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一、我国目前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不足(一)、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的混乱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仅一字之差,内涵却相差甚远。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土地征收是对土地使用权的永久改变,一旦土地被征收完毕,土地的使用权则归国家所有。而土地征用制度虽然也是对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但是这种变化是暂时的,转移后的  相似文献   

2.
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是行政法律行为,但征收、征用过程还涉及民事行为、经济监督行为。征收、征用法律性质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征收、征用成为中国目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依法执政”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一处重大修改是在“总纲”中设立了征收征用制度。一是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是将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相似文献   

4.
宋树涛 《半月谈》2004,(8):74-74
征收和征用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  相似文献   

5.
朱云 《人大研究》2006,(7):26-28
世界各国经验证明,每一轮“圈地风”刮来,受到最大损害的便是农民和耕地。中国的“圈地风”近年来也呈愈演愈烈之势。“公共利益不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清,是导致乱占耕地现象泛滥的一个原因。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征用,只是暂时的使用,使用后将返还原物,不能返还原物或对原物有损害时,应予以赔偿或补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立法规定的土地征用均指国家以强制有偿的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所有权。现行法所规定的征用,实质上为征收。征用(收)(包括土地征收)应当具有公共利益目的,这已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个基本规则。虽然按照现行法律制度规…  相似文献   

6.
曾艳军 《求索》2007,(2):99-100
根据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确立了有关财产征收与征用的原则。征收与征用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其区别主要体现为对财产权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同,它们的适用条件、程序保障和补偿标准等方面也相应地存在差异。我国立法上应当针对财产征收与征用制度的区别,制定和完善专门适用于财产征用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法律对土地征收和征用的范围、补偿标准及发放原则、补偿安置方式等缺乏明确规定,法律应对此作出一些构建:明确征地补偿的原则;扩大补偿范围,确立市场化的补偿标准;建立合理的补偿费发放及运营机制;实行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安置或征地补偿费入股、留地补偿安置、土地债券补偿安置、替代地补偿安置和就业补偿安置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土地征用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 ,致使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 ,已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 ,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 ;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步伐 ;建立畅通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视阈下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婴智 《求索》2008,(10):152-154
土地征收征用是在法律的层面,用公法的权利对私法权利进行的一种干预。政府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集体土地进行征收征用,这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体现,更是国家进行整体规划和经济建设等不可或缺的需要。但是“公共利益”具有特殊的模糊性,政府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存在滥用的可能,或者忽略“公共利益”的限制而随心所欲地行使“国家权力”,进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本文研究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立法,目的就是解决协调公共利益与农民利益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夏锋  张娟 《今日海南》2008,(11):30-31
2008年9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组织了百名专家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从5个方面设计了38个问题,涉及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土地征用、土地流转、土地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的内容。本刊特节选摘发部分调研成果,供读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征地补偿中,长期以来,只有土地所有权人才被认为是被征收人,这使得广大农民这个土地的真正使用者在土地征收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任何参与权和话语权,其土地利益往往得不到重视和保障。因此,在完善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保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唐志财  陈小云 《政策》2004,(11):29-31
“四个坚决纠正”。是指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抓好“四个坚决纠正”,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措施.也是省委、省政府今年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本期特组编了几篇文章,希望能对各地正在开展的此项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房屋拆迁的社会公共利益目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的城市房屋拆迁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诸多的社会纠纷,而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是国家对公民土地使用权的征用。公权力干预私权利的合法性根据应该而且只能是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目的。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法律必须有明确的界定,以防止拆迁人滥用拆迁权损害广大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从实体方面来看,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基于公共目的与公共使用;从程序方面来看,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必须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予以客观公正地认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列为八大重点改革领域之一,提出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减少行政化色彩,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意愿。大陆现行的"土地征用"和台湾的"市地重划"模式,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其规模、特征和功能作用存在差异,各自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金华 《桂海论丛》2007,23(4):64-66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补偿标准的诸多缺陷不仅严重违背公平、正义之原则,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隐患。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补偿标准的诸多缺陷不仅严重违背公平、正义之原则,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隐患。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依赖土地而生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农村土地征用的行政行为引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相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徐柯柯 《前沿》2007,(10):193-194
土地征用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取得土地的主要方式,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土地征用的问题。实践中的土地征用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昀 《辽宁人大》2007,(10):43-43
城市拆迁主要涉及三大问题:一是拆迁的合法性问题;二是补偿标准问题;三是救济渠道问题。 拆迁的合法性问题。拆迁从法律性质而言是一种国家征收行为,拆房只是手段,征地才是目的。拆迁包括性质不同的两个层面:一是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土地使用权,即公益性征收;二是为商业用途而取得私人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现行农地征用中存在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用补偿不合理、征用程序不公平等问题,因此,确立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土地征用程序等非常必要。以此才能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