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常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评价下属说:这个同志工作不错,就是爱讲‘牢骚话”。我认为,讲‘牢骚话’奖一个人的缺点,但“牢骚话”里也有真话、实话,不可一概否定。实事求是地讲,“牢骚话”不是那么中听,谁听了。G里都不舒服,所以,爱讲“牢骚话”者大多是得不到领导的偏爱和重用。其实,一个领导干部如何看待“牢骚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单位“牢骚话’哆,是不是可以说这个单位的民主风气不是太浓,领导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然,群众的意见有处提,疾苦有人理,领导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很…  相似文献   

2.
湍水石 《奋斗》2011,(11):63-63
近日开会,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如何对待群众牢骚”时说:“作为领导干部.要学会倾听群众的牢骚,要善于从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进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少出偏差,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才能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闻听此言。笔者禁不住要为此种说法叫好。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  相似文献   

4.
“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讲话,我讲话,大家都讲话。”横批:“谁去落实。”这是群众对会议过多的感慨。“开会,又是开会……”这是在领导干部那里常能听到的牢骚。如今,领导会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事要找领导,办公室的同志很多时候会说:“领导在开会”;有工作要向领导汇报,领导很多时候也会说:“等  相似文献   

5.
治治“牢骚病”蒋鹏飞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流行起一种“牢骚病”,染上这种病的人牢骚满腹,怪话不断:刘“形势,不看大局,捕风捉影,以偏概全;对组织,埋怨关心照顾不够,处处强调个人困难;对工作,有了任务叫担子太重,没了任务又喊虚度光阴;对同志,...  相似文献   

6.
任众 《党建与人才》2000,(11):59-59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领导的关心、理解和开导。而一些领导对于下属的“想法”,不是认真分析、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是采取极其简单的方法处理,企图用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代替一切。如果真的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难释疑,使下属的想法烟消云散,那到也值得称道,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党建与人才》2001,(3):42-42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您好!我是一名机关领导,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下属“越权”的现象:不该他们决定的问题擅自决定;不该他们管的事情也要插手;不该他们执行的任务越俎代庖。对这些事情,批评重了,怕打击下属的积极性,若听之任之,又担心会有害于正常的工作秩序。请问,我该如何巧妙地纠正下属的“越权”﹖王伟[解答]王伟同志:您好!下属的“越权”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由于对自己的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纸上写的明确,实践中不易操作,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上级领导有成见,或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  相似文献   

8.
“老大不管用了,老九捧上了天”,这是近来听到的牢骚。一些人有这样那样的牢骚,是难免的。但论起是非来,这种牢骚终竟不大对头。不对何在?一曰于事实不符,二曰于理不合,三曰于情不通。论事实,“老大”是否不管用了呢?当然不是。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载之宪法,于法有据。宪法的规定并非一纸虚文,而是每时每刻实践着的事实。“老大不管用了”,真不知从何说起。当然,牢骚也并非毫无因由。在改革当中,有一些不熟悉业务的、  相似文献   

9.
人选     
领导拟在几个科员中选拔一名中层干部,便找来下属甲了解情况。领导:“听说小张很有上进心,你觉得他怎么样?”下属甲:“小张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恨不得天下人都不如他。我觉得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纪委目前发出通知,指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儿”“兄弟”,破坏了党内民主,损害了公仆形象。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     
《党建与人才》2001,(4):45-45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作为一名领导,我知道应该鼓励、支持、帮助下属取得成功。因为领导的成功直接取决于下属的成功。只有真正关心自己的下属,才能使他们增强工作热情,否则他们就会消极怠工,甚至干脆“跳槽”不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的一些做法还不是很到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请问,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鼓励下属取得成功?段立伟(解答)段立伟同志:您好!称职的领导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使其渴求成功的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使单位的事业蒸蒸日上。鼓励下属取得成功,首先必须加强对职工的培…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人们很重视用人之道、用权之道之类的领导艺术。当领导干部的当然要尽量多懂得、掌握一些领导艺术。但在这方面。有些同志错把“权术”当作了领导艺术来推崇。比如,听说有位领导干部为了试探下属的才干大小与是否忠诚,便在对下属的工作指导中故意留下一些漏洞,然后,他就以下属对待这些漏洞的不同态度来“考察”、选拔人才。这  相似文献   

13.
常听某些领导表白:“要敢于为下属承担责任。”诚然,作为一个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能敢于为自己的下属承担责任,不失为激发和保护下属工作积极性的良方;这,也是领导艺术和组织原则所要求的。 可是,有的领导同志,或者出于所谓的保护下属积极性,或者出于小团体利益的考虑,或者出于个人私利的需要,因此对自己不便出面或不便出手的某些事情,比如顾此而须损彼、肥私却必害公、违纪但不违法等等“小事”,总是毫不  相似文献   

14.
作为领导,既要使自己成为“强将”,又要把下属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带好手下的“弱兵”。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深切领悟了“弱兵身边有强将、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并总结出带好“弱兵”的几点体会。一、巧用激励术。领导行为科学认为,需求、动机、行为、结果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连锁反应过程。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导致结果。要使下属由“弱”变“强”,领导者根本的是要针对下属的需求和动机,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其驱动力,调动其内在积极性,使其以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通常的激励方式有四种:…  相似文献   

15.
现代领导者都希望自己在下属心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么,现代领导者应注重哪些形象的树立呢?第一,树立领导品德形象。品德形象,居于领导者形象的首位。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品德反映在他的一切言行之中,优良的品德是领导者激励下属的前提与条件:不仅会使下属产生敬爱、敬佩、信服感,而且也会令下属自主自觉的向其学习、效仿,起到激励他们坚定信念、扎实工作的作用。如果领导者仅注重“才”的提高而不注意“德”的培养,便很难得到下属的拥护,良好的品德形象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树立领导才学形象。一个有智慧的现代领导者,必然…  相似文献   

16.
“领导,我这个项目之所以失败,是有原因的……”下属说这句话时常被领导打断,因为领导总要求员工“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其实很多时候,那个“借口”,往往正是被忽略的重大问题。领导者如果能听一听这个“借口”,往往有助于下一步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和部署。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中.有些领导个性豁达率真,求治求变的动机非常强烈,不太在意下属建言的态度.而更关注下属建言所蕴涵的价值。因此,向其进言只要内涵到位。即使“硬碰硬”也无妨。但也有许多领导心理比较敏感,在乎自身受到尊重、敬畏、  相似文献   

18.
有理是指批评要以实事为依据。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领导人对下属进行批评时,下属不但不服气,反而会有“顶撞”现象呢?一方面,可能是被批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要分析领导批评的是否有理。  相似文献   

19.
任众 《党建与人才》2000,(10):59-59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些领导在发现下属存在一些思想问题时,总喜欢说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这句话猛一听,让人感到关心、宽慰.但细细想来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一些同志因进步不快、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难免产生一些想法,这是正常的。在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是  相似文献   

20.
一位下属同志在向上级领导汇报经济增长数字时 ,讲了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真话 ,并要求上级领导帮助其解决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困难。谁知 ,这位上级领导想听的是报喜的数字 ,而不是报忧的问题 ,于是“龙颜”大怒 ,不仅没有帮助下属解决困难 ,还严厉地批评了下属并建议组织部门调换这位下属同志的工作岗位。在另一个单位 ,还是这位上级领导 ,听了另一位下属汇报的经济增长数字 ,他明知汇报者提供的数字“水份”很大 ,却很喜悦 ,到处表扬这位下属同志有开拓进取精神 ,有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建议组织部门官升一级。由此看来 ,让下属讲真话 ,关键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