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11月18日,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研究中心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德国2010年:经济和政治形势报告会。会上,德国汉斯  相似文献   

2.
正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郑春荣伍慧萍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德国发展报告》逐年对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的形势进行跟踪介绍与分析,为了解和研究德国提供最新的信息、动态、发展趋势及相关学者的观点。2014年版发展报告的政治篇盘点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详细论述几个主要政党在大选中成败的原因,对德国政党格局未来可能的走向进行了研判;经济篇对德国的经济形势进行综述与展望,分析德国在欧洲治理中的角色,探讨了德国"重新崛起"这一命题;外交篇重点研究德国新政府的欧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德国当代部分地缘政治学者从重新研读德国传统地缘政治学文献入手,力图求证德国地缘政治学与纳粹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根本不同,探讨德国传统地缘政治逻辑方法与概念命题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放弃融入西方政策、重回中部视角、重视东方战略等在内的政策建议。冷战后德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依然是德国传统地缘政治研究方法及其多文本表述的延续,它基本没有克服德国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存在的诸多缺陷,对德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亦是有限与隐性的。此外,德国当代地缘政治研究在精神上与冷战后德国及欧洲的新右翼政治势力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4.
《德国研究》2015,(2):F0003-F0003
5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北京共同举行“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5)》发布暨德国内政外交走向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近30位德国研究专家与学者以及在京各大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张可创 《德国研究》2004,19(4):36-40
德国作为一个西方大国,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在历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人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德国人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上的德国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德国人表现出民主、自由、独立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一期《德国研究》 ,一如既往地展示着国内外学者介绍、研究德国的最新成果 ,相信其中的一些篇章 ,自会引起大家的兴趣或思考。值得着重要说的 ,是已经落幕的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这次在五月的江南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 ,群贤毕至 ,议题广泛 ,而代表们集中关心的 ,是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德关系、德国国内政策与经济这三大问题。对于德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与会代表较多讨论的是德国的世界影响、欧盟与美国相比是否能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德国外交排序、德国与周边国关系、德国与欧洲一体化、欧盟与美…  相似文献   

7.
黄萌萌 《德国研究》2023,(1):32-60+149-150
近年来,德国安全政策呈现新态势,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态势,促进了德国安全政策转型。在国家层面,德国突破“军事禁忌”,援乌武器,提升国防;在欧洲层面,德国促进了北约与欧盟防务嵌合;在国际层面,德国加强了对印太地缘政治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形成的原因既是基于外部危机触发的“威胁认知”,也源于德国外交角色与安全观变迁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德国对“国际责任”与“权力政治”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盟友的期待也随之不断上升,德国外交角色从“文明力量”演变为“建构力量”,其中既有规范性力量底色,也有权力政治逻辑。然而,克制文化的遗存作用、政治精英的权力分配、经济成本高昂以及军事资源短板仍制约着德国安全政策转型的幅度与进度。中国应客观评估德国安全政策新态势在对华政策上的影响,在中美俄欧四方互动中,更加审慎地塑造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8.
