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住底线     
人的善恶并非从娘胎中与生俱来,有一个累积的过程。西方关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谚语,还有点意思。人倘能培植“天使”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增,遏制“魔鬼”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减,做人就能做出样子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就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做天使还是做魔鬼,在于自身能否守住良知与德行的底线,别人还真帮不上多大的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仍有两袖清风的官员。孔子渴不饮盗泉水,为的是不污清名;吴隐之饮“贪泉”,照样清廉如故。某些人总把自身的过错,归咎于大环境的“逼良为娼”,那就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了。在有些…  相似文献   

2.
平心而论,谁也不愿意受穷,但贫穷如果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尤其是为官者,是把手伸出去用“浊富”赶走“清贫”,还是穷且益坚,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副镇长陈金跃选择了后者。他上有80岁的老父,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妻  相似文献   

3.
孔子过盗泉,因恶其名,渴而不饮。这事作为自警的典范,自古以来就大加张扬。唐朝大诗 人卢照邻就曾在《赠益府群官》中写道:“不栖恶木荫,不饮盗泉水。常思稻粱遇,愿栖梧 桐树。”一以身教,一以言诲。依我领会,其良苦用心有二:一方面,要见诸行动,视不义之财、 非法之举为盗泉恶木,誓死不饮不栖。另一方面,要防止影响,对盗泉、恶木要远之避之, 以免受其腐蚀。对第一层意思,我举双手赞成。另一点呢,我不能完全苟同。举国上下,盗泉、恶木可能 就那几处。远离它,并不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有社会存在,只要有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4.
说“官盗”     
盗贼民间有,官中也有,后者古人谓之“官盗”。清人尤侗的《盗说》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文中记载了楚王与盗贼的一番对话。楚王审问一个被捉之盗,曰:“楚国之法,盗一钱者罪至死.子为何者?”盗对曰:“盗在王国,数人而已;盗在王朝者不可胜数。”楚王勃然作色曰:“盗欺寡人哉!”盗曰:王之令尹,提拔贪官,免除廉吏,“是盗王爵禄”;王之大夫,聚敛百姓财物,侵吞国家赋税,“是盗王之府库”;王之司败,枉法逞威,滥  相似文献   

5.
近读晋史,颇为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感叹不已。 在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水名“贪泉”。人若饮之,将“怀无厌之欲”。历任广州刺史皆为贪官,一任期满无不车载船装不义之财而归。据说,他们都饮了贪泉水,贪脏枉法自然是不由已的了。 东晋简文帝有意整顿弊端,乃委派官声清廉的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贪泉,偏不信邪,掬水而饮。到任后,他清廉勤谨,山珍海味不沾,每以青菜干鱼下饭。某日,有人送鲜  相似文献   

6.
平心而论,谁也不愿意受穷。但贫穷如果真的降临到自己头上,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尤其是为官者,是把手伸出去用“浊富“赶走“清贫“,还是穷且益坚,“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副镇长陈金跃选择了后者,他上有80岁的老父,下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妻子“农转非“后又多年未找到工作,再加上家里盖房,女儿上学等,每月300多元的工资不仅入不敷出,而且还欠了1万多元的债。为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旁人的  相似文献   

7.
说廉洁     
古人以为不受为廉,不行为洁。何谓不受不污呢?子日:“非礼勿动。” 儒家历来特别注重这个“礼”字,作过不少玄乎其玄的解释。倒是宋代的江西老俵朱熹说得明白:“礼即理也。”礼就是规矩、准则、法度的意思。“非礼勿动”,说的是凡不符合规矩、准则、法度的,就不做、不求、不伸手。  相似文献   

8.
“次 道 德 ”是 个 新 词 ,选 自 一 本 新出 版 的 书 中 ,一 些 权 威 的词 典 还 没 来得 及 收 录 。 这 个 词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是 ,一 些 实 施 不 正 当 行 为 的 人 ,有 时在 实 施 不 正 当 行 为 中 却 遵 循 某 种 道德 规 范 。 如 小 偷 窃 取 他 人 钱 财 以 后 ,把 对 自 己 无 用 而 对 失 主 很 有 用 的 证件 、钥 匙 、手 机 卡 等 “完 璧 归 赵 ”;绑 匪劫 持 人 质 后 只 勒 索 钱 财 , 不 伤 害 性命 ;盗 版 软 件 也 贴 上 防 伪 标 志 ,声 明确 保 质 量 并实 行 “三 包 ”之 类 。这 种近乎 “盗 亦 有 道 …  相似文献   

9.
心正身自正     
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凡到广州任职的官员均会变成贪官,其“原因”就是饮用了距城20里外的“贪泉”之水。吴隐之也来广州做官,他“慕名”来参观“贪泉”,看到贪泉不过只是一洼泉水,便对家人们说:“到广州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会贪得无厌,原因我找到了,并不是这贪泉之水。”他特意舀水而饮,并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吴隐之并未因饮用“贪泉”之水而变贫,相反,他却是更加清廉。由此可见,人的贫与廉,关键不在外因,而是在于其自身,在于其“心志”,心正身自正。 我…  相似文献   

