泉:进步的价值观保证,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持,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生存方式孕育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铸就了民族法律文化的魂灵,而民族文化和民族法律文化形成了各异的民族性格。西方法律文化创造了西方制度文明,但其未必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过程中,借鉴、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虽然必要,但也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否则只会“南橘北枳”。几十年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刚硬、冷峻的法律实际上饱含人类的悲悯之情,法律的魂灵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法律文化之中,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社会主义法律失落的魂灵。社会主义法治才会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延边朝鲜族在延边大地上继承了朝鲜民族灿烂的文化,弘扬了朝鲜族的传统美德,并使它们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民族特征。传承和创新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对于保存和发扬朝鲜族的民族特征,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切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深深注入每个民族成员的血管和毛孔中。因此,各民族文化之间包含相互冲突的因素。但一切优秀文化又具有国际性,深刻反映出人类的本性,创造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国际文化的传播中,优秀文化被各民族所认同和接受,是通过文化选择机制实现的。多种优秀文化在传播中碰撞,使其精华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思想活动的客观表现,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每个民族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民族的物质文化;以其独特的组织管理形式等构成民族的制度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习俗习惯、情感志趣、心理素质等构成了民族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研究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的省份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族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其在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在曲靖市富源县,其拥有丰富的建筑、服饰、饮食、民间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及婚丧、民间口头文学等物质或非物质特色民族文化。其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有行为传承(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符号传承、特定人群的传承、政府主导的传承等。由于水族文化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受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的现代文明冲击、民族文化传承者及年轻一代背离乡土、云南水族文化研究存在盲区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云南水族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多项文化因子濒临失传、文化传承人断档明显、多民族融合现象突出、文化研究成果及宣传推广较少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强化民族认同、完善健全传承人培养扶持机制、发展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业、创新文化传承及发展方式等路径,推动实现云南水族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是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瑰宝,闽东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蕴藏于闽东的地名、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以及饮食文化之中,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塑造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情感的储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供传统借鉴。为了更好地发挥闽东福文化的当代价值,应通过促进两岸福文化交流、形成福文化价值共识、创新福文化表达方式、开设特色福文化课程等方式,传承发展闽东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