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依法执政     
孟子曾言: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先有规矩,尔后才有方圆,并且方圆总是在规矩之内。小到人际关系处理,大到国家治理,这个道理均为适用。对执政党而言,最大的“规矩”是什么?当然是宪法和法律。我们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我们党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历程,如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执好政、长期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能否答好这份考卷,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不断答好这份考卷,才能保…  相似文献   

2.
论依法执政     
杨文亮 《创造》2003,(12):16-17
(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必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这对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具有明确的严格的本质规定性。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资格、执政权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和赋予的。其次…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执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经验的最新总结 ,它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发展观 ,我党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政方式。笔者认为 ,依法执政就体现了这种要求 ,它能够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它是人类政治文明的要求 ,它可以使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法执政的内容;一是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二是执政过程中执政党将民众意识上升为国家法律,通过国家法律控制政府,属执政者的能力体现.两者都必须依靠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依法执政的能力体现又是推进整个民主发展的动力.认识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统一性,且着眼于世界范围的整体认识,更好地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
李燕 《传承》2008,(18):110-111
依法执政的内容:一是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二是执政过程中执政党将民众意识上升为国家法律,通过国家法律控制政府,属执政者的能力体现。两者都必须依靠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依法执政的能力体现又是推进整个民主发展的动力。认识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统一性,且着眼于世界范围的整体认识,更好地把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陈晶 《前沿》2009,(3):163-165
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研究我党执政理念的变迁,探索依法执政丰富深刻的内涵,对于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发掘我党合法执政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论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我们党是我国惟一的执政党。没有党的依法执政,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特别强调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这一点,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党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依法执政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大问题依法执政作为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执政党来说,这一问题同样重要。依法执政不仅意味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而且意味着党的执政…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政治行为,依法执政行为的发生离不开执政主体的自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与各级政府相对应的,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出的党的各级委员会及其选举产生的常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实现依法执政的自律机制,是由其自身的政党文化、党内法规和党内民主等因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形成的执政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对依法执政的内涵以及能力必要性的认识。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则不可能有提高依法执政能力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笔者试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张鹏宇 《人民论坛》2012,(26):42-43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宪法所确认的基本治国方略,它首先是指依宪法治国,而依宪法治国的核心是宪法的充分实施。在诸多保障宪法实施的条件中,执政党依法执政最为关键,它是宪法实施的政治保障和根本前提。执政党依法执政需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即党政职能分开、理顺执政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将执政党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现实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共产党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政党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执政党。党依法执政不仅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 ,有利于党适应执政地位 ,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而且构成了党的建设的新路向与党发展进步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13.
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 ,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依法执政所依之“法”,首先是宪法 ,其次是法律。宪法是政党执政之根基 ,是政党取得和行使国家权力之源泉。坚持依法执政 ,就必须维护宪法至上的权威 ;坚持依法执政 ,就要把党的政策和主张依照法定的程序化为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 ,融进宪法和法律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陈洪波  孙少衡 《政策》2003,(1):38-3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我们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命题,并就如何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坚持依法执政是党从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得出的宝贵结论,是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保证党要守法和转变执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论依法执政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变迁和实现依法治国的新思维和新举措。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这一执政观念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在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的同时,对我国的法治进程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党的领导的法治化,既是法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治进程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吴传毅 《前沿》2006,(2):20-23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依法执政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执政党崇尚法治;政党战胜和超越自我需要法律的规范作用;确保党的执政地位需要依法执政作依凭。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制度建设,突出依法执政的主体,明确依法执政的具体内容,落实依法执政的实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新形势下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党的执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6月18日和19日,夏日的北京,以它的高温和热情,迎来了法学界理论争锋的盛会--由中国法学会、人民论坛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围绕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来自全国法学界的精英们纷纷出招论剑,深入探讨和争论有关依法执政的重大课题:依法执政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如何从历史、政治、实践和国际的视野认识依法执政?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依法执政在实践中面临哪些机遇和困难?如何才能做到依法执政?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理论探讨与争鸣,将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这对业已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扩大其执政合法性基础,巩固其执政地位,实现其对国家的全面领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一段时期以来,各地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道路上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