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佘树声同志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理论中三个缺环》一文中说:马克思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俄国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的结论。并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是他思想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是对“资本主义存在普遍必然性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普遍性历史品格的失落。”(见《人文杂志》1989年第一期)本文仅对上述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国内外都有些人,从“左”或右的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地说成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这在人们中制造了思想混乱,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某些无序现象。《邓选》三卷对澄清这些思想混乱是极好的清醒剂。仔细研读《邓选》第三卷,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不是什么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海尔布隆纳看来,马克思《资本论》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回答了“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海尔布隆纳主张从“本质”和“逻辑”的分析框架入手去探讨这一问题:“本质”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逻辑”指的则是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在对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基础上,海尔布隆纳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财富和权力相统一的“积累资本的欲望”,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则是由其“本质”所驱动的,对资本主义逻辑的分析最终关涉的是资本主义的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分析”,而不可能做到准确地预测资本主义的未来.虽然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预期”.无论如何,在思考资本主义可能变成什么之前,我们必须想清楚“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趋同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于本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未来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共产主义社会,而是两者“最优结合的趋同社会”。用《纽约时报》1965年5月6日发表的一篇社论的讲话就是:“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后,……如果还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就象是亚当·斯密的自由论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年已70岁的退下来的农村干部,贵刊第27期“热点观察”栏目刊登的《谨防农村出现“政治空白”》一文,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是一篇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实事求是地报道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财政上的实际困  相似文献   

6.
一、拙文《写好“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篇大文章》(原载《理论学刊》1989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科学社会主义》1989年第5期)发表后,受到一些热心同志的关注,来信对此讨论甚多,现将关于如何在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些思路列后。  相似文献   

7.
首都一家大报登了一篇名为《堪忧的“张冠李戴”》的文章,对二汽首次向15名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授予高级经济师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张冠李戴”。是啊,政工干部,特别是“具有30年思想政治工作经历,或66届大学毕业一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成就明显、有所建树的政工干部”,是本该有自己的职称的,为什么要打人家的“牌子”,戴人家的“帽子”?  相似文献   

8.
《河殇》作者苏晓康们,把资本主义描绘为“好得很”,说“资本主义转动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这两个轮子,开始了伟大的飞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双重历史大合唱”,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认定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选择。与此同时,《河殇》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地攻击,把社会主义描绘得漆黑一团,竭力加以丑化,在作者的笔下,社会主义“糟得很”。他们以此来动摇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这里,我们就《河殇》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几种表现,进行剖析。 (一) 《河殇》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诬蔑科学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河殇》作者苏晓康们,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借助第二国际及俄国孟什维克的衣  相似文献   

9.
《理论导刊》1992年第2期刊发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以坦诚的历史精神和明若晴空的文字,率先对近两三年来新编地方志在记述“文革”问题上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教条主义思想观点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层次地评析,并深刻的总结了陕西编志经验.可谓一篇掷地有声的文章.笔者作为方志学研究人员,完全同意陈文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正在探讨的问题。学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联系近几年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同其他工作者一样,也要注意树立新观念,这是《决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要求。《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有力保证。”这句话十分明确地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马克思把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叫作共产主义社会。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并且第一次科学地预见到在共产主义社会将  相似文献   

12.
一位名叫约翰·里德的美国专业人士最近在一篇投寄本报的题为《发自美国的一个声音》的文章中,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了详尽的历史分析后指出,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资金控制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人力和自然资源”,“欧洲和美国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和市场的这种剥削才使其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维持”。文章作者指出,欧美国家的高生活水平是“用全世界亿万人的贫穷和苦难换来的”。文章以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的实例规劝社会主义国家那些对资本主义花花世界感兴趣的青年(当然,感兴趣的多数是在思考、探索、研究,极少的是羡慕、向往),不要只从表面现象观察问题,而应分析两种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条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现将该文详细摘译发表。  相似文献   

13.
一门科学的基本范畴,就是这门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基本范畴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是“思想和行为”,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今年第六期易仲屏同志文章的观点;还有人提出“教育与管理”、“主体与客体”等等其它观点。笔者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同属如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说法。对这个说法,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1988年12月26日《瞭望》杂志上摘登的马仲良同志的文章是赞同这个说法的。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在这里,愿就马仲良同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意见,并请教于赞同这个说法的其他同志。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称“伦敦手稿”)中,讲过这样一  相似文献   

15.
反馈     
《瞭望》2006,(43)
一篇以观点和事实取胜的“热点文章”贵刊第42期《社会矛盾新警号》一文读了很有味道,记者是在理性的观察后,很老道地破了“一层窗户纸”,说出了大家挂在嘴边,想说而又没有机会说出来的话。这样的观察并非一家之言、一刊之言,而是“共同的心声”。这是一篇以观点和事实取胜的“热点文章”,  相似文献   

16.
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资本主义有计划起于何时?目前很多文章一般不加解释地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是不准确的。资本主义从无计划到有计划,即其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历史性转变,必定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来表现,这就是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为摆脱此危机而出台的1933年罗斯福“百日新政”。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的金融市场开始崩溃。开盘的铃声未落,股价就已经猛跌,交易所里一片疯狂和绝望。这一天史称“黑色的星期四”。到29日星期二,一切变得不可收拾,不可逆转。这一天史称“不幸的星期二”。与此同时,崩溃越过美国  相似文献   

17.
肖雄 《学理论》2009,(17):144-144
在《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刊有两篇讨论抗日战争开始于何时的文章:一是张振口的《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其维护习惯已久的观点,坚持“八年”说,认为抗日战争应始于1937年7月7日,另是刘庭华的《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再次讨论早已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应始于1931年9月18日。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同刊于一期,很明显的用意是对此问题进行学术争鸣,引起持各种观点的学界个人展开争论,这是学术界应具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5,(44)
《瞭望》周刊以其品位高、视角广、触角深、立意新、文风实而倍受读者称道.我过去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时,就与《瞭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到地方工作后,尽管事务繁忙,仍坚持每期不辍地阅读《瞭望》.我觉得《瞭望》的可读性强,文章引人入胜,办得很有特色:一是时代感强.象“瞭望论坛”、“专题报道”、“特稿”等专栏文章,全局在握,引导潮流,时代气息非常浓厚,给人以理论指导和新的启迪.二是紧扣现实.《瞭望》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社会关  相似文献   

19.
《中央宣传部、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申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贯彻《若干意见》,笔者以为当前需要克服那种把中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地位的观点,确立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融合得好才有生命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在本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了望》、《文摘报》《方志研究》、《云南方志》、《陕西地方志》、《南郑县志资料》等报刊转载或摘要,本刊也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支持陈文观点的来稿,择要刊发了两篇.鉴于如何历史地记述、评论“文革”,不仅仅是地方志方面的,也是多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有一个争议的问题,我们现再将《了望》1992年第36期凌亢同志的文章和李德运同志的来稿予以转载、摘要刊登,作为这一问题探讨的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