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权力进行规制是现代行政法发展的基本趋向。《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映了新形势的要求,贯彻了“人权保障”、“权力约束”、“合比例执行”等现代行政法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价值最终定位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其理论基础在于强调国家公权力和公民权利平衡,实现治安管理法治化和构建法治的和谐社会。该法规定了详细、实用的程序规则和合理的权利救济途径,有利于打造一个公正和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该法关注人们社会生活,细化了社会规则,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构建一个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尊重保护人权,规范警察执法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体现出诸多进步。本文仅对其中责令12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没收以及取缔三项措施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治安管理职能是警察的重要职能,在我国,由于过去诸多方面的原因,警察的治安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一方面扩大了行政处罚的范围,强化了警察的治安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规范了警察的治安管理行为,力求建立程序上的保证。二者的结合是对警察治安管理职能的有效整合,使警察的治安管理活动更能实现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在适用执法方面,如:是重秩序还是重处罚、第107条如何实现、部分法规条文的可操作性等问题,还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平衡了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关系,但该法改变了治安处罚决定由公安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模式,势必影响行政行为的权威性与行政目的的实现,而且立法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度还显不够,没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普通公民参与立法活动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明确《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公安机关行政执法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将其现行名称修改为《治安法》或《治安管理法》,使其包容性更强,适用性更加灵活。修改现行治安处罚制度应注意把握好修法应遵循的基本价值目标,运用好科学的立法技术,解决好社会发展和一线执法需求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注意其与刑事、民事法律的衔接,构建更加科学、和谐的治安行政法律体系。促进治安权的运行制度法典化进程,应对当前的治安管理法律体系进行顶层再设计,避免治安类法律碎片化,避免条块分割过重,发挥大治安视野下法典化的一体化立法功能,为大部制改革进行前瞻性立法,使法律适用更加便捷高效,发挥治安法治之功能,促进治安权高效运行,提升公安机关管理服务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8.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治安调解作出了新的规定,如何正确理解该规定,如情节轻重的判断、民事赔偿的解决、何谓打架斗殴等,是公安机关适用治安调解必须要明确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倍受瞩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新近出台。该法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诸多应罚行为的新种类以及单位违法情况,处罚方式多样化,处罚程序规范化,凸显了对私权利的保护和对公权力的限制,尽管偶有微暇,仍不失为我国治安管理立法的一个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法无明文规定、没有上位法根据、举重以明轻、人权保护和尊重行为地国法律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域外效力的主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域外效力会导致相关刑事案件侦破困难、规避《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多发、同样的违法行为不能同样对待和对违法行为地扩大解释牵强等问题。《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属人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双重优先性、尊重受害人意志和对"举重以明轻"的正确理解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应该有域外效力的根据。通过增加规避《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是治安违法行为、司法解释明确、实现《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全面衔接和公安部解释等途径,可以具体实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域外效力。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公布实施至今已二十六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新的国籍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国籍法》独立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特殊案例又无法借用其他相应的法律,因此,迫切需要对《国籍法》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12.
扣押证据是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强制措施。但由于相关法规对扣押证据制度规定不完善,致使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在执行扣押证据措施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出现执法不当的问题,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要使公安机关办案人员正确执行扣押证据措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扣押证据制度,规范扣押证据的条件,完善扣押证据的执行措施,明确扣押证据的手段,规范文书的制作,健全证据的保管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秩序维护法>、德国<违反社会秩序法>与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所调整的范围相当.前二者调整范围定位的专业优先理念印证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范围划定的科学性;在"治安违法行为的主体、治安管理的处罚制度"等方面,<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前两者比较仍有很大可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治安违法行为主体之法定确认、治安管理处罚量罚之法定参考、没收之比例原则贯彻与对第三人补偿、罚款之分期缴付、停止与易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是一部极富针对性和极具时代特征的法律。然而,这部倍受关注的法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语义不清、逻辑不明、用词不当、用语不一、语法错误、冗赘与残缺等语言表述问题,不但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而且可能会给法律解读和法治运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15.
警察权力的制约与保障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人们需要足够强大的警察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人们担心警察权力过大会反过来侵害社会和公民权益,希望警察权力得到必要的制约和束缚.要求制约和保障警察权力的呼声都有其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警察权力制约与保障的矛盾本质上是自由与秩序的矛盾,反映了社会精英与公民权利在现实利益面前的博奕.平衡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必须从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各种利益,综合考虑赋权、分权、制衡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的需求,也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应通过推进“校、局、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评价模式改革等手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公安机关执法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可称之为执法"黑洞".主要有四类表现执法程序上的随意性;执法手段上的违法性;执法裁定上的主观性;执法形象上的趋劣性.究其原因不外乎四种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外界压力的左右;激励约束的缺失以及整体素质的不均衡.执法"黑洞"的存在,严重影响公安机关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制约了公安机关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采取过硬措施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18.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基础上,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其处罚程序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和合理化。处罚法基本上实现了维护秩序、保障权利和规范权力的立法目的,做到了保护私权与规范公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办案情况说明”不是规范的专业术语,只是一种概括的说法。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应法院、检察院的要求,由公安机关出具的情况说明形形色色。并非所有的“办案情况说明”都具有证据性质。具有证据性质的“办案情况说明”可以分为三类:证据补充性“办案情况说明”、证明侦查行为合法的“办案情况说明”和直接对定罪量刑有影响的“办案情况说明”。各类“办案情况说明”的证据能力各不相同,应区别对待。当前,法庭采信部分“办案情况说明”存在现实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