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迪 《新民周刊》2012,(8):23-23
不少日本学者都担心日本因国际经济地位下降可能被中国小看。"3·11"东日本大地震已近一年,正如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日本地震灾后恢复非常迅速。这种能力归功于现场人员的优秀工作。尽管如此,对于如何处理核泄漏这一重大问题,日本政府却迟迟拿不出好的决断。对此日本学者感叹:虽然日本现场人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源于产业政策的成功,在"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等感叹的背后是新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匮乏、产业政策的乏力。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振兴产业的战略,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把握了日本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日本各界雄心勃勃大展宏图之际,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三重灾难中断了产业振兴计划,震后日本能否实现产业振兴更加引人注目。文章首先分析和评价近年来日本出台的各项经济振兴计划,其次,研究大灾难对日本产业振兴的影响和提出的新问题,最后分析震后日本产业重建战略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海 《新民周刊》2012,(27):38-39
日本文化中"不加质疑地服从,不愿意质疑权威,坚决‘紧跟程序’,盲目的集体观念以及岛国心态"都对此次核事故产生了负面作用。7月1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在一片抗议声中,重新启动了福井县大饭核电站3号机组。这也意味着日本"零核电"状态在约2个月后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4.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JR东日本、JR西日本和JR东海在1993年至2007年间的盈利、资产营运、债务、融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文章发现在日本国有铁路民营化进程中,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绩效得到了持续提高,进而讨论分析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由于豪斯霍费尔将日本作为其地缘政治学研究的范例,并且在其地缘政治理论体系中,日本被视为东亚"泛区"的领导,因而,其地缘政治理论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继承了豪斯霍费尔地缘政治理论中"生存空间"、"自给自足"及"泛区"论等核心思想,同时融入日本传统宗教哲学及文化思想,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以日本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日本传统地缘政治学最终成为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7.
2002年"酷日本"一词开始流行,起初该词只是作为日本现代流行文化的代名词备受瞩目,但是后来"酷日本"逐渐成为彰显日本魅力的符号。在这一过程中,"酷日本"清晰地呈现出了从媒体热词上升到日本国家战略关键词的发展脉络,并且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具体的文化产品到日本的生活方式以至日本人的价值观最终无一不被"酷日本"囊括。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酷日本"逐渐发展成为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凝聚日本人精神、激发日本民族主义想象为一体的有力手段。"酷日本"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8.
外国留学生是日本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群体,服务于日本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上世纪80年代之前,作为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修正,日本通过教育援助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招收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以树立本国的正面形象。80年代之后,日本先后实施了"10万留学生计划"和"30万留学生计划",这两个计划分别服务于日本国家形象的构建,前者突出日本为国际作知识贡献,后者试图构建日本作为"亚洲门户"、"亚洲知识中心"的国家形象。日本的公共外交措施涵盖了留学生入学前、在校期间和归国后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日本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与生活艺术,更渗透着日本人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和"是日本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它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纵观日本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境界不断缔造着"和"之韵与美,更构建着日本人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代日本政治中的官僚——以国家发展模式转换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僚在日本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主导下所推动和进行的.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日本各省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反馈到政治上客观要求官僚机构在政策制定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实现,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开始从"国家主导"向"民间/市场主导"转换,然而日本的政治进程并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迫于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压力和日本各界日益高涨的"官退民进"的呼声,冷战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的行政改革,使得日本官僚机构在日本社会的活动领域和干预程度日益减少,相应地其在日本政治过程中的地位从"匿名的政策决定者"变为"单纯的政策执行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日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日本的人口增长模式经历了战前的"生多死多"和战后的"生少死少"两个阶段。生少死少导致日本的人口结构日趋少子化和老龄化,并进而导致日本在2005年进入"人口减少社会"。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和人口总数的减少,将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目前,日本利用经济手段刺激妇女多生育,但见效甚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日本只有采取正确、有效、对外开放的政策,使这三种生产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为解决少子化问题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2.
战后,由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美国占领当局直接主导了日本的非法西斯化改革,日本的对外政策也被纳入美国的东亚地缘战略框架内。正因如此,战后日本的"国家正常化"进程与美国的亚洲地缘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冷战时期,日本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哨兵,日本在"旧金山体制"下获得"独立"和国际空间。冷战结束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乘机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展自主权。尤其进入21世纪,日本通过参与美国的"反恐"战争,实现了海外派兵。近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日本借机加快修宪活动和军事"解禁",加速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尽管日本长期徘徊于欧亚双重身份之间,但地处东亚的地缘政治现实,使它在对外战略中把东亚作为一个重要单元加以考虑。同时,由于东亚存在这两个次区域——东北亚和东南亚,日本必然存在着东北亚、东南亚不同的战略,本文将在学界前辈、同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二战以来的日本东北亚、东南亚战略轨迹及原因作一初深。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在美军占领和冷战的背景下,日本形成了对美国的"依附外交",但是,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有放弃"自主外交"的努力.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自主外交"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冷战后日本"自主外交"的发展对日本开展亚洲外交和参与东亚合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以单一民族,单一国家,单一语言的形式,生活在几个自然灾害不断的岛屿上,既不像大陆游牧民那样,为寻找新牧场而主动迁移;也不像大陆农民那样,因河流改道等旱涝灾害而被迫迁移;更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混血"现象。游离于大陆之外的岛国人文地理环境,使日本民族成了在整个"地球村"都难以找到"亲朋好友"的"孤独者",抱团求生存的无奈,造就了其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各种"格关系"构成的"格文化"形成了日本的基本社会架构。当巨大的自然灾害摧毁了日本人对故土的眷恋时,"死里逃生"的欲望便会表现为"困兽斗"的对外侵略。因此,解析"格文化"是从深层破解日本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种种表现因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迪 《新民周刊》2012,(16):24-24
日本全国上下都试图温故以知新,找到通往"下一个社会"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GDP长期徘徊不前。对于"失去的20年",日本各界时有探讨,但笔者认为,导致日本停滞的最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保守心态,日本不愿打破"坛坛罐罐"。回顾历史,引导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革...  相似文献   

17.
蒲琳 《新民周刊》2012,(10):45-46
遭受过两次核伤害的日本人,在地震一周年之际,把这个国家彻底推向了"脱核"的十字路口。日语中的"绊(Kizuna)",寓意为"纽带、联系"。日前,这一承载着一年来日本人精神共鸣的汉字被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评选为最能代表2011年日本世态民情的"年度汉字"。  相似文献   

18.
3·11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给在日华侨华人造成了新的迷茫和困惑.战后日本长期以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而为人称道,而现今的日本是否还是值得留恋的宜居之地?在日华侨华人面临着新的抉择.日本《中文导报》与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感到在日本生活幸福的华侨华人的比例,与地震前相比,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分析问卷结果,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留日学生减少、新华侨华人归国人数增多的现象,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将面临成长停滞或规模萎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考察了日本政治体制的特征,以及这一体制对日本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当前日本政治体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官僚、政治家(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形成的"三角同盟"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关系,而"族议员"则是这种"三角同盟"关系的缩影.这种政治体制使得日本的结构性改革难以推进,因此日本的结构性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前提,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这种"三角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级别的9·1级地震,随之引发了大海啸,对东日本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夺走了近3万人的生命。更为麻烦的是,这次大地震和大海啸还导致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这一次生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超过地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总体来看,如果核泄漏能够得以控制,对日本经济的短期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