《德国研究》2015,(2):145
<正>5月28日下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在北京共同举行"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5)》发布暨德国内政外交走向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近30位德国研究专家与学者以及在京各大媒体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夏新华 《德国研究》2005,20(4):48-51
在德意志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德国法律文化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个性,具有鲜明的特性:第一,德国法律文化体现了日耳曼固有法文化与罗马接受法文化的双重性;第二,德国法律文化存在着国家主义、团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倾向;第三,德国法律文化崇尚思辨理性,强调法典化和立法技术;第四,德国法律文化也体现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战后苏、美、英、法四个占领国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和德国履行战争赔偿义务的法律过程、赔偿的形式与数额,以及德国对“赔偿”一词的认识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与分析,同时指出:德国方面在使用“赔偿”一词时所取的限定,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由德国视角中的法国科研现状、德国对法国科研体系的观察与研究、德国与法国的科研合作以及法国科研的国际合作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的内容重点为法国的创新政策与框架条件、法国科研政策支持的领域与重点、科研经费的来源以及目前优先资助的项目领域;第二部分以法国科研体制层面的新发展、科研机构改革的横向合作机制、科研机构与科研评估机构为重点介绍德国对法国科研体系的观察与研究;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德法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机制、主要合作机构与合作重点领域、第四部分为法国科研的国际合作近况。文中的有关数据与信息源白于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德国法国研究所(DFI)、德国法国历史研究所(IFHA)、德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驻德国大使馆以及部分德国高等院校的法国研究所或法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与团体2008年以来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德国对法研究活动的有关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公民教育与历史反思的德国在外交文化领域发生嬗变。两德统一后,摆脱了冷战格局束缚的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西方盟友对德国承担更多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责任的期待也相应上升。在此背景下,德国外交文化的内在特征出现调整趋向:军事领域的"克制文化"、"联盟团结"与"多边主义"原则以及"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有所加剧。然而,德国政界加强国际参与的意愿与民众对承担国际责任及使用武力的谨慎态度仍在反复拉锯。德国在叙利亚战争中的外交政策反映出的正是冷战结束以来德国外交文化的延续与调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德国统一近五年来,德国东部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一直是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消费增长、资金投入、内外贸易、劳动力及失业率等方面分析了东部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指出:德国东部经济目前正是回升之势,它已不再是限制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而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中,德国以其区域覆盖广、利益兼顾平衡、专业性突出而独特于其他发展援助国家,本文梳理了德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及其组织机构的演化,并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动因与偏好进行了客观分析。此外,文章在采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德国对外援助的地理分布和渠道分配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文章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提出了德国对外援助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钮松 《德国研究》2010,25(1):12-18
德国中东政策与欧盟中东政策的相互影响是规范相互传递的过程。德国在积极引导欧盟制度建设的同时,展现其作为"欧洲的德国"的一面。德国的民事角色、经贸合作角色塑造了欧盟角色的一个方面,其规范与欧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欧洲一体化的制度保障为德国规范的传递提供了有效管道,因此,欧盟中东政策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和平、阿以和解、促进与中东的正常经贸交流等形式;欧盟积极促进民主人权价值观外交,并出现了向军事力量适度变形的迹象和实践,在欧盟内部长期被熏陶的德国主动接受并逐渐内化了这些规范,其中东政策表现出明确但又适度的维护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倾向,以及通过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突破来实现德国军事思想转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德国《移民法》评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小沙 《德国研究》2004,19(3):14-19
德国第一部<移民法>经过4年的孕育与阵痛最终产生,它汇集了德国朝野各党的不同意见,顺应了德国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界定了移民事务的范围、性质,明确了法律实施的程序、责任,提高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法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张网成  黄浩明 《德国研究》2012,27(2):4-15,124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成为德国政界和学界的中心议题之一,并被赋予了重塑(现代化)德国社会的重要使命.本文将在德国福利制度转型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有文献资料,梳理和介绍德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结构体系、活动领域、收入结构、雇员及志愿者规模、劳动力市场份额等现状与特点,并就德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势做简要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胡琨 《欧洲研究》2016,(4):100-116,6-7
不同类型银行业务侧重点不同、各司其职的"三支柱架构"是德国银行体系的显著根本特征。在欧洲一体化与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席卷下,这一传统银行体系结构的存在却阻碍了德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与效率的提高,备受诟病。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低效"的"三支柱架构"却有力地保障了德国银行业的基本稳定,并为德国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逆势稳健增长。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上 ,与会代表就德国的内政与外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特别在德美关系、中德关系问题上 ,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2,(2):33-48,160
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晚于英、法等传统西方国家。其建立民族国家的路径是先有民族,后有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是建立在由血缘、历史、语言、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构成了德国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受到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德国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较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其融入西方过程的曲折与漫长。20世纪90年代,两德重新统一后,德国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样进入后古典民族国家形态,将主权部分地让渡给超国家共同体。德国民族国家目前需要解决的是欧盟治理结构中的"新德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