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孔子与死刑     
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古代司法活动、包括死刑案件的处理,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是五经之一,成书于汉,是记录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的书籍。其中,  相似文献   

2.
死刑     
何进 《江淮法治》2008,(24):35-35
死刑,是最为残忍的一种刑罚,曾在中外各国刑事法律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废除死刑并且没有出现犯罪率上升等后果后,死刑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了动摇,限制、慎用死刑成为了发展主流。目前几乎有一半的国家废除了死刑,而在保留死刑的国家,“少用、慎用、少杀、严禁错杀”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司法实践的原则,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法律关于死刑的认识和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死刑核准权应尽快收回江振民一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具有不可复还性。对待死刑,我们国家采取保留死刑,坚持少杀,防止错杀的态度。为此,从立法上、司法上对死刑的适用都作了严格限制,其中死刑复核程序就是司法上从严控制死刑适用的体现。我国刑法第...  相似文献   

4.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死刑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存在已有几千年,自然也有其存在的原因。然而随着1764年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面市,引出了一场死刑存废之争,由此也使得法学界对死刑的价值问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讨论,形成了一些的观点、理论。本文从死刑的价值内容入手,来分析保留死刑或者废除死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研究》2006,(4):63-64
上诉是每个犯罪嫌疑人法定的权利,允许犯罪嫌疑人上诉,不但有利于更好的查清案件的事实,更代表着法律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对于死刑案件来说,上诉更是不可或缺。如果死刑一旦执行,罪犯从此就在肉体上被永远消灭,即使以后发现存在错误,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反对死刑的重要观点也类似于此。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准核。”这一法律规定包含了以下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7.
围绕舆论与误判的死刑存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以舆论为理由的保留死刑论(一)保留死刑的舆论1“国家也罢,刑罚法规也罢,都不能不承认生命的威严和伟大。文明国家的刑法废除死刑,实在是理所当然。”“时至今日,死刑的存废得失,勿宁说不是问题。作为立法来说,修改之期已经成熟,实行之秋已经迫近。法律上如...  相似文献   

8.
谈死刑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死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之一。我国政策和法律关于死刑问题的基本精神是:一、目前不废除死刑,二、尽量减少使用死刑。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尖锐表现的犯罪产生以来,死刑这种最严历的刑罚方法,也就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9.
一、死刑复核现状 立法现状: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9条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200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  相似文献   

1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28-128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田禾在《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论死刑存废的条件》指出,当今死刑存废之争最大的局限性是学者们坐而论道,双方的观点都建立在形形色色的理论上,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鲜有考察中国国情的文章出台。死刑固然具有残酷性,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死刑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走向消亡。但是,什么时候和如何让其消亡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操之过急势必引起社会动荡和分裂,反之过慢则有悖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1.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枪炮作响法无声”,这句话说明了在战争年代法律对人的约束力是很弱的,现在欧盟的成员国没有一个国家还保留死刑,因为欧盟规定了欧盟的东扩过程是一种和平的发展趋势,而欧盟认为,在和平时期是不需要死刑的,因此加入欧盟国家必须废除死刑,因此死刑制度不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的死性制度应该怎样发展,何去何从,本文意在分析死性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应不应该保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死刑的执行贾宇死刑的执行,包括死刑的立即执行和死刑的缓期执行。一、死刑的立即执行(一)死刑立即执行的原则死刑作为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具有它的严厉性和不可逆转性,而死刑立即执行,正是实现死刑的严厉性和不可逆转性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死刑立即执行的正确...  相似文献   

13.
不废除死刑,但要尽量减少使用死刑,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制定我国第一部刑法的指导思想。我国刑法第43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4.
抢劫罪适用死刑问题的探析沈德咏,居国屏抢劫罪是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严重的犯罪,其侵犯的是包括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人身权利的双重客体,往往给被害人同时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历来都是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近几年来,抢劫犯罪十...  相似文献   

15.
死刑300天     
一桩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案件,在法官和律师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摆脱了外界干扰,二审以交通肇事罪判处15年有期徒刑。这一案件从上诉到二审宣判整整用了13个月的时间。据审判的法官说,由省高纫法院审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在中国司法界这是第一次,而从死刑改为15年有期徒刑,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多见。株洲出了个“张金柱”据公安部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14.9万多起,死亡28052人,受伤89151人,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948起,每7分钟有一人死亡,每10分钟有23人受伤。交通事故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12,(18):10-10
《新京报》2012年6月8日刊发沈彬的文章:河南叶县农民李怀亮因为涉嫌一桩杀人案,于2001年被逮捕。本案经历了叶县法院、平顶山中院、河南高院三级法院七次审理、三次判决,但都因为“证据不足”,三次被上级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因为李长久未被判决,被害人家属不断上访,平顶山中院为了“息访”,居然于2004年与被害人家属达成协议,“承诺”判李怀亮死刑。而李怀亮已经被关押超过10年。  相似文献   

17.
死刑复核程序是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制度,也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程序。自刑诉法颁布以来,被人们看作是死刑案件中的必经程序。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死刑适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死刑适用的思考张利民纵观近年来刑法学界对死刑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对中国死刑立法的现状持否定态度,死刑应限制适用已成为刑法学界的通说。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结果往往来源于理性的论证和简单地借鉴外国死刑立法例,难免脱离中国实际,本文拟就如何正...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各地司法部门都争相践行刑事和解制度,将其较广泛的应用于轻微的刑事案件,并取...  相似文献   

20.
刘俊  周有强  孔灵 《政府法制》2013,(27):22-25
在经过两年的上访之后,曾珊还是没能让最高法院刀下留人。2013年7月12日,她的父亲、55岁的湘西民间集资案主角曾成杰,在长沙沙坪刑场被执行枪决。 枪决没有通知。两天后,曾珊和家人收到了一审法院长沙市中院的死刑执行通知单:“接此通知后,限在一周之内到火葬场领取骨灰,到看守所领取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