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马越 《求索》2013,(10):128-130
“历史诗学”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具有不同于西方文论之新特质。“历史”在历经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世纪历史小说演绎后,逐步解决了历史真实与人性真实、题材与方法、价值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对接问题。小说叙事中力图建构的历史诗学,更多地表现为不同的作家依据一定的历史观念、文本风格和修辞方式书写社会各个生活层面历史的一种文学叙述法,这种文学叙述法及其建构将跟随小说的发展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李梦 《长白学刊》2008,(6):137-140
新时期文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语境下,“人”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异和演进,在近3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人民”到普遍性的一般的“人”,再到特殊性的个别的“个人”乃至“自我”的转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呈现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紧张关系,为中国文学走向开放和多元打开了通道。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前一个时期,我国文学界提出“纯文学”观念,认为真正的文学只应表现“纯感觉”的模糊情绪,“非理性”的内容,其本质只是一种“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似乎唯有这种“纯文学”,才是文学自身,才具有真正文学的品格,除此之外,则都是一些不理想的、低层次的、含杂质的次等品。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复归“纯文学”,建立一统天下的“纯文学”理想国,应是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所谓“纯文学”观念,既否定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了!它既是反帝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涉及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是思想、观念领域振聋发聩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启蒙。所谓文化启蒙,实质上是把“人”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或君权无边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把“人”交还给“人”自身,剥去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系列扭曲人性的文化观念,在显现人性自然的同时彻底背叛神权文化和君权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样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在世界现代史上也是少见的。它终于使…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5 0— 60年代的公安文学处于萌芽之中 ,“文革”十年是公安文学的空白时期 ,  “文革”后的公安文学充满了沧桑感和历史的反思。此后公安文学呈百花齐放之态势 ,其中两条线索代表了 80— 90年代公安文学发展的主潮 :一条注重描述人的心灵历程 ,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另一条重现了现实主义的辉煌 ,展现的是新时代的风貌和广阔的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9.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0.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11.
“自叙传”作为文学的一种书写方式和特质 ,并不始于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 ,也不仅仅只有性爱文学使用 ,但是 ,从“自叙传”的主体精神实质上讲 ,从作为一种文学的特征来讲 ,在受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文学虚构的真正含义应是基于体验的创造 ,是基于自我审视的大胆想象。因而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自叙传特征就是确定性爱文学以真实性为首要品质。不仅“自叙”创作主体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感受 ,更应“自叙”非意识层即潜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刻痕。整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创作的“自叙传”特质 ,首要的是追求真实性 ,追求人的本真心态的表达。自叙传就成了性爱文学的最畅情的表达方式。其特征有三 :大胆的自我认同、意识不设防、以宣泄为其美感。可见精神分析这一特殊的人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性爱文学收获最多 ,将性爱文学真正导向了文学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张志斌 《求索》2008,(10):182-184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六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纯文学观念的形成与确立。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以“诗缘情”为主导理论的纯文学观念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一诗歌理论观念在表现内容、创作机制以及哲学基础三个方面都与以往的诗学观念有所不同,它重新肯定诗歌的情感性本质,使得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创作更为衰微。  相似文献   

13.
章罗生 《求索》2008,(4):162-164
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或学科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革新文学观念,尤其是要革新文学史观,改变传统的文学史布局结构、分类方式与编写方法,给纪实文学以应有的规格和地位。要达此目的,首先要认识“大文学”、“严肃文学”、“纪实文学”这三个种属不同的概念,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如三套圈环,既环环相扣,又逐层递进。即:“大文学”中包括“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严肃文学”中包括“纪实文学”与部分“虚构文学”;“纪实文学”中包括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等。其次,要正视目前“严肃文学”、“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三足鼎立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4.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招魂》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是巫术仪式和文学趣味的奇妙统一。从巫术仪式的角度看,语言具有控制物体的神奇功能,作者通过“分类列举”的方式,将一切美物召唤而来,呈现在一个平面,以达到招魂的目的。从文学的角度看,作者以巫术仪式为依托,通过美妙绝伦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话语“乌托邦”,使人进入迷离恍惚的梦幻世界,发挥文学的心理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小说与区域文化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小说与区域文化关系比较田中阳当代头27年(1949—1976)要求文学为阶级斗争和现实政治服务的单一的政治视角和与世界隔绝的闭关锁国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代小说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营养吸收,尤其是十年“文革”,既造...  相似文献   

17.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8.
从五四时期开始直至整个 2 0世纪 ,性爱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人本性的强化和社会特征的弱化。性爱文学之写人 ,注重从个体的生存实际出发 ,去客观地记录再现人的心理机理及其运动 ,表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学观。受西方人学观特别是弗洛伊德人学观的影响 ,它把握对象主体定位于人本身的人性视角 ,剖析轨迹具有明显的生理性。“肉”和“灵”的冲突与矛盾构成人的性格的生动历史 ,构成人的心理的丰富内含。现代性爱文学成功之作大抵都是生动展示了这种矛盾与冲突者。立足于人的心理展示 ,直接进入冲突直叙 ,使人成了文学的自足对象。因而性爱文学不仅写出了立体的人 ,为整个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使性爱本身也回到本体。  相似文献   

19.
<正> 近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论争中,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估计的问题。刘再复认为,中国正统的文学观念体系是“以儒家派为主干”的,它在内容上“偏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在美学上则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其批评性意向很明显。与此相对照,姚雪垠认为:儒家思想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文学史的决定因素,更没有消灭人的个性;儒家的文艺思想不能用“中庸”来概括,包括“中庸”在内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有它的积极意义。他一再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它对于建设我们的新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刘晓波的看法是: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一元文化,这种文化必然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由于日趋繁荣的文学创作的促进,也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冲击与渗透,许多新课题、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纷纷涌进文学批评领域,形成了一股文学观念的“更新热”。文学观念的种种更新,使人们得以从某种既定的一成不变的理论框架中跳出来,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分析看待文艺现象,拓展了文艺界的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