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乎每个黑白通吃的商人,都要或多或少,或自愿或被迫地寻找并倚傍权力,把自己这个民间商人在某种程度上官化,好去压服那些平头百姓,以及无法官化或官化得不如己的竞争对手。必须指出,这些官化的商人,本身是这对官-商利益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互利共生关系中的共同获利方,如果商人官化——官员商化的利益循环得以  相似文献   

2.
霍新宾 《求索》2010,(3):206-209
以市民社会理论来分析商团事变的学者,因受国家与社会对立一元论研究取向的影响,通常着意于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社会”同孙中山政府对抗的一致性,却忽略了其内部的差异性,即商人回应商团事变的心态层面的复杂性,而这种差异性、复杂性往往是“市民社会”能否最终形成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在广州商人应对商团事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权与财产权始终是第一位的,其“参与政治”主要是为了能否更好地推动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但远未“膨胀”至建立“商人政府”的程度。就此而言,“在商言商”的传统理念在国民革命初期广州商人的“政治参与”中仍居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3.
廖保平 《同舟共进》2013,(12):67-69
时下,有人提醒商人关心政治,否则“抓到我时,已经没人替我说话”;有人则说“在商言商”,“请商人远离政治”,专心把生意做大就行了。孰是孰非?我们不妨以《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为例来说明。考察中国传统社会商人的生存之道,西门庆可谓极好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敲开了宗泽路上一幢普通居民楼的101室。三位伊拉克商人热情地将我这个“不速之客”迎进公司“接待室”。在义乌,大部分伊拉克商人都是租用这样的三室一厅,既做办公室又做起居室。  相似文献   

5.
从夷到洋商称谓的时代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商”这个词,是西洋商人的节略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至七八十年代则较广泛地使用。此前,来自遐方的西方人“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如称欧洲人为“红毛夷”、“白夷”、“英夷”、“法夷”、“米夷”等。称外国商船为“夷船”、“夷舶”、“夷艘”等,洋官为“夷酋”,外侨住房为“夷房”,租界为“夷场”,洋商为“夷商”。为什么将西洋商人以“夷”视之?以往有的论者据字义上考证,认定“夷”并无褒贬之意,但“洋”与“大”相通,“洋洋乎大哉”,褒意明显,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夷”是对异族或外…  相似文献   

6.
漫画与幽默     
广告费牧师和商人在说话,仆人在旁边听到了几句。商人:“五万块。”牧师摇摇头。商人:’‘十万块呢?”牧师还是摇头。商人:“50万,总行了。巴?”牧师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商人失望地走了,仆人好奇地问牧师:“牧师,50万,我们可以做很多善事呢,可以帮助许多穷人。”牧师也是一脸的无奈:‘诚也是没有办法呀。他要求我每次祷告前,不要说‘主’,要说‘XX可乐’!更好有人在日月潭旁的一块大石头上留言:“我和太太到此一游,很愉快,特留字为念”。两天后,旁边多了一行字:“我到此一游,没带太太,更愉快,特留字为念”。早…  相似文献   

7.
店名就这样文化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步街头,眼球总会被那些五花八门的商家字号、五彩缤纷的行业旗帜、五光十色的店铺标牌、五颜六色的商业门联所吸引,尤其是那无奇不有的店名,或中或洋、或新潮或复古、或显露或隐晦、或高雅或粗俗……既折射出当代商人空前活跃的思想观念,也折射出当代商人心态的多层次性、多变化性,店名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评说。千奇百怪的店名崇洋媚外型:即用外国的地名、厂名、店名、商品名、商标名等来命店名。如“希尔顿酒店”、“白宫夜总会”等,在一些大中城市,洋店名随处可…  相似文献   

8.
如同每种有价值的管理时尚一样,“合作”也有其精华和糟粕,因此你必须理清。你不仅需要冲破“市场僵脑”和“等级制僵脑”的束缚.还要对人们如何建立关系多加注意。这里的人们指的是有能力的成年人,而不是那些需要随时监管的孩童或只顾做买卖的商人。  相似文献   

9.
陈华 《时事报告》2007,(5):64-64
最近,某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教授富豪排行榜”。此榜一出,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众多网友对“教授富豪”现象褒贬不一。“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我对“教授富豪”现象颇有一些担忧。  相似文献   

