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性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针对理论在群众中扎根不深、宣传普及不力的问题,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党的理论,真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让党的理论走进群众;就必须要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找准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和工作重点;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地位、理论内涵、理论学派,都离不开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中国社会学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迁的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准备阶段。其活的灵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兴维 《创造》2002,(4):39-40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因为这个理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批判地吸取借鉴了西方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对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出了不同于西方发展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邓小平在继承以往发展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田贵平 《求索》2011,(2):108-109,117
理论学习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课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对作为主体实践的“理论先导”的自觉和自信,对由主体实践孕育而成的“理论抽象”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实践体现,是增强实践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鹏飞  江滨 《前沿》2012,(6):48-49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都是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模式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理论指导,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二者互为支撑,共同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晓娟 《人民论坛》2011,(10):60-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其认识前提、理论主题,还是其核心内容、基本框架,都源自于邓小平理论,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其理论的主题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价值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由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使三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其认识前提、理论主题,还是其核心内容、基本框架,都源自于邓小平理论,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先开始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初,完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其逻辑前提为:理论本身被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先在条件;基本理论的完整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内在基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纪宁 《人民论坛》2012,(20):218-2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萌芽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形成阶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熟阶段。各个阶段的主题均是对中国国情切合实际的反映,是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成果的总结,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理论是伴随着人民政协这种新型政治制度的诞生而产生、发展和逐步得到完善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相互贯通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政协理论的物质载体。人民政协理论来源于人民政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民政协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的讨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而日益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问题,首先应对“两次飞跃、三大成果”有科学的认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始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区分。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但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发展的、分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分阶段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路线、社会整体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各方面,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准备阶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元君 《前沿》2011,(12):3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创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可能有别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二是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努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形成的原因及背景;三是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注重运用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四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08,(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存在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二者又是不同的历史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基于毛泽东思想这一基础理论之上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根源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及时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这既需要我们立足于基本理论观点,又要与时俱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彰显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实的社会建设理论支撑,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理论需要系统化、体系化。厘清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建设理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当代我国社会建设理论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