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希,是将企图发生一定的私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意思表示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要件。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本文以买卖合同纠纷案为例简要的分析了的意思表示问题。  相似文献   

2.
“意思表示”是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是医疗行为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临床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意思表示的具体情况,本文分析了医务人员“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表示形式及法律效力,尤其是具体分析了意思表示不真实情况下医疗行为的法律效力,对医院规范管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私法自治是民法之基本指导原则,而法律行为是达成私法自治之手段。法律行为之基本要义在于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①故法律行为其本质特征必然要求意思表示是健全无暇疵的,也就是说,行为人通过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意思必须与行为人存在于内心的真实意思相一致,即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不能有矛盾。但因私法自治为当事人就私法法律关系之自我决定,若决定过程瑕疵,如意思表示欠缺主观要素,为虚伪表示、意思表示有错误,或受诈欺、胁迫所为,法律秩序亦须有所规范。盖只有在健全、无暇疵之状态下所形成之自我决定…  相似文献   

4.
王洪三 《中国公证》2012,(10):49-50
关于意思表示的概念,梁慧星解释为:“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噫思表示是法律行为最核心的要素.它直接决定着法律行为的成立及效力.对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实质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法律对行为主体之行为的后果评价。意思表示与公证之间的关系如下:首先。申请人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此本身就属一种法律行为。申请人申请办理公证的意思表示是公证启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默示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意思表示的概念和内涵一般认为,意思表示是旨在达成某种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表达,由于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要素,意思表示又可以解释为关于法律行为的意思的表达。意思表示就是将足以构成法律行为内容之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2意思表示的明示和默示意思表示的方式和形式有明示和默示之分,明示的意思表示指以言语或其他社会公众习用的表意方式进行表达或表示的情形,他人可直接了解表达或表示的外观意思;默示的意思表示是指以社会非习用方法为表达或表示,他人根据具体情况才能推知外观意思的情形:因此又称为“意思证明…  相似文献   

6.
单方法律行为、合同和决议都由一定的意思表示组成,但后两者是复数意思表示的互动(意思互动)而形成的“化合物”,三者在成分、结构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其中决议体现了意思民主,而不是意思自治。合同和决议的形成过程必须分别遵守缔约程序和决议程序,这些程序本质上是意思互动的法定程序,它们的有效必须满足与意思互动有关的两个特殊要件:意思互动的过程合法(遵守法定程序)及其“化合物”的存在。法律行为理论忽视了意思互动,因而忽视了上述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法总则》重构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确立意思表示一般规则,具有回填基础规范的意义。法律行为成立要件规范,彰显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的区分,解释适用法律行为效力规范时,应注意其逻辑上的限定,区别法律行为当事人为二人的情形和三人以上的情形。法律行为成立时生效,成立即推定为有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有相对人意思表示的生效,在未指定接收系统的情形,本法改变了旧法的规定,更为合理。以公告方式作出意思表示的,应仅限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可用公告的情形,以防滥用。认定沉默视为意思表示,限于严格的例外情形,以免损害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8.
刘硕 《法制与社会》2014,(12):256-257
民法大厦的构建不能缺少法律行为这一根本性的制度,而作为法律行为的中枢神经,意思表示则是法律行为的精要所在。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将存在于内心的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由此,内心意思和表示行为是意思表示蕴含的两方面内容。表示行为作为意思表示的客观构成要素理论界无争议。但我国传统理论对意思表示的主观构成要素即内心意思存在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之争。在对意思表示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可知:意思表示主观要素应采意思主义,具体包括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这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9.
法律行为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从探讨法律行为概念入手 ,提出应在法律行为中突出意思表示的内容 ,并探讨了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和区别 ,民法典中设立法律行为制度的必要性。在讨论法律行为制度的内容构架时 ,作者对该制度与债法总则、合同法总则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行为的内容和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行政行为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行政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是行政行为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引入民法领域中的意思表示理论,从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角度来作些初步阐释和探讨。一、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理论“意思表示”一词本属民法学界用以说明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洪祥 《行政与法》2000,(2):40-41,54
修改现行《婚姻法》,制定一部适合于国情、较为完备、便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婚姻家庭法已成为新闻媒体和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在结婚立法上,亦是观点不一,仍有继续探讨思考的必要。 一、关于结婚条件 1.意思表示真实论 持该种观点者占有一定比例;已被写进婚姻家庭法法学专家建议稿,①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如果不真实,那么就根本不是婚姻。②无疑,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把结婚看作是一种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且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否则行为人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所以那就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2.
赵树东 《法制与社会》2011,(30):260-260
民事法律行为没有必要定性为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但不等同于意思表示本身。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体现了私法自治原则的设权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基本与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自动化工具帮助完成意思表示已经成为意思表示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但意思表示出现新的表示方式乃历史的必然,仍然可以将之放入现行民法框架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关系的精髓在于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没有意思表示就没有法律行为.本文通过对意思表示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阐述,勾勒出了意思表示这一法律术语的大致轮廓,通过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研究,强调了意思表示在法律实践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行政协定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协定刍议杨临宏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中包含着三种不同的双方行为,即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间相互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行政主体相互间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和行政相对人间相互意思表示一致达成协议的行为。目前,我国行政法学界所研究的只是前一种...  相似文献   

16.
因第三人欺诈而为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姜宇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意思表示必须出于表意人的真实自愿才能在法律上产生确定有效的法律后果。因欺诈而为的意思表示,民法理论称为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对于此种意思表示西方主要国家立法一般都视...  相似文献   

17.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问题,而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本文从意思表示构成要素的传统学说入手,依据意思表示的要素是否具有实践作用为标准,提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应当由:目的意思、表示意识、和法律行为构成。  相似文献   

18.
论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德国民法的启示邵建东一引言意思表示的生效,是指意思表示对行为人或其相对人发生效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意思表示生效的时间,是指意思表示开始产生这种效力的时间。如果意思表示是一项对合同要约的承诺,则承诺表示的生效,意味着承诺...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22,(6):92-106
“转移财产”一词译自英美信托法,因在法律移植过程中并未经过本土化改造,所以与现有法体系存在隔阂。如果以意思表示为工具分析其规范内涵,那么“转移财产”包含了前后相继的两层意思表示:一是委托人将特定财产转化为信托财产的意思表示,二是转移信托财产之占有给受托人的意思表示。此谓信托法上“转移财产”中意思表示的阶层性。在意思表示阶层性的解释框架下,转移财产并非典型的处分行为,其并不产生民法上处分行为的法律效果,且转移财产中的两层意思表示分别是信托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在立法论上,应当将两层意思表示均纳入规范表达,可以考虑将我国《信托法》第2条中的“委托财产给受托人”修改为“委托人将特定财产转化为信托财产,并转移信托财产之占有给受托人”。  相似文献   

20.
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解释和合同解释不同。意思表示解释有其特殊的法律构造,其解释对象是表示行为和效果意思而不仅仅是目的意思。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依意思表示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民法通则对意思表示没有规定,在未来的民法典总则中应当对此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