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在全力推进民族乡新农村建设中要增强责任感,把握“六个”优势,实现“六个”新目标,同时,要发挥统战工作在民族乡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五个”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避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走弯路,一定要谨防这“四种倾向”。一是“本末倒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断章取义”,中央确立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简单化、表面化、雷同化,不能割裂开来;三是“为民做主”,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包办代替;四是“急功近利”,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须善始善终,与时俱进。只有有效防止这些不良倾向的发生,新农村建设才能带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受到农民真诚的拥护。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社会效应日益凸现。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出现了“一种错误思想”和“四种不良现象”。提高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导作用.主要是要体现在导向、投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农村发展的总目标、总思路,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实践中,如何贯彻中央精神,探寻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是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最近,我们对山东省文登市新农村建设作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发现这个市的做法很独特。他们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矛盾点、服务点、凝聚点和发展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农民身边的小事情做起,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党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作了三次大的路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对“三农”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和创新。建设新农村与解决“三农”问题密切相联,共同由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和新组织五“新”构成。用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历史性的战略工程,是中国“三农”问题最好解决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当前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富民实“本”,增强其内驱力;要开渠输“液”,增强其鲜活力;要强“干”立标,增强其引导力;要纠“风”扬善,增强其整合力;要依法治“村”,增强其约束力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农村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概括了新农村的基本内涵。这个概括既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涵盖了农村的政治文明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科  相似文献   

11.
遵义“四在农家”价值及其创建活动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义“四在农家”是革命老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载体,建设有遵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让“四在农家”这种形式承载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本文论述了“四在农家”的价值,并就下一步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无论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中。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建立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形成比较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保持和体现党的先进性,必须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正确处理“五个关系”,真正把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规划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强调,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建设“主角”——农民。农民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的焦点,在亚洲国家中这是继韩国新村运动之后的又一个新农村建设典范。在我国推行新农村建设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将中韩两国的新农村建设进行比较,以利于我国吸取精华,并结合本国实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实施全省“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20个字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要求是建设新农村的指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共产党员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发挥优势,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认真谋划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较好地促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一、加大宣传力度,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一是把握主流、广造声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部署,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等三个基本渠道,根本原则是“多予少取放活”,重点是“多予”。认真剖析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投入方式,探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明晰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一“、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流向方式。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家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  相似文献   

19.
黄平县寨碧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可以归纳为“两化”:即管理民主化、经营公司化。借鉴寨碧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可以在实现管理民主化、经营公司化“两化”的基础上,加上“布局规范化”,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统一战线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慈利县积极探索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在实践中创立了“公司带村”、“项目带村”、“品牌带村”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