10.
捕鱼生意     
在墨西哥南部的沿海地区,一个正在度假的美国商人站在幽静的渔村码头上嘹望,这时候一个年轻的渔夫把一只小船停靠到了岸上。小船里面装着几条大个儿的金枪鱼。商人上前称赞渔夫的捕鱼技术高超,然后问:“捕这些鱼你用了多长时间?”“大概两三个小时吧。”“那你为什么不在海上多待会儿捕更多的鱼?”商人问。“这些鱼已经足够满足我的家庭所需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以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域命名的商帮,地理和文化差异遣就了他们不同的经营方式。今天,这些地域的商人仍然举足轻重,其中温州商人被认为是现代浙江商人的代表。由于擅于聚集财富,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有评价说,温州人什么都可以做,唯一不愿意做的就是“穷人”。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商人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运雄  蔡梅娥 《求索》2005,(12):94-96
商人是从事商行为的人,但并非所有从事商行为的人都是商人。只有那些具有商事能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商行为,并以从事商行为作为自己经常性职业者,才是商法意义上的商人。我国应恢复使用“商人”这一称谓。未来中国的商法典抑或商法通则应以“商人”作为商主体称谓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英国维珍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一直被人称为“嬉皮资本家”。有人评价他:“并非一个嬉皮士闯入了商业世界,而是一个商人闯入了嬉皮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勇 《长白学刊》2009,(6):147-151
商人对“明”的崇仰,较为少见,且为自然、神学性的;至周初一变为人文价值理性的,且频度激增,不妨将此现象称为“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从中可见春秋战国哲学“超越突破”的“明明德”、“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等重要思想命题的端倪。  相似文献   

15.
《劳动保障世界》2006,(8):30-30
“小品王”赵本山有两个身份:一是著名笑星,一是文化产业商人。从1999年开始,赵本山在央视春晚几乎年年获大奖;在商战中,赵本山也几乎百战百胜。记者赴沈阳采访赵本山之际,对商人赵本山的发家传奇、刘老根大舞台的经营以及本山传媒来了一个全面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6.
锦武 《当代广西》2009,(3):53-53
与其说苏如明是曾经大权在握的江西省广丰县人民法院院长,不如说他更像一名商人。但他赚钱的方式与众不同:用3年前的低价购买暴涨后的房产,放贷不仅收取高额利息还要加收巨额固定“回报”……即便如此,愿意和他“生意往来”的商人仍然趋之若鹜。 2008年11月,作为江西省第一个在任时落马的法院院长——苏如明因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上饶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  相似文献   

17.
《上海支部生活》2008,(7):46-47
温州商人已经成了“中国财富”的代名词,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说到浙江,说到温州,人们都会将温州等同于财富的积聚效应。但温州人还有一个能够走出地城、用勤奋寻求机会、用思想积累财富的优势,一般人就很难感受到。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温州商人早年寻求财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吴潮海 《今日浙江》2004,(21):44-45
如今,浙商作为具有鲜明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企业家群体,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庞大的人才群体。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浙商不仅能成为徽商、晋商那样具有广泛而长远影响的商人群体,成为人文内涵丰富的经济品牌,又能跳出古代商帮由盛而衰的覆辙,促使其长盛不衰?为此,总结反思并切实借鉴历代商帮兴衰的经验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徽商、晋商兀然崛起,一个历经300年而不衰,一个更是称雄500年而不弱,实在是商界的奇迹。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人经商,源远…  相似文献   

19.
清承明制,在中央设立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左佥都御史(乾隆13年裁)为正副长官,下设满、蒙、汉监察御史各若干,分隶十五道。雍正后,将已监官化的谏官组织六科并入都察院,即所谓的“台省合一”。故清代基本督察主体是监察御史和给事中,统称“科道官”或“言官”。都察院对上至中央各部院,下至省、府、州、县各级机关有稽察权:对除皇帝以外的所有官吏触犯皇权君威、违法、失职、渎职、违仪、擅权甚至私德私行都具有检举弹劾权。因此,科道官实质是治官之官,号称“宪官”或“法吏”,成为直属皇帝指挥又不同于秘密特务的司法监察官。不可否认,清代每朝每一时期都有一批立  相似文献   

20.
吴钩 《同舟共进》2014,(7):86-87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广东佛山镇的士绅商民愤怒了,选出代表到南海县衙门检控,抗议化工商人在佛山修建硝厂。 事情的起因,源自两位名为李润汉、冯焕的商人,承包下设于肇庆府高要县的麒麟硝厂,准备将工厂搬至佛山。当时并未经过官府审批,也没有“环保测评”程序,李润汉、冯焕便在佛山镇的栅下河边购买了数亩地,办起了硝厂。当然,两人事先已暗中买通了当地官吏,“与书吏通,事在必成”,所以才敢“未奉详准,遽行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