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琦 《政府法制》2013,(24):22-23
在结束了等待已久的高考之后,全国各地的考生开始了新的等待:迎接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6月15日,清华大学为提前录取的保送生们投递了首批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更多的考生则将从7月上旬开始陆续收到各批次的录取通知书. 不过,有的考生却过早的迎来了这份"惊喜". 有报道称,就在高考的前两天,湖南怀化的肖先生一家就收到了来自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经警方侦查发现,原来是一名负责高考招生的工作人员,私下以数百元的价格向民办院校提供了生源信息.  相似文献   

2.
高考移民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异地报名资格,侵占异地考生录取机会的一种投机行为。高考移民惠及个人,伤害的却是教育公平。一些成绩平平的考生,不择手段移民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参加高考,以较低的分数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3.
高考,自我国1977年恢复后,就变成华夏神州每年夏天永恒的主旋律。考生及其家长等待考分、等待录取分数线、等待录取通知书焦急、烦躁的心情。使得炎热的夏天更加暑气逼人。而在他们焦急的背影下。一些人已经暗暗铺设了陷阱。等待着落榜的考生和家长。掉入高考失利后的另一个深渊。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高考期间,福建省教育厅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了2008年福州、厦门、三明、漳州、莆田、龙岩等设区市的普通高考“注意录取”考生名单。通过公示后的考生可以享受加分或是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等照顾。(据《福建日报》消息)  相似文献   

5.
秦博 《法制与社会》2010,(23):62-63
按照现行制度,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录取时享受优惠政策。由于该优惠政策可能引发关于宪法中平等权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对该政策合宪与违宪之争入手,对其进行合宪性证明。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从优先到加分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相似文献   

7.
练惜 《江淮法治》2011,(13):39-40
金榜题名是每一名莘莘学子的梦想.高考正是通往这一理想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从领取准考证到收到录取通知书,一些不该发生的小小变故不仅引发矛盾纠纷,而且往往就此改变了考生一生的命运。无论是高考的考生、家长,还是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都应认真学习和遵守法律,让法律为高考全程护航。  相似文献   

8.
<正>因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国家针对不同地区的高考生设计了不同的试卷和高校录取分数线。为此,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俗称"高考移民"。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有关"高考移民"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部、各省招生办也采取  相似文献   

9.
高考加分事关亿万兆民。考生入学请求权的宪法依据常被误认为是受教育基本权利,其实是平等权。虽然高校在招录过程中依附于政府,但当其行使录取自主权时,该权力的实质是学术权力,来源于科学研究自由。横亘在考生与高校之间的调档行为属于行政许可,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宜继续存在。各省新建或培育高水平大学是保障平等权和科学研究自由的根本之道。北大、清华和热门专业取消奖励性加分,补偿性加分不构成录取的决定性因素,则能实现平等权与科学研究自由的均衡。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受理了全国首例教师擅改学生高考志愿纠纷案。案情如下: 1986年7月,河南义马市高中学生王桂凡参加了高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王桂凡报考的中专第一志愿是河南省银行学校金融管理专业。他高考得了481分,超过中专录取分数线29分,完全符合录取河南省银行学校的条件。正当王桂凡兴高采烈,准备到银行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金融管理专业时,他却  相似文献   

11.
【新闻背景】2003年,福建省在普通高考录取照顾政策中新添了一项内容:凡获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考生或其子女参加高考可获加分照顾:省级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考生或子女给予加20分的照顾,区市级的加10分。然而,这种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表彰与高考录取结合起来的政策一经面世  相似文献   

12.
王旭东 《江淮法治》2011,(12):22-22
高考前各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果断行动。近期连续破获了45起涉及高考的贩卖作弊器材、考试诈骗案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2名。对高考作弊行为,将“出重拳”予以坚决打击,对严重违规者一旦查实,不但取消今年考试或录取资格。还将予以取消下年度考试资格.并记人考生诚信档案,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北京晨报》6月6日)  相似文献   

13.
高考招生的无区别对待,即确立一个中立标准———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是否录取,虽然能够根除故意歧视,但不能消除事实歧视。而以消除事实歧视为目的的补偿平等、优先录取,只是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不具有普遍意义。高考招生平等保障,应是与正义社会相契合的参与平等,社会各基本派系(如民族、地域)都应有适当比例的合格考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意味着,当无区别对待招生损害了正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域因素在高考招生中就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考录取已结束,而被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复旦、哈工大六所重点高校录取的近500名江苏籍新生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六所高校的招生网上挂出“关于江苏省新生尚未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情况说明,说明中称,因未交纳每个考生30元的录取费,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扣发了江苏考生录取名单,因此,录取通知书无法发放。  相似文献   

15.
魏雅华 《中国律师》2002,(11):24-26
2002年3月召开的九届五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都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都焦虑地注视着这件事:2001年的情况,还会在2002年重演吗?尽管2001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招来了上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者教授和各大媒体,下至考生、家长们的一片指责批评,其声至今不绝于耳。甚至就在此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还专门为此作了一期节目,希望去年的故事今年不再重演,可我们所听到的仍然是“涛声依旧”。让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16.
金童 《法庭内外》2010,(4):12-15
2010年全国高校艺术高考于一二月份陆续在各地进行,艺考过关的考生相当于一只脚迈进大学校门,只等6月份高考被大学录取。然而,因文化课成绩差,高考中个别考生不惜铤而走险作弊。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仅成绩作废并取消考试资格,还将记入考生个人档案伴随其终生!  相似文献   

17.
《法制与社会》2011,(14):36-36
6月7日,“专职”考生、“兼职”生意人,44岁的成都市民梁实又要上考场了,这是他第十五次参加高考。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现代范进”。  相似文献   

18.
胡健 《政府法制》2008,(15):11-11
请宽恕我的无知,在参加高考8年后,才知道想进高校的大门,分数并不是华山天险唯一的道,毫无公平可言的“点招”同样可以圆大学梦。尽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以罕见的严厉口吻,声称“严禁高校私自突破招生计划、利用调整录取计划的借口点招”,但据笔者了解,在不少地方,“点招”之风仍然盛行,因对“点招”寄予厚望而上当受骗的更是不在少数。因为不仅是落榜考生的家长将“点招”视为救命的稻草,即使是尚未参加高考学生的家长,也是多方打听,四处求人,  相似文献   

19.
朱炳辉 《江淮法治》2010,(13):31-32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是人生新的里程碑,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高考的意义非同寻常。但近年来,高考过后暴露出来的一些与高考有关的纠纷或问题,却影响了考生对自己人生和理想的规划,甚至给当事的考生造成了终生的遗憾。为此,高考过后应当心发生以下与高考有关的涉法纠纷。  相似文献   

20.
北京考生杨天(化名)本有实力冲刺北大、清华,但因为他是"裸考",最终只能无奈填报了一所外地高校。据北京市高招办主任透露,高考考生总体照顾加分率超过了18%。泛滥的高考加分,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于高考生而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