10.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眼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11.
寓言包括故事和寓意两部分,没有故事或有故事而无寓意都不能成为寓言。寓言怎样才能通过精炼、生动的故事,表达深刻的寓意呢?这便是寓言创作中的“寓意化”问题。寓言创作在寓意化上常见的不足有三种情况:一是虽称寓言,却无寓意;二是虽有寓意,却不深刻;三是寓意太“露”,引不起读者思索的兴趣。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自持与流俗     
我国的有志之士历来有洁身自好、清流自赏的传统。楚国大夫屈原厌恶当时流风污秽,而又不愿意污己同流,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呐喊;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初至一泉,当地人称之为“贪泉”,如果饮了此水,不贪的人也要变得贪婪。他不信邪,慨然饮之。上任后一心勤政,倡导清廉,改变了当地世风浮华的流弊,深受百姓拥戴。至今广州越秀山博物馆内仍有“贪泉”石碑耸立。有史以来,清与浊、贤与愚、醉与醒、忠贞与奸佞、媚俗与清流一直在交相争斗。在这种争斗中,涌现出无数名冠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党课》2012,(21):83-84
在中国的名泉之中,有一个“贪泉”。 贪泉,原本是广州郊外石门镇的一股涌泉,人称“石门水”。其泉水终年清澈甜润,乡民争相饮之。话说西晋时期,广州一度官商勾结、贪腐成风。正在朝廷大伤脑筋之际,恰好出现了一个叫周清廉的人。此人长期在北方为官,素以清正廉明而著称。朝廷便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冀以他的廉洁来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  相似文献   

14.
人文荟萃     
◆干部贤文干部贤文 ,现代官箴。寄意恳恳 ,诲汝谆谆。古时官为贵 ,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 ,今日民是根。干部乃公仆 ,人民是主人。人民勤务员 ,为政要忠贞。法不徇情 ,官不私亲。夙兴夜寐 ,公正廉明。不饮盗泉水 ,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 ,勿谓少知音。古有海瑞官 ,为民来请命 ;今有彭德怀 ,毕生忧国心。古有包龙图 ,一笑黄河清 ;今有孔繁森 ,雪山铭丹青。古有郑板桥 ,枝叶总关情 ;今有李润五 ,为民作仆人。树坚不怕风吹动 ,冰清玉洁楷模人。一身正气岂谋禄 ,两袖清风不厌贫。心底无私天地宽 ,完全彻底为百姓。当官避事平生耻 ,鞠躬尽瘁社…  相似文献   

15.
声音     
《廉政瞭望》2014,(21):10-10
处于官场,我觉得应该坚守同流不合污的工作底线,不合上级的污、不染同级的污、不沾下级的污。” ——任成都市长11年,于近日调任中铝集团董事长的葛红林如此谈自己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6.
目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很多,特别是“两抢一盗”等多发性案件更加突出。如何加强防控体系的建设,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分析“两抢一盗”案件的现状,我们认识到建设防控体系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建设防控体系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历代文人墨客,一到重阳佳节就歌咏菊花,或延寿以却老,或寄伤以抒怀,纵有歌咏“傲寒”“晚节”者,也多是愁苦之音.咏菊到了毛泽东笔下才一改旧习,更新了抒怨之风.屈子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栩坚贞高洁而不污,这是餐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作者对隐居田园生活的热爱,这是采菊.岑参的“遥思故园菊,应傍战地开.”表达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这是想菊.  相似文献   

18.
叶雷 《奋斗》2009,(3):63-63
太现实的小说不好看,因为看过就忘;太虚幻的小说也不好看,因为往往难知所云。从哲学上讲,主题太过于“自我”的小说不好看。因为“自我”太理性了:太过于“超我”的小说也不好看,因为“超我”太神圣了:只有突出“本我”的小说才好看,因为它还原了人,给了人快乐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人世间的书,多如恒河沙数。于是,喜欢读书的人,便有了“书海夜航”、“书林折枝”、“坐拥书城”、“书山探宝”等等美丽而雅致的说法,使我深深向往。 遗憾的是,我不是博览群书的人。我的青少年时期,可说是书荒的年代,没有多少书好看,参加工作后,虽意识到自己读书太少想补课,但“谋生无奈日奔驰”,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也很少。因此,对于我来说,“书海”太浩茫,“书林”太广袤,“书城”太幽深,“书山”太高峻。书  相似文献   

20.
一次,收听歌曲大奖赛节目,发现不同省市的许多歌手,竟选唱了同一首电影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细思之,事情虽系巧合却非偶然,热爱祖国者岂有不热爱家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便家乡并不太好,甚至是穷乡僻壤,挚爱之情亦不能减。何况神州巨变,万千“家乡”早已旧貌换新颜,歌此曲以赞家乡,自然不再属于山东老“俺”们的专利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这种“家乡观念”,不仅流露于歌赋书画之中,见诸行动的亦不乏其例:老干部省吃俭用献出存款支持家乡办学,军人利用有限的探亲假期参加家乡的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